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漢代掃墓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顏延年這位大臣即使遠在北京千裏之外,也定期回到家鄉祭奠墓地。到了唐代,無論是文人還是平民,都把寒食節的掃墓視為回歸故裏,追尋宗教的儀式性節日。因為清明節離寒食節很近,所以人們往往把掃墓的時間延長到清明節。
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被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吃的。在大家極度焦慮的時候,我把大臣推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兒子喝。
重耳成了君主,獎賞了陪伴他流亡的英雄們,除了介子推。
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但介子最看不起那些努力爭取回報的人,悄悄和老母親去了綿山。
晉文公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但是沒有看到介子推的身影。大火被撲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他的老母親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去了。在他的裙子上,他寫道:“我希望我的主永遠是清楚的。”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並將寒食節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
秦漢時期,掃墓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顏延年這位大臣即使遠在北京千裏之外,也定期回到家鄉祭奠墓地。到了唐代,無論是文人還是平民,都把寒食節的掃墓視為回歸故裏,追尋宗教的儀式性節日。因為清明節離寒食節很近,所以人們往往把掃墓的時間延長到清明節。
這壹規定距今已有1200多年,可見清明開始有了國家法定假日的色彩。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從附屬於寒食節上升為取代寒食節。這不僅僅是餐桌上的掃墓儀式,寒食節原有的習俗和活動,比如冷食、蹴鞠、蕩秋千,都被清明節接管了。
大約從唐代開始,清明節吸收了另壹個更早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在古代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主要習俗是慢跑和在河邊洗澡,這反映了人們在度過壹個沈悶的冬天後對精神調節的心理需求。
有壹首晉代陸機寫的詩:“春末了,天氣柔美。元吉龍初,遊黃河。”是上巳節人們幼年出遊的生動寫照。
既然清明節都是去郊外掃墓,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在春光明媚的時候去元夜祭拜也是調節心情的壹種方式。因此,清明節也被稱為青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