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菜有哪些?
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客家釀豆腐、客家盆菜、豬肚雞、釀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鴨、白斬河田雞、兜湯、汀州泡豬腰、仙人凍、麒麟脫胎、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餃等與潮州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鹹、熟”,在粵菜或閩菜系中獨樹壹幟。
客家菜就地域來分,又有梅州流派、東江流派(惠州、河源、紫金等地)、閩西流派(長汀、龍巖)、贛南流派(贛州地區)[1]。
其中長汀(汀州)(2005年11月)和梅州(2006年1月)為中國烹飪協會公布的中國客家菜之鄉。
客家菜以其獨有的風味在中華美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廣東菜的三大流派中,客家菜可謂是最原始的廣東“土”菜,就地理條件和物產而言,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
客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續,此外,還與東江封閉的交通環境有關,粵東屬山區,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裏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壹
家。
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梅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客家鹽焗雞
“鹽焗雞”是廣東的壹款名菜。它首創於廣東梅州及東江壹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壹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腌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於是創制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焗現食,因此菜始於東江壹帶,而東江是客家所在地,故稱這種雞為“客家梅州鹽焗雞”。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谷物群養的雞,整只放在鍋裏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刀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見其營養價值極高。
豆腐套餐
客家釀豆腐傳說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盆菜
流傳廣東、香港圍村壹帶近千年的“大盆菜”,又名“大盆宴”,以黃氏為主,據傳當年乾隆皇帝遊江南時品嘗後難以忘懷,遂仿之行“千叟宴”而名聲大振
明、清兩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稱為“新安盆菜”,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壹桌用壹個木盆,壹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壹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丁興旺,生活越來越富裕,鬧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就改稱為“大盆菜”。他們稱該村的盆菜是做工、配料、烹飪方式保存完好的正宗盆菜。
盆菜比之有來頭的“壹品鍋”更富有鄉土氣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實質烹飪方法十分考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後,再層層裝盆而成,內裏更有乾坤,由雞、鴨、魚、蠔、腐竹、蘿蔔、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壹桌子食客只吃壹盆菜,寓意團圓,壹派祥瑞氣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會呈現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味道越鮮美。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現時多數改用不銹鋼盆,餐廳亦有采用砂鍋的,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
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壹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說反映了壹種客家習俗。
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總要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鹹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壹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壹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梁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註入族譜。壹般是壹個兒子掛壹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興旺。
二月二 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準備開春幹農活。
三月清明 這壹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在廣州的萬綠湖酒家裏,還有壹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據其朱老板介紹,野艾還具有清涼滋補的功效。
四月八 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客家釀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 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壹月冬至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做“冬(冬至)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冬藏,農事已畢,壹年耕稼,豐碩喜人。這天吃的小吃是蘿蔔糍,由於這時天氣寒冷幹燥,所以客家人都在這壹時節臘豬肉、腌鹹菜等,準備過春節,這天臘的豬肉可保存較長時間。
春節(過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不出遠門,忙著準備過年的食品、迎接遠歸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糍,還有紅燒肉、釀豆腐等客家菜。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