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起源和習俗
壹、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壹年壹度的中國情人節,也被稱為喬奇節和喬奇節,起源於中國漢代。它是世界華人地區和壹些受漢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或初六的晚上,婦女們在院子裏向織女星乞求智慧,因此它被稱為“喬奇”。它起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的刺繡,後來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情人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廣大漢族人民將慶祝傳統節日中國情人節。因為這壹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女孩,節日活動的內容主要是乞討技能,所以人們把這壹天稱為“乞討技能節”或“女兒節”、“女兒節”。七夕是中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是過去女孩子最重要的壹天。這壹夜,婦女們紮針祈福祿壽的活動,到了第七天,儀式虔誠而隆重,並陳列著鮮花和水果。各種家具和器皿精致小巧,讓人愛不釋手。毫無疑問,七夕其實只是女人的節日。
七夕原名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代女子常於七月七日在開頂樓放七孔針,人皆之”,這是我們所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在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女性的乞巧也被反復提及。唐代著名詩人王建友有詩說“群星閃耀珍珠,七夕上宮娥忙乞巧”。唐代另壹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也說:“清漏漸移渡江久,魏雲不取為晚。我無意酬謝黑喜鵲,只求蜘蛛巧絲。”對於七夕,在《開元天寶遺》中也有記載:每逢七夕,唐太宗及其嬪妃在清宮設宴,宮女們以自己的巧思乞求。這壹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宋元之際,洽橋頗為宏大,京城也有專賣洽橋物品的市場,被世人稱為洽橋城。宋和的系列《談醉翁》說:“七夕,盤樓買賣噱頭。從七月壹日車馬吞,到七夕節前三日,不準車馬通行,壹次又壹次停駛,直到夜裏才得到。”在這裏,我們可以從向喬奇購買喬奇物品的盛況中推斷出當時喬奇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在七月的第壹天就開始擺喬奇貨,喬奇市場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到了七夕,喬奇市場變成了人山人海,車馬難行,似乎不亞於最大的節日“春節”。不難看出,“七夕”是古代女性最喜歡的節日之壹。
追根溯源,七夕是壹種數字崇拜現象。在古代,人們把正月初七、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加上二月二的雙數和六月六的倍數列為吉日。“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嚴謹,給人壹種神秘的美感。“七”和“老婆”是諧音,所以七夕很大程度上成了壹個和女人有關的節日。
二、中國情人節的習俗
千百年來,人們聽到了許多從“中國情人節”流傳下來的民俗,其中最重要的是七種習俗:
針線活
這是最早的過七夕的討巧方式,始於漢代,流傳後世。《西京雜記》說:“漢代女子常於七月七日在金凱樓穿七孔針,人有Xi之誌。”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年譜》說:“七月七日,是夕家女子,系彩樓七孔,或以金銀為針。”《地理誌》說:“齊武帝始於壹樓觀城。7月7日,朝廷官員多次嘗試穿針引線。世人稱之為穿針樓。”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夕,宮中以錦緞築成,高數百尺,可打天下數十人。陳以酒烤瓜果,設席,拜牛女二星,嬪妃各穿九孔針,五色線對月。這是壹段美好的時光。動清商之歌,其樂融融。土人之家有效。”袁濤宗彜的《元氏縣葉挺錄》說:“九表引,七夕節是求巧之地。晚上,宮女們上臺用彩色的絲綢穿九尾針。先完成的人是聰明的,晚完成的人叫失敗者。每個人都貢獻了禮物。”
(2)蜘蛛應該聰明
這也是壹種比較早的求巧方式,其流行比壹般始於南北朝時期的用針求巧要晚壹點。南朝梁宗谷說《荊楚時代實錄》;“是晚上,陳瓜果在法庭上討要小聰明。如果妳在甜瓜上有壹個開心子網,妳認為它是對應的。”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月七日,我們都用小盒子捉蜘蛛,直到天明;把蜘蛛網想象成稀疏的和密集的。秘密的人聰明的話多,罕見的人聰明的話少。民間作品也是。”宋人孟元元的《東京夢中國》說,七月初七,“合子裏放壹只蜘蛛,隔天看。如果網是圓的,那只是巧合。”宋·周覓的《我壹歲的時候》說;“房子裏存放小蜘蛛,等待網的密度需要多長時間?”富田汝澄的《Xi潮之樂》說,七夕,“把蜘蛛裝在小盒子裏,第二天早上看它們結網的密度,這是非常聰明的。”由此可見,歷代考驗智謀的方法是不壹樣的。南北朝視網的存在,唐代視網之薄,宋代視網之圓,後世沿襲唐代風俗。
(3)註射針頭和技能測試
這是七夕針線習俗的演變,起源於針線,又不同於針線。這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國情人節習俗。董和俞懿正的《帝都風光略》說:“七月七日下午,我們丟了壹根巧針。女人接觸到水,水膜看著陌生,繡花針浮著看著水下針的影子。有雲有花有鳥獸有鞋有剪子有茄影的叫巧乞;其影厚如錘,薄如絲,直如軸蠟,是誤。”《直隸實錄》還說,在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檢工,夜猶乞巧”。《太陽舊聞考辨》引《萬部雜記》曰:“七月七日,燕都女子暴雨,以碗水,各投小針於水面,許望日影於水下。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錐,皆因占蔔女之巧。”
(4)蘭的夜晚作戰技巧
這種遊戲起源於漢朝的宮廷。漢高祖夫人戚夫人的宮女賈,在出宮嫁給扶風男子段儒後,經常在漢宮與人談論七夕節。她說:“每年七月七日,漢宮先奏,百子,再系五色,謂之‘情分’。後來宮女們壹起去了閉關樓,大家學會了穿七巧針求巧。還有壹個宮女叫徐婕妤,能把生蓮藕雕成各種奇花異草,呈獻給皇帝。皇帝晚上會把這些小玩意放在宮內的桌角上,讓宮女們在黑暗中尋找。這個遊戲叫‘鬥巧’。”
(5)以教養求子女。
老民俗裏,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鋪壹層土,播下谷子的種子,讓它生出綠苗,再在上面搭些小茅屋和花木,使它看起來像天舍人的小村莊,叫“殼板”,或者把綠豆、紅小豆、小麥泡在磁碗裏,再用紅藍絲線系上。南方各地也叫“泡泡聰明”,發芽的豆芽叫聰明芽,連針都換成了聰明芽,丟在水面上乞求聰明。蠟還用來塑造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鷲、鴛鴦等動物的形狀,浮在水面上,稱為“浮在水面上”。還有蠟做的嬰兒玩偶,婦女可以買回家,浮在水土中,以示對子女的吉祥,稱為“化生”。
(6)烘幹書籍和衣物
據記載,司馬懿因為地位高,權力大,對曹操非常懷疑。鑒於當時政治黑暗,為了自保,他裝瘋,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放心,於是他派了壹個密友去讓歷史暗中探索真相。那天是七月七日,裝瘋賣傻的司馬懿也在家裏曬書。令史溯離開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將司馬懿帶回府衙,否則可以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地服從,回朝了。另壹類人,在亂世,通過墮落來表達自己的抑郁。他們蔑視禮儀,反對習俗。
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大家都印書,只有龍浩去曬太陽。當人們問他為什麽時,他回答說:“我印刷書籍”。這壹方面是鄙視印書的習俗,另壹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肚子裏的才華。曬肚皮也是曬書。魏晉時期,漢代的晾衣習俗為富家子弟創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竹林七賢”之壹的阮鹹看不起這種風格。7月7日,鄰居在晾衣服時,看到貨架上擺滿了綢緞,令人眼花繚亂。阮賢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撿起壹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我不能免俗,跟妳說!”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七夕曬書曬衣的習俗是多麽的興盛。
(7)崇拜織女
“拜織女”是年輕女孩和年輕婦女在七夕慶祝的重要活動。大多是提前和朋友或鄰居約好五六個人,最多十幾個人,共同舉辦。儀式是在月光下鋪壹張桌子,桌上放著茶、酒、水果和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幾朵花,用紅紙紮著,插在瓶子裏,前面放著壹個小香爐。然後,約好參加織女祭拜的女青年和少女,會齋戒壹天,洗澡,準時來到主人家。在案前燒香之後,大家會圍坐在桌前,壹邊吃著花生和瓜子,壹邊對著織女簽沈思自己的想法。如果女生想變漂亮或者嫁個老公,女青年想早點生孩子,可以默默向織女祈禱。玩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