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除濕的三種基本方法。只註重祛濕,很難達到祛濕的目的。
壹般來說,濕邪可以理解為人體內水分過剩,而成人體重的65%是水。正常的水和濕邪膠漆是壹體的,難分敵我。即使藥證相符,劑量小,也難以根除,劑量過重,也容易損傷正氣。
濕邪的危害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脾陽停滯。脾陽氣弱,脾的運化功能下降,中醫稱之為“濕困脾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脾虛。
脾虛有多種表現:輕則停濕,重則聚飲,凝痰,積水。
外在可表現為瘡、紅腫、濕疹;
可表現為食欲不振、飽脹、惡心;
在人間,可表現為頭重、咳嗽、頭暈;
早晨可表現為大便粘稠或腹瀉、婦科白帶增多等癥。
觀察舌象還可以非常直觀地診斷出“濕”的程度和表現。體質偏濕時,舌體肥厚,顏色暗淡或深紫,舌苔黏滑。
所有這些表現都屬於濕證。
“壹切濕脹皆屬脾”。對於濕邪的治療,健脾溫肺補腎相結合才能治本,最關鍵的是脾胃的調理。
古代人討論了很多治濕的方法。最常見的治濕方法有:通、化、滲。
根據季節、地域、體質的不同,濕邪的表現是不斷變化的。
第壹,傳播就是溫暖的交流或者流通。濕重濁重,最易阻氣。所以濕邪的治療和調理在於宣三焦,關鍵是調理脾胃的升降。
第二,化濕,在祛濕的過程中,要註意化濕。
濕分濕熱和寒濕,水陰柔,變化快。用藥不當,或用藥過量,都有相反的癥狀和對濕的反應。
寒濕宜用溫補之法,但過度使用溫補藥物可能導致燥熱過度,損傷陰熱。
濕熱應以清熱為主,但過度使用感冒藥可能導致濕邪郁結或傷脾陽過寒。
要使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藥物,要咨詢專業的中醫,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專業的診斷。采用道聽途說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不僅過程和效果難以控制,還可能對身體有害。
3.滲透意味著輕或苦的產品導致向下濕潤。所謂“治濕不利於利尿,但非治本之策。”
排出體內多余水分的途徑有兩種,壹是通過汗液,二是通過排尿。
發汗祛濕,主要通過適當的運動和體育鍛煉。
利尿祛濕要通過飲食調整和中藥治療。
濕存在於五臟、氣血、津液、四肢,常與邪氣壹起發生,所以濕的表現多種多樣,有時很容易區分,有時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區分其性質和程度。
如體虛、腹脹、食欲不振、飯後嗜睡、舌苔肥嫩等,都是濕邪困脾的常見癥狀。通過健脾、醒脾、益氣可以有效地消除濕邪。比較常見的中成藥是香砂劉軍丸。
很多時候濕的表現很隱晦。
如壹種常見病:便秘。便秘壹般采用瀉下、叩擊、濕潤、溫或導等方法治療。
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便秘都不適合以上方法。比如老年人便秘,往往表現為大便幹結的便秘。很多時候,這種便秘也是因為濕氣過重,堵塞了大腸,影響了三焦。
便秘被很多人認為是上火,所以壹旦出現便秘,就會用三黃片、蘆薈膠囊等藥物清熱通便,短期內很有效,但長期應用會損害脾胃功能,使便秘癥狀逐漸加重,更難治療。
類似便秘應采用溫化濕濁、宣通氣機的方法,循序漸進。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枳實導滯丸、保和丸、香砂劉軍丸等藥物。
和便秘的治療壹樣,濕的治療也不能只著眼於濕,還要根據病因、具體表現、個人體質制定合適的方案。沒有壹個整體的概念,只著眼於濕,很難達到祛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