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新鄉的旅遊
東新風光綺旎,景色迷人。境內山戀重疊,氣候奇特,最高處五嶽山海拔820米,最低於流泉畈海拔僅60米。每逢夏季,壹時晴空萬裏,氣溫高達38度;轉瞬間烏雲密布,大雨傾盆,氣溫迅速下降,清爽宜人,故有“壹日有三季,十裏不同天”之說。奇峰怪石,自然天成,紅石五嶽山將軍石,邱寨牛頭山奇峰峻嶺,千姿百態,幽洞怪石,賞心悅目。婆婆石水庫,龍泉寺風光,風景如畫,群山環抱,鳥語花香,碧波幽幽,魚兒雀躍是勝日尋芳、休閑探幽的良好好處。
巍巍大別山,雄踞三楚腹地,在其西麓的大悟白雲深山處,有壹座千年古剎——九龍禪寺。
從大悟縣城東行9公裏,妳就可以看到“九龍禪寺”的古典式牌坊矗立在公路北側。走上空氣清新的山路,沿著九龍谷拾級而上,峽谷裏有清泉溪流,蒼松翠柏,更有芳香的山花,悅耳的鳥鳴,奏響了壹曲大自然和諧的樂章。站在清澈如鏡、碧波蕩漾的九龍湖畔,矚目九龍寺,其形狀酷似壹幅太極八卦圖,妳壹定會感慨萬千,贊嘆不已:好壹處參禪悟道之仙境,好壹方旅遊觀光之樂土!
九龍禪寺始名“白雲寺”。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位遊方和尚,敲著木魚雲遊至白雲山時,向山主討要壹塊風水寶地,建造寺院寶剎。山主問所需方圓大小時,和尚說,只要身上所披袈裟履蓋之地足矣。山主壹聽,以為壹襲袈裟之地能有幾何?便滿口應允。誰知和尚脫下袈裟壹撒,竟然罩住了九座山峰。山主壹見急紅了眼,當場反悔。和尚改口道,只要袈裟所蓋壹角之地便可。山主親睹袈裟神功,心知得遇高僧,於是贈予二僧千余平米的山間盆地,並相助建起寺廟,起名“白雲寺”,其主峰名為“大山”,亦稱“大山寺”。
唐代南陽太守伍登將軍出家於大悟山,與其同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顏政也曾隱居“大山寺”,死後又葬於山寺旁。其時西佛東漸,住持亦為得道高僧,壹時間遊人如織,香火旺盛,享譽中原。
大山寺佛事、香火大盛於宋元之交。宋元之間,歷400余年,大山寺皆定於陰歷四月初八、臘月初八為“廟會”,亦稱“浴佛節”,每月初壹、十五日,周邊之黃陂、紅安、孝感、廣水、羅山等地,善男信女齋戒沐浴敲鑼打鼓,燃燭焚香前來朝拜。清光緒八年修纂的《孝感縣誌》記載:“大山寺在白雲深處,宋元時舊有禪院,明洪武初,廬山天池寺僧慧徹與徒性壽遊至白雲,遂掛錫。”600多年前,隱居在大悟山的住持,明代高僧“喪吾”雲遊到大山寺,被大山寺的山水所感悟,便增制擴建大山寺,又視其周圍九座山嶺猶如蜿蜒盤旋的九條巨龍朝聖,故將大山寺奉稱為“九龍寺”,後改名為“九龍禪寺”。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和“愛國愛教”的宗教政策感召下,有識之士方金柱兄弟毅然投巨資重修“九龍禪寺”。經過壹年的開發建設,三座大殿已淩空聳立,佛祖“阿彌陀佛”端坐在“大雄寶殿”之中,四周設有十八羅漢金像。“天王殿”內設彌勒佛金像,左右兩側分列“四大天王”。新建的九龍禪寺既金碧輝煌、珠光寶氣、文雅華貴,又莊嚴肅穆,古樸典雅,氣勢宏偉,透著壹種歷史的厚重。這裏既是禮佛向善、參禪悟道的聖地,又是紅色瞻仰、綠色旅遊的好去處。 東新史冊流芳,人傑地靈。東新鄉姚店村李家崗是紅軍第二十五軍七十五師政治部駐地,到2008年仍留有“窮人要成立便衣隊殺反動”的巨幅紅軍標語。這條標語是大悟縣境內到2008年為止發現並保存完好的唯壹壹條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標語。抗日戰爭時期,東新人民積極參軍,配合新四軍第五師抗擊日偽頑軍,解放戰爭時緊密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中華人民***和國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位於新城鎮馬吼嶺東約300米、公路北側的山坡上。墓建於1949年10月。1978年又在墓南側辟平臺,立紀念碑。碑高10米,坐北朝南,為臺體形,上有“轎”式斜坡頂,下有正方形臺腳,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礬石貼面。正面刻有徐向前“光榮流血”的題詞,左側刻有親屬烈士名單及生平,右側刻有徐海東逝世後中***中央所致的悼詞。碑前砌有半圓形平臺,約100平方米,四周用青磚、水泥制成石凳,外圍植有馬尾松。
在腥風血雨的歲月裏,徐海東親屬60余人先後為革命捐軀。其中有其伯父徐有義、四哥徐元海、五哥徐元波,堂兄徐元大、元洪、元典、元興、元慶,侄兒徐文初、文治、文階、文庭、文朗、文雄、少東等。他們有的犧牲在槍林彈雨之中,有的就義於敵人屠刀之下,其慷慨悲歌,永世流芳!
徐海東同誌,由壹個窮窯工,成長為解放軍大將、中華人民***和國開國元勛,其功勛卓著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階級的壹面旗幟”。為了緬懷徐海東大將及其親屬烈士對中國革命的豐功偉績,縣人民政府特建“徐海東親屬烈土墓”及紀念碑,以示永恒紀念。
宋斌烈士墓
位於芳畈鎮白果樹灣前山蒼松翠柏之中。宋斌,四川閬中人,中***黨員,新四軍第五師十三旅作戰科科長。1944年5月在大山寺保衛戰中犧牲,時年28歲。
熊畈烈士墓
位於呂王鎮熊畈南約400米處,是為紀念1948年10月5日在張大包子戰鬥中犧牲的王奠六團長和27位戰士修建的。
墓建於1957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由三個墓頭組成。橫額題:“光榮流血”。主墓高3米,寬2.5米,兩旁立石柱,刻聯雲:“萬古不忘真烈士,千秋紀念有功人”。嵌灰色大理石墓門,正中刻:“陣故英雄王團長之墓”,右刻“壹代偉人”,左刻“百世流芳”,額題“永垂不朽”。兩邊側墓各高2.5米,嵌灰色大理石墓門,右側刻:“盡忠獻身眾烈士之墓”;左側刻:“保國犧牲眾烈士之墓”。墓東立紀念碑,有碑文。墓前寬闊的草坪上數行白樺樹傲然挺立,與墓後蒼松翠柏,交相掩映,肅穆莊嚴。
抗日陣亡將士墓
坐落在高店鄉永年村搭摩嶺小麥崗上。是國民政府五戰區壹七壹師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所建。建成於1941年。山崗前設涼亭,立白色大理石牌坊,橫額題“永垂不朽”。山崗正中建紀念塔,呈金字塔形,底大,頂尖,高約10米。李宗仁題詞:“陸軍第壹七壹師平漢南端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後砌墓,墓前立碑,上書“忠魂烈骨”,下記陣亡將士姓名。五壹三團團長蕭湘湯撰寫碑誌。墓後建有祠堂。
墓、祠建造圖式,載1948年編《禮山縣抗戰史料初輯》(未刊稿)。後因年久失修,墓、祠已不留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