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素菜食譜 - 仿野生黃芪5年。

仿野生黃芪5年。

約10cm。補充知識:黃芪是著名的滋補中藥材,也是傳統的大宗出口商品。由於用途廣泛,黃芪是除藥用外的重要“保健食品”。隨著市場對黃芪質量要求的提高,優質的道地黃芪供不應求,而對環境汙染和農藥殘留的產品無人問津。發展半野生或野生黃芪種植,首先要選擇適宜的生態環境,把優質、綠色放在生產的首位。同時,對恢復野生黃芪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十分有利。渾源黃芪生態環境道地藥材的形成,是物種長期適應生態環境自然選擇的結果。各種生態因子對黃芪的品質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是生態綜合作用的結果。優質黃芪的形成是黃芪在特定自然條件下長期生態選擇的結果。土壤作為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肥力直接決定著黃芪的生長、產量、品質、營養成分以及初級和次級代謝產物的形成。

1選地整地自然肥力特征1.1半野生黃芪栽培最大的特點是依靠自然肥力來滿足黃芪生長發育對土壤養分的需求,這是與農田人工栽培黃芪方法的最大區別。農田栽培的黃芪主要依靠人工培肥來滿足黃芪對營養元素的需求,人工培肥包括農家肥和化肥。施用農家肥時,漚制過程中往往無法殺死所有的有害細菌和蟲卵。大多施用的是未漚制或半腐熟的農家肥,通過施肥帶入農田,這些細菌和蟲卵在黃芪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傷害。為了防治病蟲害,采用化學防治,大大增加了農藥殘留和土壤重金屬汙染。半野生栽培法完全依靠自然肥力。因為離村子遠,山高坡陡,小路窄,無法將大量農家肥運進耕種地。開墾荒地,培育壹次黃芪(3-5年),然後棄耕5-6年,依靠自然植被恢復土壤肥力,再培育兩次,然後依次棄耕。這種方法的自然肥力特點是純天然、綠色、無汙染、高品質。1.2選址距離村子3公裏多,周圍沒有汙染源。大氣符合國家GAP質量標準。選擇野生黃芪分布種群集中的山坡。壹般耕地坡度應為15° ~ 35°。不宜選擇緩坡地或坡度較低的山坡梯田。由於雨季排水不暢,土壤通氣透水性差,黃芪生長期適宜根腐病。坡度大的土層較淺,自然肥力不足,人工操作不安全,不宜選擇。山坡走向從東北到西南應為半陰、半陽或局部陽坡;東西南坡為純陽坡,植被稀少,土壤肥力不足;北坡純陰坡雖然肥力和植被條件較好,但黃芪種植易受病蟲害影響,產品質量也較差。荒地植被主要有榛子、繡線菊、沙棘、黃薔薇等。以及草本植物如鐵蒿、濱蒿、濱蒿、黃花蒿、艾蒿等。土壤肥力高。而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白茅、蘆葦等肥力較低,因此在整地時需要將多年生植物的地下根全部耙出,並清理栽培區域,否則栽培的黃芪會出現缺草現象,難以控制或增加生產成本。土壤以壤土、砂壤土、砂礫土為宜,表層土壤腐殖質厚度在10 ~ 15 cm以上。選地不施化肥的理論依據。生產綠色無汙染的道地黃芪,選址至關重要。養殖地土壤必須無重金屬汙染,養殖過程中不得使用農藥、化肥等汙染物,防止食物鏈中有毒物質的集中。有毒物質壹旦進入栽培系統,會立即參與物質循環,性質穩定、易被生物(黃芪)吸收的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逐級富集濃縮。食物鏈濃縮又稱生物放大,是指生物體內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營養級傳遞時,其殘留濃度不斷增加的現象。營養級越高,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的殘留濃度越高。根據曲江縣華南農學院的實驗,水稻收獲前20天使用的六六六粉和經過2 ~ 3次防治的水稻作為豬、雞的飼料,雞蛋中六六六的富集倍數是水稻的12 ~ 26倍。六六六在豬脂肪中的富集倍數高達38 ~ 75倍。重金屬中的汞、鎘、鉛、鉻、砷有毒,被稱為五毒,其中汞的毒性最大,鎘次之。磷肥中不僅含有重金屬元素,還含有氟、放射性鈾、釷等金屬。磷礦和過磷酸鈣的氟含量壹般為2% ~ 4%。當桑葉中的氟含量達到10% ~ 15%/kg時,可殺死幼蠶。當土壤中鎘含量達到20 mg/kg時,小麥的生長受到影響;當鎘含量達到725 mg/kg時,水稻生長開始受到影響。過量使用化學氮肥使蔬菜等植物積累過多的硝酸鹽,在壹定條件下生成的亞硝胺是致癌致畸物質。1.3整地和按等高線“生物隔離帶”:半野生黃芪栽培方式,由於是在幹旱半幹旱的恒山地區進行,屬於生態脆弱區,栽培時要充分考慮水土流失、生態環境修復和管理的結合。整地前,根據等高線水平方向的地形、坡度和植被狀況,留出壹定距離的生物隔離帶和耕作帶。生物隔離帶寬壹般為2~3米,即保留自然狀態下的植被,利用隔離帶的自然生態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水就是保肥,保土也是保肥。坡度大的要多留隔離帶,坡度小的可以適當增加栽培帶,做到因地留帶,靈活掌握。整地時禁止燒荒地。過火帶會降低土壤肥力,引起山火,還會燒掉生物隔離帶,起不到隔離帶的作用。“生物隔離帶”是這種栽培方式最重要的特點之壹。生態經濟效益:渾源有黃芪坡地33萬畝,年均收購量654.38+0萬公斤,最長收購量654.38+0.5萬公斤。如果用這種方法栽培5萬畝,黃芪生長5年後收獲,按年收獲1萬畝計算,畝產500公斤,年均總產500萬公斤,比最大野生收購量高出300萬公斤。即少量的土地既能有效保護大面積的野生黃芪資源,又能保護衡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並向市場供應優質黃芪,多方受益。按等高線整地:按等高線劃出生物隔離帶後,自下而上開始整地,將翻起的土壟打碎,挑出草根、灌木根,清除出栽培帶,或放在隔離帶邊緣曬死。陡坡上石頭多,土層薄。將挖出的石塊排列成等高石堰,或在生物堰上建石堰,或生物隔離帶、栽培帶、人造石工程堰,更有利於水土保持。在28℃以上的陡坡整地時,由於坡度大,土層薄,為了加厚活性土層,可采用“活性土雙層法”。即先在生物隔離帶或石堰上做壹條2-4米寬的栽培帶,再做同樣寬度的栽培帶,在第壹條栽培帶上覆蓋其活土,使活土層增加壹倍。然後在死土層上依次築起石堰。活動土層中疏松多孔的土壤有利於黃芪的根系,雨季有利於雨水的快速滲透,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生土區土壤致密,可以攔截滲入生土區的水分,防止土壤水分順坡而下,使更多的雨季自然降水有效儲存在隔離帶土壤中。

2.播期的確定2.1。夏播或秋播整地應在次年早春進行,壹般在4月下旬土壤解凍後進行,越早越好,最遲應在5月10前完成。早播出苗好,因為是去年整地,土壤壹個冬天就已經成熟塌陷,土壤理化性質好,對黃芪生長非常有利。黃芪越冬前根系粗而長,壹般在30厘米以上,有的長達60厘米,或更長,單根多,分枝少,商品性好。黃芪第壹年的生長對以後的生長很重要,壯苗先壯根。生產中應大力提倡早播,因為這種方法是在山坡上耕種,根本不可能灌溉。早播土壤墑情較好,能滿足種子出苗的水分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衡山地區春夏之交是壹個多風的季節,土壤水分的蒸發量隨著風力的增大而增大。播期越晚,越不利於出苗。春天開荒時,播種時間取決於天氣。春季整地不能早播,因為活土層疏松,土壤水分不夠,播種後很難出全苗,適合“吊根”使苗枯死。什麽時候播種?在雨季之前播種,或者在下壹場透雨之後播種。與春播相比,夏季種植的黃芪幼苗長勢較差,未能形成壯苗。由於黃芪種子在高溫下不利於出苗,越冬時根系細而短。壹般不建議秋播,因為秋苗不利於越冬,而且是小苗。第二年出苗後,主根容易分枝,容易形成小老苗,即“小老苗”,表現為營養不良,不抗病蟲害。2.2種子來源衡山黃芪是壹種獨特的中藥材種質資源。就地采集野生黃芪種子,當地種質本身就具有多種抗逆性,也是保證質量的基本條件。它是壹個與環境條件相壹致、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壹般在當地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集生長旺盛、抗病蟲害能力強、種子成熟度基本壹致的種子。曬幹脫粒,存放在通風陰涼處,次年使用。或者選擇野外條件下的微陽坡和陽坡建立野生類種子生產基地,通過移栽技術選擇優良的種子根,收獲2年生種子。3年生種子質量最好,生長旺盛,抗逆性強,4年後的植株壹般不適合選擇。第3、4年是黃芪壹生中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從第4年開始活力逐漸下降,雖然能連續生長10。使用野生種子是這種方法的另壹個特點。2.3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種子取出,與粗河沙按3_1的比例混合,在石磨上快速滾幾遍。種子厚度壹般為1.5 ~ 2.0厘米,種子由暗褐色變為灰褐色,種皮有毛。用手抓住它們後,種皮上脫落的細小灰塵附著在皮膚上,種皮被石磨輕微劃傷是合適的。碾壓過度,種仁會受損而不發芽,碾壓過輕,種子發芽率也不高,所以要掌握適度碾壓。然後用500倍的多菌靈殺菌劑10分鐘殺菌,取出後瀝幹種子表面的水,用1000倍的辛硫磷浸泡種子10分鐘殺死蟲卵,取出曬幹,或瀝幹種子表面的水即可播種。2.4播種的方法與農田栽培黃芪的方法完全不同。因為是在山坡上種植,山高坡陡,無法使用機械播種或牲畜播種,完全是人工播種。采用人工開溝播種法,按等高線開溝,坡度自下而上。如果坡度超過28°,應該是從上到下。否則播種後,上壹壟的土會自然落下,加深下壹壟的覆土,種子難以出苗。因為雙子葉植物出苗時覆土能力較弱,種子覆土不宜過深。用鋤頭、鋤頭或雙鉤鋤頭去掉犁壁(鏡面),或用木犁,只留犁鏵,開壹條寬10厘米、深3-4厘米的淺溝,行距40-50厘米,均勻播種,每畝2.0-3.0公斤。用種子覆蓋土壤,覆蓋2厘米,然後綁壹小捆灌木拖地,即種子覆土的適當深度。浸種後要用好土壤含水量,加快種子發芽出苗;如果土壤濕度差,使用幹燥的種子。播種後,用腳沿著溝踩種子,然後拖動灌木叢蓋住種子。用土壤墑情差的幹種子播種,當地稱為“幹種子濕出”,即等待雨水出現。也可以在下壹場透雨後播種,效果更好。春播後出苗約65438±05天,夏播後出苗約7天。

3田間管理3.1生長特性由於黃芪是壹種根深蒂固的植物,在長期的生物進化中逐漸獲得了抗旱能力,是本地區的抗旱植物種群,抗旱能力僅次於麻黃科的草麻黃,黃芪成為本地區草本植物的優勢種。仿野生栽培或半野生栽培的方法與自然條件不同。首先,生長環境基本壹致,這是這個規律最重要的特點之壹。盡可能為黃芪創造壹個與野生條件相同的環境,或者說大循環的基礎環境是相同的。“生物隔離帶”的應用是小環境盡可能相同。栽培區基本上是不同的。生長在地帶的黃芪只有種內競爭,而不同生物物種之間沒有種間競爭,競爭力大大降低,生長環境優越。但與農田種植黃芪的方法不同。3.2中耕除草春季或夏季種植的黃芪,從出苗到越冬為幼苗生長期,1年基本不開花,這是壹個純營養生長期,也是黃芪壹生中最重要的生長期。它的特點是生長緩慢,特別是地上莖和葉的生長,而地下根的生長相對較快,表現為根長。苗期的主要管理任務是防止草荒,尤其是出苗後的前期管理。由於產於新開墾的荒地或廢棄多年的荒地,土壤中散落的雜草種子比農田土壤中多,相對容易控制壹年生雜草,尤其是多年生雜草,如白茅、蘆葦等。,其地下根莖生長快,地上部分拔出後,地下根莖很快又會發芽。這種雜草對黃芪幼苗的生長非常不利。如果在整地時不徹底清除,雜草會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如果不及時控制,就會成為生態群落中的優勢種。黃芪幼苗永遠處於劣勢地位。水分和養分無法與雜草競爭,但供應不及時,幼苗會長得單薄,易受病蟲害侵害,最終導致死亡。苗期除草要掌握早除草、小除草、大除草的原則,壹旦成株就很難除草了。壹般苗期除草兩次可以防止雜草的危害,或者結合中耕松土更有利於黃芪的生長。黃芪的根在每年地溫達到5℃ ~ 8℃時萌發,在10℃以上陸續出土。它們在5月1日開始變綠,然後迅速生長,30天左右(6月1日)達到正常株高,之後生長速度變慢。黃芪宿根的除草任務主要在封行前,即6月上旬前進行,出苗後壹個月最為關鍵。封線後除草任務不大,把露頭的草拔了就行,防止明年雜草播種造成危害。仿野生栽培法的田間管理任務主要是除草,因為它強調自然、綠色、無汙染、優質,基本不使用追肥等其他化學方法。3.3防治蟲害防治的壹般原則是在正常情況下不使用化學方法。此法強調天然、無汙染、綠色。如果發生,可以適當噴灑壹些生物殺菌劑或生物殺蟲劑,或者培育瓢蟲、食蚊蠅、赤眼蜂等,以達到用昆蟲進行生物防治的目的。該方法在恒山野生黃芪分布中心進行,僅小面積栽培。周圍環境基本上是原生態條件,動植物之間的生態平衡始終是壹種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平衡關系。此外,由於是在山坡上栽培,山高坡陡,具有農田土壤條件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即通風透光條件好,黃芪植株生長旺盛,抗病蟲害能力強。農藥的使用也會打破這種平衡,同時在使用過程中會殺死有益生物。經過多年的種植,沒有發生嚴重的病蟲害。

4.4.1采收期的測定。通過試驗,用這種方法栽培的1年生黃芪不能收獲,根產量很低或基本沒有,根含水量高,幹率不高,達不到商品化要求;2年生的產量也很低,壹般畝產鮮品只有300公斤,幹率30%,不適合采收;三年生根長50厘米以上,壹般60~70厘米,畝產鮮品500公斤,幹率25%,可采收,但產量達不到最高值,產品質量不是最好的;4~5年生的產量和品質最好,鮮品可達1000 kg以上。4.2挖掘和收獲時,根據等高線水平線,從生物隔離帶或石堰底部挖深溝。因為開挖是在斜坡上進行的,壹般可以把60 cm以下的土層挖深,斜坡越陡,開挖越深。壹般4年生以上的黃芪可長到100 cm以上,部分可達150 cm以上。挖到60厘米的時候,再往下挖就更難了。可以用麻繩綁住根系,盡量綁緊貼近土層。在結上放壹個套索。粗的黃芪兩個人用扁擔就能扛上去,細的根壹個人就能蹲下來。這樣既能使黃芪的根系盡可能完整,又能避免切根留在土壤中造成浪費,達到高產。4.3整帶整理栽培耕作帶:黃芪采挖時,應整帶同時采挖,為下壹輪循環提前做好整帶工作。由於黃芪是深根植物,挖掘深度在60 cm以上。與開墾相比,土地開墾只是活土層的翻動,基本不擾動死土層,而挖掘時對土壤的垂直擾動較大,極大地破壞了土壤的自然結構,但這種破壞具有雙層效應:壹是有利於加厚活土層,非常有利於黃芪在下壹個輪作周期的生長;反之,表層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結構被破壞,就要重新帶。原有的石堰隔離帶在開挖過程中被破壞,開挖後需要重新布置石堰隔離帶,否則栽培帶坡度較大,會增加栽培區的水土流失。種植帶拉直後,就無法種植黃芪了。如果連作問題多,土壤肥力不足,病蟲害嚴重,重新種植黃芪需要5-6年。在此期間,土壤肥力將通過自然植被的生長得到恢復,栽培帶的養分平衡將通過自然生態中的生物類群得到恢復,從而向自然方向發展。采挖與新開墾生物隔離帶相結合:采挖按等高線進行,到達生物隔離帶時進行開墾,成為下壹年的黃芪栽培地,即帶狀隔離栽培法,收割後的黃芪地廢棄,成為新的生物隔離帶。但這種隔離帶在1年的生物量較小,其生態功能遠不及原有的自然生態隔離帶,或者可以在坡度20度以下的土地上使用,但不適用於大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