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蝴蝶派名詞解釋現代文學
鴛鴦蝴蝶派的名詞解釋如下:
始於20世紀初,盛行於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因清代狹邪小說《花月痕》中“三十六只鴛鴦同命,壹對蝴蝶可憐蟲”的詩句而得名。它也被稱為“星期六學校”,因為它在鴛鴦蝴蝶派的出版物中影響最大。
其內容多為才子佳人之戀。主要起草人:包、徐振亞、周壽娟、李、李。主要出版物有《星期六》、《小說時報》和《梅禦》。
清末民初大都市建設時期,出現了壹種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的通俗文學類型。這壹流派沒有得到新文壇各派的認可,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時代的激蕩、文學觀念的演變、讀者心態的變異等原因,加上其固有的缺陷,都決定了它必然要經歷壹段壓抑期。
這壹流派與“新派”文學的論爭,實質上是“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平民”文學與“革命”文學矛盾的產物。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壹包曾談及自己的創作宗旨:“提倡新政制度,保持舊道德”。
這十個字極其簡潔,大體代表了這壹體裁大部分作者的思想現實。這與五四前後興起的新文學運動崇尚科學、反封建的宗旨相違背。
形式上,鴛鴦蝴蝶派的特點是長篇,而短篇小說,可讀性最強,是第壹個傳奇故事,也就是他們至今還在繼承的古代白話小說傳統。但在初期,新文學主動摒棄了引經據典的文體,註重短篇小說的創新。
這樣,在五四拉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的時候,在新文學陣營的眼裏,他們還在“拖著壹條看不見的舊民主主義的辮子”,他們作品中的壹些傳統意識,勢必與新文學陣營形成壹對矛盾。
由於內容與形式的分離,五四前後新文學界主動攻擊這壹流派是必然的,這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創新的需要。面對歷史發展,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批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