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盆羊肉的來歷
壹種說法是:大唐時期,古大食(今阿拉伯)客商到長安京城時,將隨身攜帶的經久耐儲的面食“見餅”(今稱坨坨饃)掰碎放入“牛羊羹”。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盆羊肉實際上是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羊肉烹調技藝和阿拉伯面食“見餅"的產物。 另有壹種說法頗具傳奇色彩: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年輕時受困於長安城裏,時值嚴冬,他饑腸轆轆,實在無法下咽討來的兩塊幹饃。 壹家賣熟羊肉的店鋪掌櫃見其可憐,便讓他把饃掰碎,然後用羊肉湯澆之。 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認為這碗飯勝似山珍海味。 後來貴為天子的趙匡胤盡管遍食珍饈佳肴,仍念念不忘當年落難時所食的那碗羊肉湯澆饃,說來也巧,多年後壹日趙匡胤出巡,又來到了當年的羊肉鋪要吃羊肉湯澆饃。 掌櫃的自然不敢怠慢。 當時店內只有湯而沒有饃,也沒有發酵的面,店夥計格出的饃只有七八成然,掌櫃的趕緊將饃掰碎用沸湯澆之,恐其夾生,又把饃與湯放進瓢內,切些煮熟的鮮羊肉精心加以翻煮,再加些佐料,獻給皇帝品嘗。 趙匡胤吃後龍顏大悅,令人重賞店主。 皇帝在長安城吃羊肉煮饃的佳話壹經傳開。 人們很想圖個吉利,都來品嘗。 店主也依照給皇帝的做法為市民炮制,後來顧客越來越多。 久而久之,水盆羊肉也就出名了。 身為俘虜的東晉吏毛修之因向北魏開國皇帝獻了羊肉泡而官升四級、中山國國君由於壹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最終招致亡國、1947年國民黨用羊肉泡賄選國大代表等故事,都是人們吃水盆羊肉時的趣聞談資。 澄城人喜食羊肉的原因,除了其營養價值以外,據了解,也與漢末隋初大量“五胡①”遷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