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素菜食譜 - 傳統節日七夕的簡介

傳統節日七夕的簡介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壹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的記載見於《漢書·地理誌》:“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經歷史發展,牛郎織女天文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美麗傳說,以及民間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祈禱姻緣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七夕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擴展資料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趁著月光,身著新衣的妙齡女子圍坐在壹起,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穿針引線。

據說,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這是我國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女子乞巧,求壹顆七竅玲瓏的慧心。

喜蛛應巧

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對於少女來說,乞巧節亦是壹個嬉戲玩耍的節日。

七月七日,女子們在小盒內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誰的蛛網結的最密、最圓滿,就是“得巧”。

種生求子

七夕前幾日,在小木板上負敷壹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待到數日,便可生出綠芽。

擺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將綠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壹束,稱為“種生”。

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百度百科-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