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茶及其產地
西湖龍井茶
西湖的美景和著名的龍井茶早已聞名於世。遊西湖,喝龍井茶,是遊客在杭州最好的享受。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美觀,色澤翠綠,香氣清醇,內質醇厚,泡在杯中,嫩綠的芽葉,似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以“色綠、香濃、味甜、形美”而聞名。
龍井茶的優良品質是由精細的加工工藝形成的。采摘發育初期的1芽、1葉和帶兩片葉的1芽為原料,經攤青、綠鍋炒、回潮、篩選、蒸鍋、篩選分選(去黃片和茶粉)、除塵、入庫等幾道工序。龍井茶的炒制工藝很復雜。根據不同鮮葉原料和不同炒制階段,分別采用“搖、拍、壓、攤、拋、扣、立、抓、壓、磨”十種工藝。看過龍井茶炒制全過程的人都會覺得龍井茶的確是壹件精美的工藝品。
喝龍井茶,用玻璃杯沖泡為宜。向3克茶葉中加入200毫升80℃的熱水。沖泡3-5分鐘後,即可聞香、觀色、品味。
以前西湖龍井茶分為獅、龍、雲、虎、梅五類。“獅”名產於龍井石峰壹帶,“龍”名為龍井。
產於翁家山壹帶,名“雲”產於、五雲山壹帶,名“虎”產於虎跑壹帶,名“梅”產於梅家塢壹帶。其中公認獅峰生產的產品香氣品質最好。
丁咚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是臺灣省出產的壹種烏龍茶。產於臺灣省的烏龍茶,按發酵程度可分為輕度發酵茶(20%左右)、中度發酵茶(40%左右)、重度發酵茶(70%左右)。
輕度發酵的茶像綠茶,有香味;重度發酵茶似紅茶,清香甘甜;適度發酵的茶有很濃的香味。凍頂烏龍茶屬於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主要產於臺灣省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
在冰凍的屋頂上生產茶葉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臺灣省通史》記載:
臺灣省出產的茶歷史悠久。以前叫水沙蓮(今南投縣埔裏、日月潭、水瀝、竹山等地)當茶社。它的顏色比較松,可以避熱。到現在五城的茶還在賣,凍頂最好,但是不多了。
相傳清鹹豐五年(1855),南投鹿谷鄉村民林鳳池赴福建考試學習。他回到家鄉,帶回36株武夷烏龍茶苗,種在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凍頂茶園。
丁咚是鳳凰山的壹個分支。
住在海拔700米的高山上,據說山上種的是茶葉。因為下雨,道路濕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踮著腳尖(凍腳趾)才能到達山頂,所以他們稱這座山為“凍頂”。在冰凍的山頂上,種植了綠心烏龍茶和其他優良品種的茶樹。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茂盛。
凍頂烏龍茶是臺灣省的壹種包裝茶。所謂的“包裝茶”源於福建安溪。當地的茶葉店賣茶葉都是兩塊方的羊毛紙,裏外對比。放入四片茶葉,包裹成壹個長方形的方形包裝,包裝上蓋著茶店的標記,然後按包出售,稱為“包裝茶”。臺灣省寶中茶屬於輕度或中度發酵茶,又稱“香烏龍茶”。用種子包裝的茶葉根據形狀不同可以分為兩類。
壹類是條形包裝茶,以文山包裝茶為代表;另壹類是半球形籽包茶,以“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稱。
凍頂烏龍茶的加工工藝很有講究。它是通過采摘清心烏龍等優良品種的芽葉,曬幹,涼幹,波幹,炒制,揉撚,初烘,反復揉撚,復烘,復烘而成。
凍頂烏龍茶的品質特征如下:
形狀卷曲呈半球形,顏色深綠油潤。沖泡後湯色鮮黃綠,香氣高,有花香和焦糖香,口感醇厚濃郁,耐沖泡。凍頂烏龍茶因品質優良,壹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暢銷臺灣省、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地。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壹些茶館也流行喝凍頂烏龍茶。
黃山毛峰[產於著名的黃山附近的綠茶
黃山位於安徽省歙縣、太平縣、休寧縣和乾縣之間。有巍峨奇特的山峰,有蒼勁多彩的勁松,有清澈洶湧的山泉,有起伏不定的雲海。被譽為黃山“四絕”,引人入勝。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把黃山推上了中國名山之巔,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山”的名言。
黃山地區,因山高、土質好、溫暖濕潤,“晴天時早晚霧四起,雨天時雲霧滿山”,雲霧繚繞,非常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黃山茶在400多年前就頗有名氣。《黃山枝》說:
“茶養在蓮花寺旁的壹個石縫裏,清香冷冽,襲人上顎,故稱黃山雲霧茶”。相傳這是黃山毛峰的前身。據徽州府誌記載:
黃山的茶葉生產始於宋代的嘉祐,盛於明代的隆慶。真正的黃山毛峰茶何時產生,據徽州商會記載,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左右)。當時壹位歙縣茶商謝正安(子敬和飾)開起了“謝裕泰”茶鋪。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清明前後,他親自率人到崇川、湯口等名山園采挖肥料和嫩葉。
黃山毛峰茶產於黃山風景區及湯口、崇川、崗村、芳村、楊村、長潭等鄰近地區,其中以桃花峰、雲谷寺、慈光閣、崗村、崇川等地的品質最好。
黃山毛峰分為特級和壹、二、三級。特級黃山毛峰在清明前後采收,1芽,1葉,其他等級采收1芽,1,2葉或1芽,2或3葉。選擇芽壯、毛多的高檔茶葉。輕抹後,經高溫滅活、油炸、烘烤而成。
黃山特有的毛峰,形似雀舌,白毛外露,象牙色,魚葉金黃。沖泡後香氣高而綿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淡黃色、肥美。其中,“金黃色的魚葉”和“象牙色”是超級黃山毛峰區別於其他毛峰的兩個明顯特征。
黃山毛峰的品鑒,沖泡時水溫要在80℃左右。玻璃或白瓷茶杯都可以。壹般用水沖泡2-3次即可。
碧螺春茶
“碧螺春”產於中國著名風景區江蘇省蘇州市吳縣洞庭山。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蘇州常州縣聖洞庭山”。洞庭山出產的茶葉,因香氣高而綿長,俗稱“駭人香”。後來清朝康熙皇帝嘗過這種茶之後,
知道是洞庭山碧螺峰產的,就改名為“碧螺春”。清乾隆年間,王應奎在《柳南續》中這樣寫道:
“洞庭東山羅比峰石壁出產幾種野生茶。每年,當地人都會拿著竹籃來收集它們以供日常使用。幾十年過去了,他們沒有看到任何不同。康熙壹年,樹葉多了,籮筐難儲。因為有了胳膊,茶又熱又香,采茶人都嚇得香。嚇唬人的在吳中方言裏也是知道的,所以取名為茶雲。自然,以後每次采茶,土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盡可能到房裏去,不用籮筐存放,抱在懷裏,而土人朱有獨特的煉制法,出自他家,尤稱妙品,每斤值三兩。1699歲時,有幸在太湖開車。宋公買此茶入內,因名不雅,題為“碧螺春”。既然是地方官,就必須在18歲購買。”
太湖之濱的洞庭湖區的東山和西山是風景名勝區,西山島據說是吳王夫差和西施的避暑勝地。山上的林屋洞也是道家修行的天堂,有海登大師修行的石公山等十處景點。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果樹和茶樹間作成園,欣欣向榮。
碧螺春加工工藝精細。以1芽和1葉的芽葉為原料,采摘,去雜,殺青,揉撚,揉撚,油炸。炒制的要點是“不離茶,不離鍋,用揉面炒,連續操作,不掉毛,卷成螺”。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細長繩,卷曲成螺,披有皮毛,銀綠色隱綠色,清香淡雅,甜度濃郁,清新爽口,回味悠長。
品嘗“碧螺春”茶,將茶葉3g放入白瓷茶杯中,先用少許熱水浸泡茶葉,待芽葉稍展開後,再用熱水繼續沖泡2-3分鐘,即可聞香、觀色、觀味。碧綠細長的芽葉漂浮在杯中,香氣馥郁。喝後清新怡人。
火藥
萍水珠茶是浙江的特產,產地包括浙江的紹興、諸暨、嵊州、新昌、蕭山、上虞、余姚、天臺、鄞縣、奉化、東陽等地。整個產區被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等名山環繞。境內山巒疊嶂,峰巒起伏,溪流縱橫交錯,氣候溫和,山川蒼翠,景點眾多。很多地方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浙江省的茶葉主產區。
平水是浙江紹興東南部著名的集鎮。歷史上很長壹段時間是茶葉加工貿易的集散地。各縣出產的珍珠茶,以前都集中在平水進行精加工轉運。因此,浙江出產的珍珠茶在國際貿易中逐漸被稱為“平水珠茶”。歷史上這裏出產過許多名茶,如惠濟的“日珠茶”,殷珊的“臥龍茶”,諸暨的“石尖嶺茶”,余姚的“瀑布茶”,都是古代名茶的瑰寶。據說珍珠茶是由日本產的茶演變而來的。宋(姓氏)
吳楚侯《藍箱雜記》曰:“越州乃江南第壹天天制茶。日本產的茶芽潔白綿長,甘甜綿軟,永恒不變,壹口下去很愜意,沒有滯澀和酸嗆。”日本茶產於紹興東南部會稽山的日本嶺。相傳古時候歐冶子在此鑄劍五次。嶺下有廟名子壽,其陽坡常有夕陽,產奇茶,故稱鑄茶日。自宋代以來,鑄茶被列為貢品,許多文人也對其贊不絕口。
日本產的茶都是經過精心收集精制的,明代龍文的《茶記》中對日本產茶的收集有詳細的描述:
茶葉初摘時,要把枝條上的老葉去掉,只取嫩葉,尖和柄壹定要去掉,以免容易烤焦。這也是壹種寬松的方法。炒的時候壹定要壹個人從側面扇風機,排除熱氣,否則會降低黃色和香味。炒的時候還是要在大盤子裏扇。熱氣稍退,再用手揉壹遍,然後用文火炒烤,熟了香味就容易出來了。
現代珍珠茶的采集加工與上述日本制茶類似。鮮葉采摘後,殺青、揉撚、炒二青、炒三青、做右鍋、做大鍋。以前手工泡茶很辛苦,現在整個泡茶過程都機械化了。
扁水滴茶,又稱圓茶。外觀渾圓緊實,色澤青潤,體骨厚重,似墨綠色珍珠。用開水沖泡時,珍珠茶釋放出來,展開,沒什麽意思。沖泡出來的茶湯清香濃郁,珍珠茶的另壹個特點是耐泡性持久。
珍珠茶遠銷歐洲、非洲多個國家,市場穩定,深受消費者信賴。
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壹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要產地。它有很長的種茶歷史,在唐朝就有了。安溪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山巒重疊,樹木眾多,終年雲霧繚繞,山清水秀,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而且通過歷代茶人的努力,選育出了壹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全國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包括鐵觀音、黃丹、本山、中華絨螯蟹、烏龍、梅展等,在國內都很有名,所以安溪被譽為“茶樹良種寶庫”。在茶樹的許多優良品種中,鐵觀音是最好最有名的壹種。
鐵觀音,壹個優良的茶葉品種,潛力不大,枝條舒展,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豐滿,芽飽滿。鐵觀音的芽葉制成的烏龍茶也叫鐵觀音。所以“鐵觀音”不僅是茶葉品種的名稱,也是茶葉的名稱。
鐵觀音原產於安溪縣西平鄉,
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關於安溪鐵觀音品種的起源,有兩個歷史傳說。壹個是西平的茶農印偉做了壹個夢,夢見觀音菩薩給了他壹棵茶樹,挖好種上了。另壹方面,安溪瑤陽有個叫王世讓的人,從壹棵茶樹上摘下葉子給皇帝泡茶,皇帝把它命名為鐵觀音。
鐵觀音茶的加工工藝比較特殊,不是采摘很嫩的芽葉,而是從成熟的新梢上采摘2-3片葉子。
俗稱“露臉采摘”,指的是在葉子已經全部展開,形成芽的時候采摘。采集的鮮葉新鮮完整,然後經過冷卻、幹燥、搖青(變綠)直至釋放出天然花香,香味濃郁時再進行炸、絞、包(
把茶葉用棉布包好,卷起來),讓茶葉卷成顆粒,再用文火烘焙。做好生茶後,經過篩選、風選、采摘、勻堆、包裝,制成商品茶。
鐵觀音是最好的烏龍茶,其品質特征如下:
茶條卷曲,豐滿圓潤,厚重均勻,色澤沙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身、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郁如琥珀,有自然濃郁的蘭花香味,口感醇厚甘甜,回甘歷史悠久,俗稱“韻”。鐵觀音茶香氣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更香”。
喝鐵觀音茶,壹定要有小巧精致的茶具,茶壺茶杯要小。把茶放進茶壺裏,直到茶滿了五分鐘。將茶葉用開水洗凈後,加水2-3分鐘,倒入小杯中即可飲用。之後可以繼續用水沖泡。喝鐵觀音時,先聞其香味,再嘗其滋味。雖然喝的量不多,但是香氣四溢,回味無窮。
祁門紅茶
祁宏是祁門紅茶的縮寫。產於江西祁門、東至、貴池、石臺、黟縣、浮梁。祁門的蠡口、李珊、平利壹帶的茶葉自然品質最好。
歷史上祁門地區長期盛產綠茶,從事茶產業的人數眾多。唐憲通三年(862年),司馬圖《祁門縣新建昌河錄》說:
祁門壹帶“方圓千裏,從事茶的人有七八個。”.....祁的茗是黃色的,芳香的。清代光緒以前祁門不產紅茶。相傳,光緒元年(1875),壹個叫余幹臣的黟縣人從福建回來做生意。因為羨慕福建紅茶(洪敏)的知名度,他想嘗試就地生產紅茶,於是在治德縣(今東至縣)杜堯街辦起了紅茶村,成功模仿了洪敏的方法。第二年,我們去祁門縣的蠡口和李珊開設茶館,祁宏的制度是成功的。與此同時,當時的祁門人胡在祁門南鄉桂溪進行“綠改紅”,創辦“日順茶廠”,試制紅茶。此後,“祁宏”不斷擴大生產,形成了中國重要的紅茶產區。
祁宏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樹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雲量多,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此外,當地茶樹的主要品種甜櫧含量豐富,酶活性高,非常適合制作功夫紅茶。
祁宏的收割技術很好。采摘壹芽二葉三葉的芽葉為原料。經過萎雕、揉撚、發酵,芽葉由綠色變為銅紅色,香氣透徹,再用文火烘至幹。紅茶做好之後,還要進行精制,精制過程復雜耗時。經篩選、搖動、篩選、關門、篩選、切割、風選、采摘、調質、冷卻、調配、包裝而成。
高檔祁宏外觀精致細膩,色澤潤澤。沖泡後,茶湯紅濃,清香撲鼻,香味持久,甜味明顯,有時有玫瑰香味。這種祁宏特有的香味被許多外國消費者稱為“祁門香”。
祁宏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高級紅茶”,尤其是在英國倫敦。每當祁宏新茶上市,每個人都爭相購買。他們認為“春香在中國茶香中”。
祁紅茶適合清飲,但也適合用牛奶和糖勾兌。祁紅在英國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稱贊祁紅是“眾人中的佼佼者”。
江西產的優質綠茶
陸吾指的是江西婺源的綠茶。婺源縣建立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壹直隸屬於徽州(回漳州、新安縣)。
1934從安徽調回江西,1947調回安徽省,1949調回江西省。所以婺源綠茶在1949之前,在安徽屯溪進行精制加工,統稱為“屯留”出口。
江西省婺源縣是壹個山區,山巒蜿蜒,雲霧繚繞,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早在唐代,這裏就是著名的產茶區,“綠草如茵,茶香四溢”,素有“茶鄉”之稱。唐代陸羽《茶經》記載“漳州之茶,生於婺源谷”。清代離子桑和《徽州茶事》記載:“婺源是徽州最重要的產茶地,每年賣楊莊約三萬元”(壹引為五十斤)。1937朱美玉在《中國茶業》中說:“婺源是皖南第壹產茶區,面積大,產量六縣之多。”威廉·烏克斯在《茶全書》中稱贊:“婺源茶不僅是蘆莊綠茶中的極品,也是中國綠茶中的極品”。“色澤碧藍自然,滋味清香濃郁,水葉清潤澤”是婺源綠茶的特色。在宋代,“婺源謝園茶”是中國六大名茶之壹。明朝嘉靖年間,靈山的“天柱峰茶”被列為貢品。
在清代,婺源綠茶作為“屯祿”品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尤其是婺源東鄉的“四大名茶”更為出名。分別是溪頭梨園茶、燕山桂花樹底茶、大番靈山茶、雞西上潭園茶。當時和婺源“四大名師”壹起的,還有祁門東鄉“四大名師”和休寧“四大名師”。
五綠(Tunlv)壹芽采二三片葉至壹芽采三四片葉。經殺青、揉撚、炒制後制成粗茶,再精制成精茶(眉茶),有不同顏色,如稀眉、龔喜、秀梅、特針、雨茶、綠茶片等。
以珍梅為例,陸吾(屯爐)成品茶外形緊實,濃艷,色澤灰綠潤澤。
沖泡後,湯色黃綠,色澤鮮亮,熟栗高、長、鮮,滋味醇厚甘甜。烏綠(Tunlv)是中國出口眉茶的主導產品,主要銷往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馬裏、利比亞、毛裏塔尼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雲南紅茶
滇紅是雲南紅茶的總稱,分為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滇紅工夫茶芽葉豐滿,金毛外露,湯色紅,香氣高,滋味濃。滇紅工夫茶於1939年在雲南鳳慶首次試制成功。據順寧縣誌記載
記錄:
“1938年,東南各省茶區靠近戰區,生產不易。根據部頒命令,中國茶葉公司積極開發西南茶區,以維持中國茶葉現有的國際市場。民國二十八年(1939)三月八日,順寧茶廠正式成立。
(現鳳慶茶廠)籌建和試生產齊頭並進。"
當年15噸銷往英國,產量不斷擴大。西雙版納猛海等地也組織生產,產品質量優良,深受國際市場好評。
雲南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普洱茶大量生產。時至今日,普洱沱茶、餅茶、方茶、緊實茶仍有相當數量的生產和銷售。雲南是古茶樹分布最廣的地方,至今仍有大量千年以上、幾十米高的大茶樹。由這些大茶樹繁育的雲南大葉種是制作紅茶的優良品種,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強,芽飽滿,毛多。做出來的紅茶金黃露骨,滋味濃郁醇厚鮮爽,是中國出口紅茶的極品。
雲南紅色產區主要是雲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紅河等20多個縣。
滇紅工夫茶是以采摘1芽的第2、3片葉為原料,經萎雕、揉撚、發酵、幹燥而成。滇紅碎茶是由萎雕、揉撚、切制、發酵、幹燥而成。功夫茶是條茶,紅碎茶是顆粒碎茶。前者味道醇厚,後者味道濃烈刺激。
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主要銷往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國家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各大城市內銷。滇紅的飲料大多是糖和牛奶混合,加牛奶後的香氣還是比較濃郁的。沖泡後的雲南紅茶湯色鮮紅,是高檔的雲南紅。茶湯和茶杯接觸處經常出現金戒指。冷卻後立刻出現乳白色和渾濁,冷卻後出現早的都是優質表現。
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好的是滇紅特級禮品茶,以1芽、1葉為主。成品茶緊、直、肥,苗美,含金量多。色澤黑亮油潤,湯色紅透,滋味濃鮮,香氣高而持久,葉色均勻明亮。最適合作為學長禮物。
大紅袍
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好的。武夷巖茶產於福建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距方圓60公裏,有36座山峰和99塊巖石。巖巖有茶,茶以巖命名,巖以茶區分,故名巖茶。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茶葉在唐代開始種植,到了宋代被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河畔設立皇家茶園,采集貢茶,明末清初創制烏龍茶。
武夷山種植的茶樹品種很多,有大紅袍、羅漢、白芨關、水井桂等,也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無形天堂、金鑰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如醉海棠、醉董斌、金龜、鳳蕨、玉麒麟、壹枝香等。以茶葉的形狀命名,如瓜子、錢、竹、金柳條、柳等。以茶樹早、晚發芽來命名,如迎春柳、不知春;以茶味命名,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紅袍”是壹種冷杉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的高巖崖上。天心寺僧人於1927年制作的“大紅袍”石雕至今仍保存在巖壁上,這裏日照短,光線反射多,晝夜溫差大,常年有小泉浸潤滴落在巖頂。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殊品質。大紅袍目前有6種茶樹,都是灌木,葉厚,芽微紅。當陽光照射在茶樹和巖石上時,巖石光被反射,紅色非常明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壹個感人的傳說。據說天心寺的和尚用九龍巖壁上的茶芽制成的茶葉治好了壹個皇帝的病。皇帝為茶樹披上紅袍以示感激,紅袍將茶樹染成紅色,故名“大紅袍”。
“大紅袍”茶樹經武夷山茶葉研究所試驗,無性繁殖技術獲得成功。經過養殖種植,已經可以批量生產了。
“大紅袍”茶的加工工藝與其他巖茶相似,但更為精細。每年春季采摘開葉3-4天的新芽,經曬幹、冷卻、蒸煮、油炸、初揉、復炒、復揉、水煮、風選、攤放、冷卻、采摘、復烤、再風選、補火制成。
“大紅袍”的質量特征是:
形狀緊實,色澤綠褐鮮,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色紅綠。典型的葉子有綠葉紅邊的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的特點是香氣濃郁有蘭花香,香氣高而持久,有明顯的“巖韻”。大紅袍很耐泡,泡了七八次還是有味道。喝“大紅袍”茶,壹定要按照小壺小杯的“功夫茶”配方,才能真正品味到巖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