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著名景點、歷史名人、特產60字綜合片段介紹~ ~
史前文明
從周莊桃城、青陽南樓、長山煙墩、石莊高城墩、楊珊海頓、孤山西坡、西郊唐璜河、市區北護城河等文化遺址,先後出土了屬於青蓮崗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石桿、石斧、混砂灰陶、紅陶、黑陶、鹿角鎬、玉墻、碳化米等。
夏商周春秋戰國商末,周太王的兒子太伯和鐘勇南下,建立了吳鉤。3000多年前,這裏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成為吳文化的高級部分。?
在戰國時期,它是黃歇的封地,楚春的沈駿。《江陰縣誌》載“黃田港在澄江門外,春來沈駿開閘灌溉田地,故名”和“莞城為河潮匯流”。?因此被譽為“炎陵古鎮”、“春申老封”。君山突兀於葉萍,俯瞰大江,舊名“俯瞰全國”。
秦漢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為延陵鄉,屬會稽縣。高涵五年(前202年),毗陵縣吉陽鄉屬會稽縣。東漢永建四年(135)至三國時,毗陵縣吉陽鄉屬吳縣。
三國時孫權的母親吳國太在沙山南麓為今天的花石鎮太清寺修建了太清觀。
西晉太康二年(281),設濟陽縣,為江陰建立之始。縣治江陰東南,相傳楊舍鎮(今張家港)設在該縣。古暨陽湖(今張家港)得名於境內,屬毗陵縣。
東晉鹹康七年(341),濟陽縣遷至黃田港澄江鎮(今江陰市澄江街)。南沙縣位於濟陽縣東部的浮山和廟橋。相傳酒聖杜康和他的朋友劉玲隱居在江陰城東,釀造黑酒。有個故事叫“江陰喝三碗黑酒,醉劉玲三天”。
南朝梁少泰元年(555),濟陽郡廢為江陰郡,轄君山腳下(今江陰市澄江街)。因地處大江之陰(山北陰天),故稱江陰縣,是“江陰”之名的開始。濟陽縣改名江陰縣,西有黎城縣,濟陽故裏涼風縣。江陰縣與吳軍縣、毗陵縣(金陵縣)和新沂縣並列。江陰縣轄江陰、鯉城、良峰(今張家港市楊舍鎮)。
江陰(濟陽)建立之初,管轄範圍約為今天江陰市、張家港市(限於主城大部分)和靖江市的地理面積之和。
陳永定元年(557),陳霸先篡奪梁景帝小方誌的王位,立梁王為江陰王,設江陰縣。
隋唐黃凱九年(589),廢江陰州,梁豐縣、黎城縣並入江陰縣,屬蘇州。
唐武德三年(620),江陰郡遷冀州,濟陽郡遷梁豐故裏。冀州下轄江陰、濟陽、黎城三縣。武德九年(626),恢復江陰縣江陰市,濟陽縣、黎城縣並入江陰縣。江陰縣調江南路-江南東路-常州。會昌四年(844),升為王獻郡,是當地最規範的郡之壹。五代十國屬南唐,建立江陰軍(937 -990),統領江陰壹郡。
宋、北宋淳化元年(990),江陰棄軍為江陰郡,屬浙江道常州。北宋淳化三年(993),恢復江陰軍。北宋初年,江陰知軍範宗谷遷建江陰文廟。西寧四年(1071),棄軍為郡。
南宋時期建立江陰軍(1127-1157,1161年-1277)。“軍”相當於“州”級,江陰軍是獨立建制,是兩浙路沿線14州的第二軍之壹。宋代江陰紡織業發達,周莊、華士每戶農民都有織布機,原稱江南布碼頭。
元十四年(1277),設江陰軍為江陰道總統制,與平江道(蘇州)、常州道齊名。至元二十八年(1291),江陰道為江浙江陰府,屬常州道。鄭智二十四年(1364),改稱楊煉府,改稱江陰府。鄭錚二十七年(1367),江陰府降為江陰縣,屬常州府。
明初,設置了名為“江陰衛”的海軍炮臺。到明朝中葉,沿海海盜猖獗。崇禎八年,江陰大石灣、小石灣部署11弘毅炮,防備倭寇。明初,江陰縣(今楊舍鎮江陰市、靖江市、張家港市/金港鎮/大新鎮)等地。)和武進縣、無錫縣(今無錫市)、宜興縣(今宜興市、溧陽市上黃鎮)都屬於南直隸常州府。靖江地區原為江陰銀沙(馬沱沙),相當於上海的崇明島。由於潮汐侵蝕和地轉偏轉,與對岸接壤,使用吳語。
明朝成化七年(1471),應天巡撫滕昭上書朝廷,稱江陰馬佗沙以“居長江下遊,扼江海門戶,守全吳,為重鎮”為由劃分,成化皇帝同意設郡,靖江縣。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遊記》作者徐霞客,生於江陰。
清代江陰城因清兵浴血奮戰81天而被譽為“忠義之國”。1645年,江陰已被清剿,但“剃發令”和“留毛不發,留毛不發”的頒布,激怒了江陰人。面對清軍24萬大軍200多門大炮的圍攻,江陰全城在閻應元、陳明宇、馮厚敦的率領下,孤城待了81天,殲滅清兵7.5萬余人。江陰市死了9.7萬多人,城外死了7.5萬多人,城裏只有53人。全城殉難,“無壹人倒下。”史稱“江陰八十壹日”。
清朝時,南直隸分為江蘇和安徽。江蘇省教務處所在的江陰,是江蘇省八省三州考進士的地方。清代江陰縣、靖江縣、無錫縣(金桂縣)、宜興縣(靖西縣)、武進縣(陽湖縣)屬江蘇省常州府。
明清江南布衣天下,江陰雷勾布。國產布有“日進萬馬,出口南洋”的繁榮景象。近代民國時期,孫中山留下了“呼喚民族文明,從江陰出發”的建議。長江江陰段是抗日戰爭時期江陰海戰的主戰場,江陰保衛戰是抗戰時期唯壹的海戰。
1937年冬,侵華日軍炮轟江陰,南門“義”字被毀。1947年,蔣介石在江陰題寫“忠義之邦”二字,現刻於南門。江陰“人團結,人正義”的城市精神由此而來。
1949年4月23日,隸屬蘇南行政公署長洲區。
1953、1471年,馬陀沙裏建立靖江,1962年,楊舍等地建立張家港。屬於蘇州地區。
1957年,國務院批準將江陰以東的壹部分和常熟西北的壹部分分離出來,組成壹個新城市——沙洲縣(今張家港市)。江陰分為楊舍、後城、唐史、德姬、大新、中興、晨陽、泗港、南沙。江陰和張家港同根同源。
1962,沙州縣成立。江陰縣、沙洲縣、巫溪縣、常熟縣都屬於蘇州地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改為無錫代管。
1987年4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有10個鎮,20個鄉。
2001年6月,江陰28個鎮合並為20個鎮。2005年,江陰20個鎮合並為16個鎮。2007年,澄江街由澄江鎮建成。2009年,南閘鎮聽雲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2017年7月3日,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陰市縣級壹體化改革總體方案,決定實現市縣同權。除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必須由設區市行使的職權外,江陰被賦予與設區市同等的經濟、社會和行政管理權限,江陰部分鎮街被賦予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2065438+2008年4月26日,江陰縣級壹體化改革授權清單通過,無錫行使的282項權力下放到江陰。
擴展數據:
3000多年前,這裏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成為吳文化的高級部分。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土地屬於炎陵,這裏曾是吳公子的封地,後來又是楚春申謝的封地,因此被稱為“炎陵古鎮”、“春申老封”。江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2500年。
晉太康二年(281),設濟陽郡。南朝梁少泰元年(555),廢郡,建君山腳下。因地處江南,故稱江陰縣,是“江陰”名稱的開始,轄江陰、歷城、良峰三縣。此後,江陰為縣、為國、為軍、為路、為州而設,幾經變遷。元二十七年(1367),恢復江陰郡。江陰素有“忠義之邦”的美譽。在江陰悠久的歷史中,湧現出了壹大批愛國的民族英雄。?
歷史人物抗清是指明末在江陰率領十萬人抵抗清軍的三位主要領導人:閻應元、陳明宇、馮後敦。徐霞客:(1587-1641),地理學家,旅行家。他是《徐霞客遊記》的作者。關雲竹:(1920 3月2日-1968 165438+10月23日),著名話劇演員、電影演員。?吳文藻:(1901-1985),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冰心的丈夫。
參考數據
百度百科-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