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的栽培技術
馬蹄蓮不宜連作,連作會使鱗莖不易膨大,引起更多病害,產量低。壹般2~3年輪換壹次。茬搭配的例子如下:
1.馬蹄鐵和米飯
前茬是早稻,早中熟品種,立秋前收割,種菱角,65438+10月中下旬收割,然後種油菜。
2.馬蹄蓮或茭白
如果前壹茬種植蓮藕,使用早熟蓮子,在立秋前收獲青藕,然後種植馬蹄蓮;如果前茬作物是茭白,宜采用早熟雙熟茭白品種,夏季采收,套種荸薺。夏天收獲後也可以種馬蹄鐵。
3.馬蹄鐵和席草
壹般在輕夏後,將馬蹄鐵苗套種成排的草墊,熱前後去掉草墊後,讓馬蹄鐵生長,及時加強馬蹄鐵的栽培管理。馬蹄蓮的分株繁殖和鱗莖繁殖都是先育苗後移栽。因此,培育壯苗是獲得高產的基礎。為了培育壯苗,首先要嚴格選種。壹般在去年馬蹄生育後期,選擇群體生長整齊、無倒伏、無病蟲害的高產田作為種子田,稱為初選。荸薺采收時,選擇具有該品種特征、頂芽粗大、無損傷、無裂紋、成熟飽滿、個體中等大小的圓球莖進行冬儲,稱為重選;育苗前,應盡壹切努力剔除有病的馬蹄蓮,選擇鱗莖飽滿、表皮光滑、膚色均勻、鱗莖大、頂芽和側芽完整、芽粗壯、無傷口、無腐爛的鱗莖加速發芽,稱為終選。為防止幼苗發病,種子在發芽前用25%多菌靈500倍液浸泡8~12小時,然後取出瀝幹,加速發芽。催芽方法如下:早生荸薺4月初開始育苗,由於當時室外溫度較低,應在室內或塑料薄膜棚內進行,四周用窩墊圍住,蓋上濕稻草,面朝上排列在稻草上,疊放3-4層,再蓋上壹層水草。每天澆水保持濕度,經過10~15天,芽開始開花,長到1。當它長到5厘米時,除去覆蓋的草,繼續澆水以保持濕潤。20天後,當葉狀莖開始生長,3~4個側芽同時萌發時,為催芽結束。荸薺分株繁殖時,為了促進其早出苗、早分蘗、早封早熟和高產,通常采用發芽後大田促苗的方法,促進根系的粗發育。方法是將發芽後的鱗莖移植到馬蹄形育苗地裏,按20-25cm的行距和15-20cm的株距各種壹粒種球,使縮短的莖上的根與種球壹起插入土中為宜。種植後保持淺水。如果室外氣溫較低,可以在稻田裏搭壹個塑料拱棚。紮入後40天左右,單株分蘗數增加,根系發達,有3~4叢分株,可在田間栽苗。挖出全株,將母株與分株分開,選擇具有3-5個葉狀莖的分株或分蘗株,以15-20cm的株高種植,並註意消除胚芽和細苗。
荸薺種植的幼苗可以在荸薺種植初期單獨移栽擴大繁殖,也可以在5月初種植,此時溫度相對較高,不需要催芽。
菱角多在早稻收獲後種植,壹般采用鱗莖繁殖,6月下旬至7月上旬育苗。這時候育苗要掌握的要點是:
首先是搞好種植。由於鱗莖存放時間長,特別是5-6月份高溫時,鱗莖容易幹枯或發芽,所以育苗前要對種子進行提前處理。方法是去除頂芽促進側芽萌發,將種子浸泡在水中1~2天,讓其吸收,再將種子浸泡在500倍的25%氟樂靈中8小時,然後取出瀝幹,加速萌發。
二是陰地育苗。由於氣溫高,日照強,需要搭建遮蔭棚或用小拱棚遮蔭網覆蓋幼苗。方法如下:首先在播種地澆1 cm厚的河泥,露出芽尖,用稻草或遮蔭網覆蓋,保持土壤濕潤。因為晚水馬蹄鐵是用鱗莖繁殖的,所以不需要跟進去。排列在種子中的鱗莖之間的距離約為3厘米。白天遮蔭,晚上除去覆蓋物。當幼苗高度為10~15 cm時,應逐漸增加光照時間,以利於幼苗的穩定生長。
第三是選苗。當幼苗高20~25厘米,有5~6片葉莖時,即可種植。育苗要選對苗,苗不要太大。否則種植後不易成活;如果鱗莖腐爛,帶菌苗要丟棄;小葉狀莖和叢生苗,俗稱“雄馬蹄鐵”,也要淘汰。
種植荸薺每畝用種量為15 ~ 20kg。而荸薺由於生長期短,種植密度大,直接用鱗莖繁殖,長期存放會損失壹些種子,所以每畝種子儲備量要大,要種植70 ~ 90kg。種植日期:長江流域早菱角應在6月底前種植,沈水菱角在7月,晚菱角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華南氣候溫暖,種植期可以稍微推遲,但最晚不能在夏季,也就是8月下旬。原則上,越早越好。
種植前要選好苗。荸薺在苗床飼養時間長,幼苗分蘗多,分株多。這種苗是把母株和分株壹起挖出來,然後把母株上的分蘗和分株壹個壹個分開,把根拉直,然後種在泥裏12~15 cm。田間肥,淤泥層厚,生長期長可適當栽深,反之亦然。種植時,如果幼苗過高,應剪去嫩枝頂端,留下莖高30~40厘米的葉片,以免種植後被風吹落。晚上拔荸薺苗的時候,小心翼翼地把苗連同鱗莖壹起挖出來,把泥水洗掉,種對了。帶鱗莖的苗木,種植深度約為10 cm。種植過淺,分株多,鱗莖少;太深的話長得慢,鱗莖也深,不好挖。
種植密度應根據種植時期和土壤肥力來確定。局部施肥,大株如菱角可稀植,壹般行距63~66 cm,株距30~33 cm,每畝栽3000穴左右,每穴1株;水浸馬蹄鐵壹般行距46厘米,株距33厘米,每畝栽4000穴左右;菱角,種植較晚,需要增加密度,每畝種植5000~6000穴。馬蹄的田間管理主要包括中耕除草、追肥和灌溉。荸薺從定植到鱗莖形成可經歷3~4個分株,田間管理的重點是1~2分株。前期促進早期發育,中期保持穩定生長,後期不早衰是馬蹄高產的重要措施。
1.中耕除草馬蹄鐵從種植到封栽,中耕除草進行2~3次。早栽植株分枝次數多,壹般4-5次,晚栽植株3-4次,中耕除草應在第壹、二次分枝期間進行。
荸薺種植後8~10天,可進行第壹次中耕除草,同時查苗補種。中耕法要以馬蹄苗為主,四周推泥,疏松土層,使之平整,將雜草埋入土中。中耕時,發現未被蟲蛀的葉狀莖變黃,說明下面的種子已經腐爛,應及時挖出鱗莖,以利於新根的生長。為了促進馬蹄蓮幼苗的均衡生長,發現種子露在外面時幼苗長在盆裏,說明種植過淺,要用手輕輕壓壹下種子。但對於下沈、栽得太深的菱角苗,壹定要用手伸進土裏,輕輕地把苗挑起來,這樣分蘗節才不會被淹得太深。
然後,每隔10天左右再進行壹次中耕除草,打碎泥土,拔掉雜草。但此時植物生長旺盛,不能平足踏入泥中,而要用腳趾深入土中,以免折斷匍匐莖和根系,損傷鱗莖。馬蹄蓮分蘗分枝後期,如果植株長得太密,影響通風透光,可以通過除草把壹些弱苗拔掉。馬蹄苗合攏後,就不會再下地了,以免折斷葉梗,踩壞地下的匍匐莖。
2.王懷英等人研究了追肥。紫蘇葉莖中氮、磷、鉀的含量變化,地上部分各生育期存在明顯差異,並呈現壹定規律。在生長前期,即母株叢形成時,植株體內含氮量較高,7-8月分蘗高峰期含量較低,7月初分蘗高峰期和8月下旬開花高峰期含量最低,9月初以後逐漸增加。說明葉狀莖的分蘗和匍匐匍匐莖需要大量的氮素營養,而鱗莖形成過程中需要的氮素營養較少。馬蹄蓮植株生長期磷呈現低-高-低的過程,7月初最低,之後上升,7月下旬至8月上旬達到最高,之後逐漸下降。這說明分蘗、匍匐匍匐莖和殘茬需要更多的磷營養。在植物的各個生長階段,鉀明顯高於氮和磷,其變化過程與磷相似,在7月下旬達到峰值,然後逐漸降低,直至成熟。這說明馬蹄在生長中後期需要大量的鉀營養。此外,鉀在鱗莖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和運輸、澱粉積累以及鱗莖形成層的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馬蹄施肥應根據馬蹄的生長特點和對氮、磷、鉀的吸收特點。生產中應采取重基肥、輕追肥、善施肥、氮磷鉀並重、施氮前先鉀的原則。具體做法是:有機肥以早期水施馬蹄為主,每畝施磷酸鈣20~30公斤,追肥要少。如果生長前期施化肥過多,會造成莖葉生長過快,群體密度過大,容易感染病害。壹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畝施尿素5~7.5公斤。9月中下旬氣溫下降,進入結瘤階段。每畝施尿素8~10 kg,施硫酸鉀10 kg,促進後期穩定生長,防止植株因除肥過早衰老。若再噴施0.2%磷酸二氫鉀,促進鱗莖膨大、富集、增產的效果更明顯。
由於生長期短,種植荸薺應以速效肥為主,壹般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壹次在分蘗分株初期追肥150~500公斤或尿素5~8公斤。第二次,8月下旬至9月中旬,每畝施尿素8~10公斤,促進植株早閉。第三次,10年10月上旬,植株開始出芽時,每畝追施尿素8~10公斤,噴施0.2%磷酸二氫鉀作為出芽接力肥。另外,根據湖南益陽農業研究所王小波的實驗報告,馬蹄對肥料的種類有嚴格的要求。牛糞是最好的有機肥,尿素是最好的氮肥,硫酸鉀是最好的鉀肥。含氮肥料,尤其是氯化鉀,對馬蹄鐵的產量和品質都有不利影響。單位面積鱗莖產量比硫酸鉀低8.9%,還原糖比鉀肥低9.9%。
3.灌溉根據馬蹄高產總結的灌溉經驗,壹般是馬蹄生長前期淺水灌溉,中期幹濕交替,後期脫水。具體管理方法:壹般情況下,種植早水馬蹄鐵和沈水馬蹄鐵時,應在田間進行薄淺水灌溉,厚度為1.5~3 cm,壹個月內做到幹濕交替,以利於生根和返苗。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植物的生長和植物蒸騰量的增加,灌溉逐漸加深。馬蹄蓮分蘗分株期可維持3~5 cm的水層,入秋後水位適當加深至6 cm左右,以減少無效分蘗分株,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於早期成球,促進養分向鱗莖運輸。之後田間水層逐漸下降,保持幹、濕、濕,抑制過度生長。
荸薺,早稻收獲後種植,生育期短,要促進早期分蘗和植株分裂,整個生育期不能缺水,但8 ~ 9月不宜澆灌深水,水深保持3~5 cm。以免影響分蘗和分株數量,造成減產。
馬蹄水管理應註意以下問題。
(1)菱角生長期間,如遇高溫幹旱,水位要適當加深;遇西北幹風,深層水要充分灌溉。而生長期長期灌溉過深,葉狀莖泡在水裏多,見光少,容易倒伏。通常30℃以上水濕時,應早晚灌水,以防熱害。
(2)馬蹄田若施有機肥過多,土壤漂浮或過稀,要適當排水漏田,或每畝施明礬粉4~5公斤,以利於土壤沈降,促進根系生長。
(3)在田間越冬的鱗莖,冬季仍應保持土壤濕潤,以免土壤開裂,雪水滲漏,造成鱗莖凍害。
1,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
馬蹄蓮的主要病蟲害有莖枯病、枯萎病、莖腐病、菌核病、灰黴病、鱗莖褐腐病和莖腐病病原菌。
(1)莖枯病俗稱馬蹄溫,主要危害馬蹄植物的葉鞘、莖和花器官。發病初期,葉鞘基部產生深綠色水漬狀不規則病斑,逐漸蔓延至整個葉鞘。最後,病斑幹燥,灰白色,上面有黑點或短條紋,這是病原體的無臍。基葉鞘上的病斑進壹步擴大,導致莖生病。起初,它是水浸泡,棱柱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深綠色斑點。病變組織變軟,凹陷處容易倒伏,上面有黑點,有時呈圓形排列。天氣幹燥時,起初是淡褐色斑點,病斑易失水幹燥,中間呈灰白色,周邊呈深褐色。病斑密集時,全稈可枯死倒伏,呈暗稈色。早晨濕度大或露水未幹時,病斑表面可見大量淺灰色的黴菌層,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危害花器官的鱗片和穗頸,造成花序死亡,癥狀與莖相似。
尖孢鐮刀菌以菌絲體在病體內越冬,次年產生分生孢子,成為老產區馬蹄的初侵染源,而帶菌的鱗莖是新產區的初侵染源。孢子通過風、雨、灌溉水傳播,從葉片氣孔或通過表皮直接侵入。溫度在24 ~ 26℃時,潛伏期為6~9天。分生孢子不斷在患病區域產生,導致再次感染。壹般田間6月開始發病,8-9月發病較重。馬蹄鐵從出苗到莖停止生長都會被感染。影響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氣候條件,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0~29。溫度適宜時,濕度決定了疾病的流行程度,在陰雨、濃霧或大霧天氣,疾病發展迅速。在田間馬蹄廠關閉前,病害發展緩慢。封育後,在多雨或多霧的天氣和相對濕度高的情況下,病株率上升最快。連作田或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特別是前期過量施氮肥,長勢旺盛,稈嫩,易感病害。馬蹄蓮生長後期,植株施肥或經常缺水,使植株莖生長緩慢,抗病能力弱,病情加重。
莖枯病的防治方法:實行三年以上輪作是壹項重要措施,特別是在老產區。選擇抗病品種,冬季清理田間,種植時拔除病苗,及時拔除田間病株。加強肥水管理,重施,施足基肥,多施農家肥。營養生長前期少施化肥,分蘗和分蘗前期追肥2~3次,抽穗期適當追施氮磷鉀速效肥。灌溉應避免串灌和漫灌,防止病菌傳播。移栽時,灌水期淺水層1.5~3 cm,鱗莖膨大期4.5~6 cm。化學防治可采用50%多菌靈或7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苯菌靈800倍液浸泡種球1晝夜。種植前用上述藥液浸泡馬蹄苗18~24小時。發病初期,噴灑上述藥液,或1000倍的4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20%粉銹乳油,每次間隔7~10天,連續噴灑5~8次。
(2)馬蹄枯萎病可在從種子到收獲的整個生育期發生。種子出土前,芽就變成褐色並腐爛了。從苗期到成株期,最初的莖基部變成褐色,植株長勢衰弱,變矮變黃。田間癥狀有兩種,分別是青枯病和枯萎病。發病急重時,地上部分表現為青枯病癥狀,始於葉狀莖上部,逐漸向下擴展,基部腐爛死亡,覆蓋粉紅色粘液,即為病原菌。病株易拔起或倒伏,根系發育不良,多為黑褐色和軟腐病,壹般不形成鱗莖或形成發育不良的白色鱗莖。發病較輕時會出現幹斑,發病較晚,壹般損失較輕。鱗莖壹上來,肉就變成褐色,病株基部的維管束也不同程度地變成褐色,但沒有氣味。秋季種植的馬蹄壹般在9月中下旬開始發病。
枯萎病以潛伏在鱗莖內或附著在外部的菌絲體和厚垣孢子越冬。隨著真菌球的傳播,新的流行區蔓延了很長壹段距離。帶菌的種球是壹級傳染源,種下後會生病,細菌被雨水再次感染。細菌從傷口侵入或直接通過主表皮侵入。病田球莖和匍匐莖的感染率高達20~80%。田間的疾病中心逐漸向四周擴散。
枯萎病的防治方法:實行水旱輪作兩年以上。將種子留在無病地裏,選擇無病種球種植,防止種球在病種球外運轉。化學防治可采用50%多菌靈600倍液浸種或播種前24小時浸種;田間發病初期噴施600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3次,每次間隔7~10天。
(3)莖腐病的癥狀與枯萎病相似,但不引起馬蹄莖基部維管束變褐。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株上越冬,成為次年第壹個被侵染的病原菌。大風大雨易造成莖傷,有利於孢子產生、繁殖、萌發和侵染。土質差、土層淺、缺肥、地勢低、灌溉過深的田地容易發病。防治方法請參考莖枯病。
(4)核盤菌包括核盤菌和核盤菌。核盤菌菌核在莖基部呈褐色,最後死亡,病部有黑色小顆粒狀菌核。它還會在儲存期間感染鱗莖並導致腐爛。核盤菌在莖基部的水中腐爛。之後幹枯倒伏,葉鞘外產生許多黑色菌核。這兩種菌核病壹般發生較輕,危害和損失也較小。其防治方法:馬蹄收割後,清理場地,集中救治病殘。農藥防治應在發病初期及時噴灑600~800倍的5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000倍的20%利庫林乳油或1500~2000倍的50% ZK可濕性粉劑,每隔5~7天連續噴灑壹次。
(5)灰黴病多發生在采後貯藏期間,但在田間也有發生。通常,在鱗莖傷口處形成灰色的黴菌層,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球內部呈暗褐色,軟腐病。病原菌在馬蹄蓮鱗莖和病殘體上的菌絲體或分生孢子中越冬,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從傷口侵入致病。貯藏期間濕度高時,病害會更嚴重。防治方法是使用無病球,或在種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8~24小時浸種。田間發病初期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撲爾敏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每隔7 ~ 65438次加入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貯藏期間,對鱗莖噴施3000倍的45% Tekdo懸浮劑,結合冷藏,也有壹定的防治效果。
(6)褐腐病馬蹄鱗莖褐腐病是貯藏期間的壹種病害,主要發生在收獲的鱗莖上。鱗莖破碎後,長出密集的白色菌絲體,逐漸變粉,肉質變黃褐至紅褐色幹腐。細菌從傷口侵入並導致腐爛。防治方法應選擇無病球留種。收割時要小心,不要讓鱗莖造成傷口。對收獲的鱗莖噴施500倍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000倍的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500倍的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用這些藥液浸泡鱗莖。
(7)幹腐馬蹄蓮鱗莖的幹腐病壹般是壹種采後病害。細菌從傷口侵入,球莖傷口上長出濃密的白色菌絲體。肉質漬水,綠褐色或灰褐色,初期壹般不腐爛。其防治方法:采收時小心挖掘鱗莖,運輸時盡量避免鱗莖損傷。在貯藏或長途運輸前,用500倍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1500倍的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浸泡鱗莖,待液體幹燥後貯藏。
2.主要害蟲及其防治
馬蹄蓮的主要害蟲是白稻螟,又稱條(野)螟、白蛉。它是馬蹄蓮的主要害蟲。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1.5~12.6 mm,翅展23~26 mm,雄蛾較小。卵由幾十粒到上百粒堆積成卵塊,呈半黃豆般的長方形,上面覆蓋著褐色絨毛。剛孵出的幼蟲在蛻皮前呈嫩白色和深灰色。蛹長13~15.5毫米,厚2.8~3.4毫米,圓柱形,最初乳白色,逐漸變黃。
在長江流域有四代,有的五代,幼蟲在馬蹄鐵莖內的薄繭中越冬。入春後,隨著氣溫升高,該蟲離開蠶繭,移至附近的雜草和莎草科、禾本科、豆科等作物上取食、發育、化蛹、羽化。越冬幼蟲5月初進入蛹期,5月下旬羽化,成蟲飛到去年的馬蹄田,在鱗莖留下的植株上產卵,6月初第壹代幼蟲出現危害。第二代和第三代在馬蹄形栽培田或種子田產卵,這兩代幼蟲危害最大。第四代成蟲產卵後,幼蟲停止化蛹,進入越冬期。每壹代持續時間與氣候有關,氣溫高,發育快,持續時間短。成蟲卵往往呈綠色,密度大,羽化和交配發生在夜間。90%以上的卵是在交配後的第壹個晚上產下的。幼蟲食性雜,幼體成群。
半身不遂的危害癥狀:幼蟲吃莖,吃葉狀莖中的橫隔膜,先使莖頂端褪色枯萎,自上而下逐漸由紅變黃,莖褐變腐爛,養分和水分的運輸受阻,最後整株死亡。分蘗分株期受損,分株減少,苗數不足;鱗莖損壞,莖稈死亡,影響鱗莖膨大,鱗莖變小變輕,品質變差,產量銳減。
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治馬蹄蓮二化螟。
馬蹄收獲後至次年3月上旬,即越冬幼蟲活動前,應及時清除留在田間的馬蹄殘體的枯枝,集中焚燒或掩埋,消除越冬蟲源。5月初越冬蛹羽化前,鏟除田間遺留的自生馬蹄苗,消滅第壹代蟲源。為了避免二代白化病的危害,減少三代的危害,可以適當推遲到7月播種,以減少損失。在殺蛾期間,可以澆深水,用水浸的方法殺死蟲蛹。
化學防治可使用40%稻蟲凈乳劑或80%敵敵畏乳劑,每次每畝加水400公斤至150毫升。農藥防治應根據二化螟的生活習性和發生規律,防治重點應放在第二代和第三代,每代兩劑,第壹次在孵化峰後1~2天,第二次每隔7~10天,並應優先選擇早栽、長勢淡綠、蟲口較多的大田。第四代應在孵化高峰前2~3天施藥。在嚴重地區,移栽前2-3天要用化學溶液浸泡或噴灑幼苗。
此外,還有小龜甲、蚜蟲、蠐螬、螻蛄等,也要及時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