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華時報|培養“數字人才”要有“數字思維”
從這壹系列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中不難看出,“數字江蘇”正在按下快進鍵。然而,與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勢頭不匹配的是,江蘇數字經濟人才尤其是高端數字人才還存在相當大的缺口。調查顯示,雖然江蘇數字經濟人才總體呈現凈流入態勢,但部分地方人才流失比例較大。同時,數字化人才整體競爭力不強,標誌性成果不多。切實加快“數字人才”進階步伐,提升數字經濟勞動力供給水平,日益成為推動江蘇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驅動力。
數字經濟是壹個全新的“生態圈”,要有“數字思維”來培養“數字人才”。這種“數字思維”不是簡單地用數字考慮問題,而是以數字為核心生產要素,以數字經濟為引擎,系統地配置資源,重塑價值。縱觀江蘇近期的工作計劃,“數字思維”的導向非常明確。比如,用“平臺思維”取代“搶人大戰”,支持南京、無錫、蘇州、常州等數字產業相對集中的城市以數字職業技能大賽為抓手選拔人才,以數字經濟人才市場為平臺為下壹步發展儲備人才。不以“整合思維”去“單打獨鬥”,而是實施“互聯網加職業技能培訓計劃”,支持技工院校與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共建數字化技能實踐實訓基地。以“鏈式思維”代替“壹點壹線”,構建集培養、評價、選拔、使用、激勵於壹體的數字化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促進技能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種植“數字土壤”,培育“數字生態”,將為壯大數字人才隊伍提供系統化的操作指南和可行路徑。
目前相對於其他領域,數字經濟人才的培養有所側重。比如更註重“補缺”,強調“產才融合”,更渴求“復合型人才”。鑒於此,應緊緊圍繞江蘇數字經濟發展現實和產業布局,編制核心人才庫和稀缺人才圖譜,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布局人才鏈。同時,要高度關註工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通過實踐經驗培養既有專業素質又有數字技能的復合型“數字工匠”。推動數字化人才邁向“65438+百萬+”時代,既要重視學制培養的“增量”,又要盤活職業培訓的“存量”;既要增加引進人才的“增量”,又要優化本土人才的“存量”,真正把江蘇打造成為遠近結合的人才“強磁場”。
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重點增量”,數字人才可謂是“重點增量”中的“核心變量”。需要註意的是,培養“數字化人才”不能只追求“數字化突破”。無論是“每年培養1000名數字經濟優秀工程師”,還是“每年新增65438+萬名具有數字技能的人才”,都應該樹立明確的“數字目標”,不僅要有信心和期待,更要看到人才被重視的明確信號:以優厚的、腳踏實地的特殊政策,確保特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不斷上升,不斷攀上新的高度,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