貽貝豆芽湯做法大全
雖然枝頭依舊寒意襲人,但也阻擋不了中國人對春天的追求。水中靈動的魚,在壹場苦寒之後,自然會成為春天餐桌上的榮耀之王,或者極其鮮美,或者脂肪飽滿,讓人愛不釋手。
壹個“蘇”字,草、魚、水、糧,直接點出了江南菜譜中魚(海鮮)的分量。北有長江,南有太湖,帶來了星羅棋布的水網,讓占據最佳位置的江南人在幾千年前就開始吃魚了。
春秋時期,太湖太和公擅長做魚(類似烤魚),屠夫顓頊特地拜他為師,順了的意,練習做魚的好手藝。最後,他把“魚腸”之劍藏在了魚的肚子裏,上演了“顓頊入烤架刺死”的歷史重頭戲,最終把公子光變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吳王賀律。這種煎魚被視為許多當代菜肴的鼻祖,包括河南的糖醋黃河鯉魚和江南的松鼠桂魚。
“吃精不膩,精不膩。”是生肉,而魚肉是江南的壹大特色,比日本的生魚片要早很多。細切的淡水生魚,配以各種調料腌制的蠔油,估計可以媲美今天的廣東撈生魚,以至於傳說中說武宮的魚散入太湖,成了銀魚(剩魚)。之後魚湯,炸魚,鮮魚(魚加鹽,發酵米飯,是不是似曾相識?)、魚餅、魚脯、魚露等。都出現了,基本奠定了江南魚菜的豐富格局。
三國英雄曹操的飯桌上,已經有了松江鱸魚的壹席,松江鱸魚是江南名魚,在《後漢書》中也有記載。西晉時,漢斯·張帶著居高臨下的思想,成功地走出了官場,隱退到了家鄉。北魏《齊姚敏書》中記載了壹種名叫“於金葵邊”的魚。金匱* * *用了七種食材:蒜、姜、鹽、白梅、橘皮、熟栗子肉、粳米,而邊宇壹般指的是銀生魚片,據說是穗穗。
宋騷魚湯和西湖醋魚無疑是宋代江南的知名產品,而將桂魚肉塞入蓮花樓的孔洞中蒸出的“蓮花樓魚包”似乎是宋代更加繁榮的代言人。
元代著名書畫家倪瓚不僅繪制了《獅子林圖》,還撰寫了《雲林堂飲食體系集》,以無錫人的視角描述了江南美食的諸多做法,其中海鮮也占據了不少篇幅。除了螃蟹、螺螄、蛤蜊、鯉魚魚的做法,還有不少有技術含量的菜品,比如把小鯽魚的肚子、頭、背分別處理做成的鯽魚肚湯。還有壹種“冷面洗法”,將桂魚、鱸魚、河魚做成魚凍,加入調味鹹汁,再加入香菜、豆芽等小料拌成冷面。
在明清時期,我們可以從《調鼎記》、《隨園食單》、《醒園錄》等美食書籍中窺見當時燉魚的空前發展,從中幾乎可以找到現代家常海鮮菜肴的影子或雛形。
“長江三季”堪稱江南最美的開春。雖然劍魚、鰣魚、河豚可以在別處找到自己的近親,但有了長江的光環,它們都成為了不可逾越的高峰,在味道和價格上壹次次突破天花板。可惜的是,長江三鮮現在已經變成了壹片長江廢墟,野生種群被吃光,瀕臨滅絕。或許是出於對這種尷尬局面的自愈,民間也提出了“長江四鮮”,其中就包括了多產的魷魚。
為保護生態多樣性,農業農村部宣布,自2020年6月65438+10月1日零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自然水域,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經過十年的休整,我們可以期待鮮味的回歸。
作為長江三鮮之首,刀魚的傳奇故事在坊間引發了不斷的爭議——1000元起價,飆升至近萬元/斤的瘋狂價格,以及漁民在長江中奮力自衛的現實,都讓“刀魚神話”愈演愈烈。
每年清明節前,海中吃飽喝足的秋刀魚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最後從南通遊蕩到揚州,完成產卵繁殖。遊到江陰、靖江,就演變成了頂級的“河刀”,豐富可口,被認為是極品中的極品。那些盤踞在河口不願前進的家夥,叫“海刀”,劣等;常年生活在長江流域湖泊中,從不遷徙的,被稱為“湖刀”,骨頭多,長相差。
“明朝以前,魚骨軟如棉,明朝以後,魚骨硬如鐵。”劍魚就是這麽任性。碼放整齊的清蒸刀魚,勢必贏得“天下第壹鮮”,但刀魚汁中的乳白色湯汁,卻能讓人眉毛脫落。江陰的刀魚餛飩,裏面是純魚肉。如果在同季加入韭菜,也能去腥提神。最難的是把刺去掉,敲壹敲,過濾,揉壹揉,才能得到那份天衣無縫的新鮮。
河刀難求,海刀、湖刀也從不招人喜歡走向了優雅。反正在江南人眼裏,這把明晃晃的“刀”就是啟動春天的利器。不刺激味蕾,不足以攪動春天的氣息。
“有風腹之味,嫩如熊白,膩如酥,應無江南之味。”清蒸鰣魚壹上桌,許多食客都忍不住被閃閃發光的魚鱗下油汪汪的魚肉所折服。這條尾鯡魚是美味的魚和油膩的肉的結合。如果只是簡單的用清蒸魚和醬油處理,那就是浪費時間了。用魚鱗蒸,配以豬網油、火腿、甜酒三寶,烤制後香氣四溢,魚鱗上下不同的油相互交融。第壹筷子吸魚鱗,第二筷子嘗中間鮮美,第三筷子嘗鮮嫩魚肉,自然生出東坡先生的感慨:“桃花依舊有春,風味勝於鱸魚。”
鰣魚每年農歷四五月從海上洄遊到長江,連名字都來源於“時間”。據說在這個時候,鰣魚幾乎不吃食物。在鎮江、揚州過長江時,肉質最豐滿。如果繼續回去,會消耗體內堆積的太多脂肪,口感會更差,回去的時候會更失落。
當人們還在糾結刀魚是不是河刀、湖刀、海刀的時候,鰣魚沒有給大家機會,早在30年前就消失在長江裏了。如今,來自美洲和東南亞的野生鰣魚被培育出來,取代了人們對長江鰣魚的向往,天價也開始回落,普通人也能嘗到春天的新鮮。只是我們想不到滾滾長江東流,被浪頭消滅的不是英雄,而是沙德。
很多古籍裏都提到“吳人嗜河魚”,還提出很多死亡案例告訴大家,這東西雖美,卻“毒腹、毒眼、毒精、毒脊血”,嗜死可不是好玩的。
但包括美食超級博主蘇東坡在內的壹批古人也不買賬,於是民間又加了壹句“拼命吃河豚”。看到這句話,江陰人都笑了。原來人們用他們的方言說“靠拼吃河豚”。吃了幾千年,當地人早就摸索出壹個道理,只有洗幹凈了才能保命。野生河豚的毒需要220多元才能去除。現在,大多數河豚都是在河塘裏養殖的。沒有漫長的遷徙路徑和春天的感覺,河豚幾乎沒有毒素,只需要廚師花點時間烹飪。
紅燒河豚是主流,長滿刺的河豚皮不夠友好。只有會吃的人才知道,裏面要包著皮,刺卷在裏面,入口順滑。據說這種皮膚還是養胃的佳品。壹條河豚上來三寶,濃濃的油和紅彤彤的醬之間是真的封印。堅韌的魚皮、過去因有毒而聞名的魚肝和有著“西施牛奶”美稱的河豚白子(精巢)聚集在壹起。飯前腎上腺素飆升,飯後膽固醇肯定難以承受。當然,在淮揚菜的邊界上,還有壹種用河豚肉包裹河豚做成的超豪華獅子頭。咬下去就是壹種暖心的感覺。
雖然略顯普通,但鯰魚本身富含油脂,也是長江水系值得壹嘗的美味。但相對於其他三鮮,無論是顏值還是顏值都不占優勢,但把它作為接地氣的代表或者前三者的補充還是不錯的。這種長著四條“胡子”的無鱗魚分布在長江中下遊。江團、西域都是它的別名。據說鎮江焦山長江裏還有壹種白暨豚,屬於體育科。它的身體是白色的,隱藏著紅色。“粉石頭尚無骨,白河豚不治病人”就是形容它既有河豚的鮮,又有鯽魚的刺。
有趣的是,長江兩岸的魚有完全不同的烹飪方法。南安擅長紅燒,加很多蒜,直接燉到鍋裏全是膠質,蒜軟糯糯,魚肥美可口;北安擅長白煮,受淮揚菜影響比較大。湯是乳白色的,足夠粘稠,可以粘在妳的嘴唇上。
“正月池魚頭瘦,二月桃花鱖魚肥,三月甲魚補身,四月蔥須池魚,五月白魚吃肚,六月鱔魚鮮如雞,七月黃鱔紅燒,八月魷魚吃肺,九月鯽魚堡壘肉,十月草魚難得牙祭。蘇州人的吃魚形式最能代表江南。
江南水系發達。在江南人“時不時不吃”的菜單裏,鮮江比海鮮更出彩。四大魚到了江南,還得加上鯽魚、鯿魚等同樣家常的美食。每個人的身體裏都藏著壹個隱形的生物鐘,針對這些食材專門安排了壹個時間表。隨便找幾樣春天的美食也很有用。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杭州以土產魚為上品。金陵則是低賤之人,可以見笑。”現在蘇南俗稱泥棍魚,蘇中叫虎頭鯊——別怕,其實它們還不到壹個虎口。春天,這條小魚看起來有點醜。秘密就在於它的肉有多刺,多細膩,多美味。尤其以豆瓣般大的兩片頰肉聞名,與螺螄肉、河蝦、竹筍、春韭菜並稱為江南五大大春菜。
全魚燉湯很常見,但壹碗被送上國宴的“腌豆瓣湯”就更獨特了。豆瓣菜其實就是鯪魚的腮肉,只需要兩條魚。壹碗湯能上幾條鯪魚?“花瓣嫩美,喉間三兩金”,清新神韻!
在河邊長大的老壹輩江南人,都有親手摸蝸牛的童年樂趣。沿著家門口的小河堤摸幾個就能炸鍋了。養了壹個冬天的螺螄,清明過後會生出小螺螄,口感和肉質會變差。所以民間有“明前螺螄如鵝”的說法。醬蝸牛往往成為家裏餐桌或夜宵攤的主人。如果妳願意挑出蝸牛肉來炒春天的韭菜,妳就是壹個懂得春天的美好的人。
說到春天各種蔬菜的搭配,貽貝更勝壹籌。春季的貽貝最肥最幹凈,夏季繁殖季節容易滋生各種微生物和寄生蟲。江南的草頭韭菜都是綠色的,和蚌肉壹起炒,金黃碧綠,下飯壹流。用鹹肉做湯炒河蚌,也算是低級版的“鹹鮮”,但從鮮度上來說,並不遜色。
江南壹入梅,白魚來的正是時候。嘴角微微上翹的白魚是很多江南古鎮的招牌,但最好吃的還是太湖的那條。白魚肥的時候正好移植到稻田裏,分頭、二、三三種,所以白魚又叫“中間白”。白魚富含油脂,但有很多小刺。只露出中間部分腌制,然後蒸。略帶花紋的魚肥嫩,讓人浪費壹分錢。要把骨肉吃的清清楚楚。
同期上市的還有銀魚和白蝦,太湖另外兩個是三白。前者最鮮嫩,還可以做成春卷、餛飩等小吃;後者晶瑩剔透,是醉蝦的首選,或者用鹽水煮壹下吃出原味。值得註意的是,鯖魚,也就是鳳尾魚,也可以算是太湖的湖刀。曾被列入“太湖三寶”,後被白魚取代,成為今天的“太湖三白”。每年夏末開漁,太湖沿岸出產炸鯖魚,搭配小清新飲品自然絕佳。
2020年6月5438+00起,太湖封禁十年,太湖真正的野生水產品難覓蹤影。但是,如果十年後再見面,我想會有更多的驚喜。需要註意的是,江南人的餐桌永遠不會寂寞。
本期話題討論:妳還念念不忘哪些春日?快來和我們分享吧。
文谷餅幹
圖片編輯:茶粉
手繪地圖蟲的創意。
延伸閱讀:中國春季賞花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