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陽春面是壹種什麽面?

陽春面是壹種什麽面?

陽春面簡單又便宜,但在上海人眼裏,卻是精致的。

陽春面是上海最受歡迎的面條,歷史悠久,是壹碗便宜的面條。按照王定九的上海門直徑,1934就是每碗16銅錢。據上海飲食服務報:1955 0.13元壹碗;1965 0.12元;到1990就沖到字頭2,每碗0.20元。

這碗面之所以便宜,從它的原名就知道了:“清湯滑面”。面湯不放頂,調料是放醬油。可以加點豬油,不要太高興。滑如大米,去店裏填飽肚子就叫陽春面。即使進了包,也沒有失去平價的本來面目;3月23日,1958,報紙上報道了壹個0.29元的套餐:“高粱兩兩,陽春面壹碗,方便菜壹鍋。”

沈,原三聯書店總經理,曾在1949上海老保生銀樓當學徒,業余時間到新聞學院學習電影。傑農潘老師帶他去看了壹場“群演”。送壹兩塊錢壹碗陽春面吃;他回憶說:“我太高興了。”

在上海,經營陽春面等糕點被稱為“面業”。剛開始我肩扛著肩走街串巷,1828(清道光八年)有壹家面館,在開龍順閣的縣城城隍廟門口旁邊。20世紀20年代,湖北面館成為這個行業的主角。

陽春面簡單便宜,上海人做的細致,有標準,有操守。1934 16銅板碗陽春面,有香油、醬油、蔥、雞蛋皮、蝦皮等。,壹個人就夠了。1955市政府對包括陽春面在內的糕點、油條等14種純糧產品實行統壹規格和價格。規定每碗標準面粉是125g,十年後就是100g。

陽春面是壹碗普通人的面,卻經常被大陸人誤解。我以為那是春雪的臉,壹定很高貴。我沒想到這是下巴麗人的臉。問題出在臉的名字上。說起來不吉利,原來叫“光面”。既然是窮人,怎麽能越吃越窮呢?不知道誰聰明,就改名叫“陽春”,撒了壹點蔥花,迎接春天的到來。靈感來源於面條的價格。那時,每碗有十根面條。人們把農歷十月叫做小陽春,於是十面就成了陽春面。還有壹個版本有點“高大上”,說乾隆皇帝下到江南淮安,頭上吃了這碗好吃的無名面。趁著面上的繁華,我給它取名“陽春面”,說是三月春意。早在1938,《上海生活》第六期就對陽春的面條進行了考證,但時至今日,關於面條的起源仍然沒有定論。

無論如何,這個名字改得好;效果是強調和諧和人性。想從錢包裏省錢的,也可以在店裏大聲喝:“春來壹碗面,湯要寬,面要硬,青要重。”對了,這個面裏的“綠”不是青菜,是大蔥和大蒜。

說起陽春面,花頭不多,但是湯汁可以翻翻。換湯不換臉。用肉骨湯,然後是鱔魚骨頭湯,摸天花板的時候用雞湯。上世紀70年代南橋的壹家店裏,豬頭在開水裏煮,露出骨頭;師傅舀了壹勺湯,加到我的面裏。

陽春面也是壹碗有底子的面。只要加了澆頭,瞬間就冒出來了。有了它的底,各種豐富的澆頭就有了用武之地;加壹塊排骨做大排面,加鱔魚和蝦做著名的蝦仁炒鱔魚面...當時,著名的面館元奎館開到天鑰橋路,推出了壹碗售價888元的面條。春面而已。有了它在底下,妳可以對付任何壹種面條。但是有骨氣的陽春面從來不會主動幫有錢人。它知道,加了澆頭,就失去了自我,就不是壹根蔥兩根白的陽春面了。

其實陽春面就是壹碗上海人的面。沒時間做飯或者有客人來,就把面放下。以前媽咪會煮壹碗蔥油,蔥油會發黑。吃面的時候加。我還是煮了豬油,但是怕“三高”,只剩下蔥油。

在家做陽春面,放湯當面湯,用湯做拌面。夏天,熱風被電風扇吹走,就成了冷面。吃的時候加醋,醬油,花生醬,香油,就像陽春面加高湯壹樣,看起來很豐富。(袁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