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蓮古籍考證
湘蓮何時開始栽培,何時登頂,無從考證。3000多年前,戰國時的楚大夫屈原被流放於湖南袁、項之間時,寫下了許多關於荷花的詩句,如《招魂》:“荷花始,多雜。”《向君》:“在水中蓋壹間房,修壹修,蓋壹蓋。”可見湘蓮在當時已經引起關註,其影響已經滲透到湖南民俗之中。屈博士描述的“少思明”的裝束是:“他穿衣服穿了又穿,忽來忽死。”他自己要“以荷花為衣,以芙蓉為衣。”模仿邵思明的打扮。
2000多年前的《越絕書》中就有記載,申申如芙蓉,生於湖南。考古部門在禮縣九裏發掘的戰國壹號楚墓中發現了蓮藕等器物。在長沙馬王堆1972號漢墓出土的1號漢墓隨葬的蔬果中發現了蓮藕片,出土的竹簡《食譜》中也發現了蓮藕。這些實物為2000多年前湖南盛產蓮藕提供了實物證據。
追根溯源
書中所見的“湘蓮”,最早見於南朝江淹《芙蓉花賦》:“以壹枝蒼青淩,我將興風作浪,抱湘蓮映朱。迎美人北燕,送其入宮南楚。”賦中不僅用了“湘蓮”二字,還提到了南麓。這是古代對湖南地區的稱謂。可見“湘蓮”在南北朝時已久負盛名,但此時已無其他以地名命名的蓮種記載,可見“湘蓮”的命名早於其他蓮種。
書中提到
關於譚用之詩中的芙蓉,妳指的是水芙蓉還是木芙蓉?有人認為是指木芙蓉。如1986出版的《毛澤東詩選》中的詩《答壹個朋友》中,“芙蓉之國”註:“芙蓉遍地之地。”新版《辭海》的《芙蓉國》壹文也采用了這種說法。但他在引用了譚石的上述話後又說:“當時湖南湘江有許多芙蓉樹,故稱此。
有人認為是指水芙蓉。在1980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新選》中,譚的詩《芙蓉國》註:“指今湖南省,因湘中多湖沼,故名‘芙蓉國’。”也有妥協。比如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編的《中國各省手冊》湖南省,對“芙蓉國”的解釋,然後兩種學說並存:“據說過去湘江流域有很多芙蓉植物(壹說是木芙蓉,壹說是水芙蓉,就是什麽花),所以湖南又叫“芙蓉國”。
更多的人認為是指水芙蓉,原因有三:1。譚用之的兩句詩明顯脫胎於屈原的《向君》:“水中采蓮,林中采芙蓉。”屈原的兩句話,意思是在山上用水采薜荔,在樹頂上采荷花,比喻想見向君卻得不到。這裏的芙蓉指的是水中生的蓮花。譚用之的兩首詩和屈原的壹樣,指的是陸地上的薜荔和水中的荷花。2.芙蓉不壹定要種在水邊,荷花只能種在水裏。譚當時在湘江,看到的是水景。水中有大面積的荷花是可能的,但說水中或水邊有大面積的芙蓉是不合理的。3.湖南自古就有盛產荷花的記載,籠統地稱之為“國”是當之無愧的,卻沒有盛產芙蓉花的記載。木芙蓉沒什麽大用處。怎麽才能大面積種植到可以稱之為“國”的程度?顯然,這種說法不符合歷史現實。“芙蓉國”應該是指壹個開滿荷花的地方。多樣化
湘蓮品種主要有湘潭村三聯、雜交蓮、華容銀白花、漢壽水玉蛋、耒陽大葉、桃源九溪江、衡陽五蓮等。湘潭蓮子是湘蓮中的極品。湘潭蓮子不僅栽培歷史悠久,而且產量高、品質優,享譽海內外,歷來享有盛譽。尤其是“寸三蓮”最為著名。相傳戰國時期湘潭白石鋪出產的蓮子、藕粉曾被呈獻給朝廷。漢、唐、宋、明、清歷代都將其作為貢品接受。《湖南物產誌》載:“蓮藕澱粉產於湘潭、湘鄉,別處豐富,全楚進貢。”清光緒《湘潭縣誌》說:“蓮分紅白兩種,官買進貢。”“土公有芙蓉,產縣喜羊堂。求人無數,土生土長自用難得。進貢者買衡陽清泉,稱‘湘蓮’。”直到清朝宣宗(道光)年間,“盛德恭儉,悉停四方貢,湘蓮貢也停。”西洋堂就是今天的白石鋪,出產的荷花就是著名的“三寸金蓮”。去殼後,三粒連成壹寸長,故名“寸三蓮”。湘潭因蓮子品質優良,有“湘蓮天下第壹,潭蓮湖南之冠”的美譽,湘潭縣被譽為“中國湘蓮之鄉”,湘潭市被譽為“連城”。
到了隋唐時期,湖南植蓮已經很普遍,很有名了,從當時留下的詩詞就可以看出來。如唐代宋為《秋蓮賦》作序:“湘若生於瀟湘洞庭,秦有淇澳。"崔璐《嶽陽雲夢亭看花蓮》:"似醉似無心水心,夕陽欲看彩雲。.....那時我為妳寫詩,此地以古泥為底。“從詩中可以看出,很多詩人都是為‘湘蓮’而詠的。晚唐時寫過壹首《秋雨湘江》詩,詩中有“秋風萬國,暮雨千甲榕村”壹句,說明當時湖南芙蓉的知名度,所以湖南又有“芙蓉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