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為什麽叫梧州?
據古籍考證。秦代以前,梧州是百越之地,祖先應該會說百越語。從今天梧州方言中存在較多壯語因素的跡象來看,梧州先民當初所說的百越語可能是古壯語。
公元前218年,古越人的壹支——甌國(今梧州、玉林、北海)在蒼梧起兵反秦,秦始皇派土綏率領50萬大軍攻克。土遂命石碌在海陽山挖渠,連接湘江和漓江。軍隊下漓江、合江,所向披靡。四年後,戰爭告壹段落,秦始皇“扣留移民五十萬”。這50萬人主要分布在以梧州為中心的西江中遊。當時嶺南各郡人煙稀少。直到東漢,郡縣人口很少超過654.38+萬。大量漢人的到來,足以改變越南人“壹統天下”的局面,從而將中原漢人帶入嶺南。
漢朝丁原六年(公元前111),南越國被漢朝滅,嶺南分為蒼梧、南海、玉林、合浦、角底、九鎮、日南、博爾、朱雅九郡。同時建立了交趾刺史,統治這九郡。漢武帝第五年(公元前106年),將“交趾刺史”由英樓(今越南河內西北)遷至蒼梧縣廣信郡(今梧州市)。蒼梧縣的管轄範圍相當於廣西的杜龐嶺、廣東的大姚山東、肇慶、羅定,湖南的江永、江華,廣西的藤縣、廣東的新沂的廣大地區。此後316年(211年),廣信壹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時,趾趾刺史部改為交州,辦公地點仍在光信。
從秦朝到東漢漫長的時間裏,漢族移民把中原的文化和語言帶到廣信生根、開花、結果。從洛陽到廣信長達4500公裏的驛道,給廣信帶來了蓬勃的文化活力。因為廣信地處偏僻,關於北方動亂的信息經常傳來,但這裏還是壹片祥和。漢朝時期,為了避難和復仇,大量中原人逃到嶺南壹帶,壹些世家大族來到光信。許多處士、名人和學者也帶著許多弟子來到梧州。他們開辦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撰寫書籍,並使他們的文化活動蓬勃發展。
當時能代表嶺南學術思想的幾位學者是光信,如《春秋經註》、《公羊註》、《谷亮註》的石燮(蒼梧靖南人)。著有《春秋》的著名儒生與王莽的老師陳氏並稱為“嶺南儒學”,著有《左氏家世異同》的陳垣。父子二人是嶺南經學的始祖。牟子,漢末佛教徒,著有中國第壹部佛教專著《理惑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漢語也在廣信地區流行。
在古廣信,隨著漢人和百越人的進壹步融合,中原漢語不斷吸收和接受包括壯語在內的壹些百越土著語言,逐漸形成早期粵語。東漢以後的200年間,中原被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了近300年,漢語言也在這些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的普通話受鮮卑語影響很大)。相比之下,受戰爭影響較小的嶺南人,尤其是廣信人,則保留了魏晉時期中原漢人的特征。
東漢末年,曹操以東漢朝廷的名義,任命石協七郡“杜東(嶺南)”,以與劉表任命的蒼梧太守吳舉抗衡。赤壁之戰後,孫權乘勢而起,派蔔誌率軍南下,擊敗吳舉,奪取廣信。石勰被迫宣布歸順東吳。蔔誌沿西江東進,攻占番禺(今廣州)。為了避免石協的影響,鞏固孫吳政權的後方,蔔辭於建安十六年(211)將交州國政由廣信遷至番禺。從此,廣信作為嶺南都城的300年歷史宣告結束。為了便於治理,永安七年(264),吳棟將嶺南分為廣州和膠州兩州。廣州轄南海、蒼梧、玉林、合浦、番禺。交州轄交趾、舊鎮、日南、博爾、朱雅,州轄龍編(今越南河內)。
番禺成為廣州州後,漢人的影響沿著西江中遊向下遊和珠江三角洲擴展。漢民族的文化和語言從廣信開始逐漸向東傳播,粵語逐漸成為西江流域到珠江三角洲的通用語。粵語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壹定的流傳範圍後,就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壹步同化,甚至抵制這種同化。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隋唐以前中原漢語保留粵語相去甚遠。
廣州話從廣信傳到東方時相對穩定,已經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壹步同化,突出表現在對客家話的態度上。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嶺南,在晚唐與宋高宗南渡時達到高潮。當時嶺南的原漢族移民勢力很大,控制了珠三角、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發達地區。所以新搬來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的中原算是比較標準的漢語,但傳入嶺南後卻無法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色的粵語。相反,根據文化交流的“窮學富學”原則,壹些地區的客家話已經被粵語滲透,成為“兩岸語言”,甚至成為粵語區。
粵語從古廣信沿西江向東傳播時,也是溯江而上。至今已蔓延至桂平、貴港、南寧等地,從藤縣經北流河至北流,經鬼門關至玉林、欽廉、湛江。從此可以證明,語言交流與河流有關,地域文化就是水文化。
粵語方言分為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廣州話,廣州話是粵語系統中最流行的主體方言,以珠三角和西江兩岸的市縣的話為基礎,包括梧州,以及港澳。第二層次是屬於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偏遠地區,包括東莞、增城、從化、清遠、雲浮、羅定、膠州、化州,以及岑溪、玉林、南寧。這些地方的方言與廣州話相比,雖然各具特色,但在語音和詞匯上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三層次是非珠江或西江粵語片,包括粵西的陽山、連縣,粵中的新會、臺山、陽江,廣西的合浦、靈山。這種非西江粵語在語音和詞匯上與廣州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