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和傳說?
?端午節習俗?
第壹,賽龍舟
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龍的船。這艘船的船頭就像壹個高高的水龍頭,船的側面和腹部被塗上了不同的顏色。龍的大小不壹,槳也不壹樣,有六對、十二對、十七對、五十二對。如果入水方式壹樣,龍舟的大小也壹定壹樣。如果是新船,還必須舉行儀式。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因楚人不忍與賢臣屈原分離,死於江中,許多人劃船追趕相救。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直到洞庭湖消失。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人們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第二,吃棕色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角粟”、“筒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在端午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壹般都是前壹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
根據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知道屈原是楚國的壹位大臣。屈原壹心聯合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被誣陷和貶謫。屈原在流放期間,得知楚國被秦國攻打,傷心欲絕,投河自盡。據報道,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為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魚蝦侵蝕。人們自發地把粽子扔到河裏。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紀念屈原。這壹節日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壹種特定的節日習俗。南方和北方的人們都會在這壹天吃粽子。在這壹天,人們會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第三,佩戴香包
戴香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壹。香囊內通常裝有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具有芳香、驅蟲、防瘟、防病的功效。端陽用四色線紮臂,戴香囊,精致玲瓏。香囊又叫香囊、香囊、錢袋,通常是用五色絲線裹上香水,或用彩緞或布包好的棉花,混合川芎、白芷、三棱、黃芩、丁香、阿莎麗、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末,再用彩色絲線繡制而成,底有紅、綠、掛。
古語雲:“端午物件:百索、艾草、銀樣鼓、畫得漂亮的扇子、香噴噴的糖果、粽子等等”。佩戴香囊辟邪瘟疫,點綴內頭。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絲綢包裹,用五色絲線系住。香囊中使用的中草藥能散發出天然的香味,屬於中醫理論中的五香範疇,具有開竅醒神、祛濕健脾、祛穢怡神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因含有大量揮發油而具有芳香氣味,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包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並有壹定的防蚊驅蚊效果。
第四,掛艾草
民間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和龍船花被用來制作娛樂或老虎形狀,被稱為艾仁和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草入藥,艾草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可見,端午前掛艾葉不僅“辟邪”,還有壹定的防病效果。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五、掛錢包和彩色絲線
給孩子紮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有祈求納吉的美好寓意。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呂”,又稱“長命呂”。它的意義在於鎖住孩子的生命,避免疾病和流行病的入侵傷害孩子。古人認為孩子壹旦上了鎖,就可以平安長大,不會有災難。長壽鎖更多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掛五色絲繩,以避邪。所以傳統上,五色絲綢織成帶銀鎖的繩索,纏繞在孩子的手臂上,祈求辟邪、祛病、延年益壽!
這五色繩也是有講究的,所以壹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綁好,不然就沒用了,而且五色繩也不能隨意折斷或者丟棄,只能放在自家院墻的排水口,等端午節下大雨的時候隨雨水沖走。
?端午節傳說?
?傳說1——起源於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在全國廣為流傳,人民群眾最為認可。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的醫生、愛國詩人屈原得知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他雖然想報效國家,卻無力回天,於是選擇了以死來做最後的陳述,毅然寫下了《懷沙》,投汨羅江而死。
長江沿岸的人們牽著船,爭分奪秒地打撈,以免魚蝦糟蹋了屈原的屍體。壹個老醫生把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是要用藥把龍和水獸打暈,免得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2——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的始祖伍舉,以正直諫而聲名大噪,所以他的後代在楚國也名聲大噪。伍子胥壹家在楚被迫害,去了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打敗楚國,北遷齊晉,南服越人,拜項國公。
吳王夫差繼位後,伍子胥認為應該壹舉消滅越國,但夫差被艾博壓服,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給伍子胥壹劍,自殺。子胥憤而自殺,留下遺言,要家人在他死後挖出他的眼睛,掛在東門上,看著越軍滅了吳國。
吳王夫差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被越王勾踐滅了,夫差羞於在陰間見伍子胥。他舉起劍自殺前用白布蒙住了眼睛。
由於伍子胥的遺體沈入錢塘江的時間早於屈原,所以壹些文獻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與屈原無關。
?傳說3——從紀念孝順女兒曹娥說起?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親。
曹娥(130—143),東漢上虞人,五月五日受其父曹旭迎接(韓丹春所撰《曹娥碑》中說:“五月五日,我隨時迎接吳郡。”“吳郡”就是“伍子胥”的意思)淹死在順江裏,屍體好幾天不見蹤影。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
17天後,他也於5月22日投河自盡。五天後,曹娥的屍體浮出水面,懷裏抱著他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
後來,他居住的村莊改名為曹娥,悼念他父親的河流是曹娥河,並修建了寺廟來安慰他的孝心。
還有壹個傳說是,曹娥在5月5日投河自盡,沒有調查他父親的溺水時間。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端午節的習俗在不斷發展變化,傳統文化完美融入現代生活,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尋找壹些溫馨甜蜜的家庭時光,讓我們在團聚的時候更好的關註家人,帶來很多快樂。希望大家都能在這個美好的節日裏度過壹個祥和安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