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蛋的歷史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壹書中,曾收錄了那時茶葉蛋的做法,原文為:“雞蛋百個,用鹽壹兩,粗茶葉煮,兩枝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只用五錢鹽,照數加減,可做點心。”那麽燒兩枝線香需要耗時多久呢?
古代茶葉蛋
廟裏沒有時鐘,和尚以敬香為計算時間的依據。按:壹日分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敬香壹枝,線香燒盡即時辰畢,以此類推,“兩枝線香”約四個小時。故經過小火煮四個小時後,雞蛋已“愈煮愈嫩”,食時帶殼撈起,現吃現剝為好。
後來烹調師薛文龍為了恢復其本來面目,經反復研究它的做法後,改用主料為五十枚雞蛋,配料為茶葉六十公克,調料為鹽七十五公克,紹興酒三十CC、八角四粒。而在烹調前,先洗凈雞蛋,“用沸水略煮,撈入冷水中,將蛋殼敲碎,放入沙鍋中,加茶葉、鹽、酒、水以旺火燒沸,加蓋,用小火慢煮”。
由於火候十足,自然入味殼松,蛋白好似花紋,鹵汁香味滲透,蛋黃酥糯,隔壁便聞其香。如果大家試著制作,古法今用,必能讓人耳目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