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保健 - 關於火燒的歷史

關於火燒的歷史

糖火燒

先把紅糖和芝麻醬、桂花、香油等調勻,再加適量的面粉和面堿,攤在搟薄的面皮上,反復卷折,最後團成餅坯,入爐烘烤即成。糖火燒色澤深棕,質地松軟,香味濃郁,尤以北京通縣大順齋的糖火燒最有盛名。

範鎮火燒的原名是徐家燒餅,“徐家燒餅鋪”壹名是乾隆皇帝親筆題寫。

乾隆四十六年春,範鎮岱雲寺又起廟會,徐家燒餅被邀請參加助興。廟會第三天,知府帶著壹班衙役,簇擁著壹位欽差大臣,來到燒餅鋪棚前,讓徐家燒餅二代傳人徐亭貴接旨,立即到泰安岱廟禦座候駕,現場表演當時聞名遐邇的泰山特產徐家燒餅的制作,必須打出上好的燒餅來。

原來,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經泰安,這次是為到泰山頂上燒香拜佛,點名要泰山特產,以示敬意,其中徐家燒餅被首選。徐亭貴接旨後,立即隨欽差來到泰安,趕制最好的燒餅。當乾隆品嘗了徐家燒餅後,龍顏大悅,隨即題寫了“徐家燒餅鋪”字幅,禦賜給徐亭貴。自此,徐家有了自己榮耀的燒餅鋪牌匾。

同治十年夏,山東巡撫丁寶禎來泰安特邀第三代傳人徐景文為座上賓,席間,對徐家燒餅評論說:“徐家燒餅,以火烤之,火有向上之焰,有升遷興旺之意;其形圓,有團圓圓滿之說;其層數厚道,且有心多智多之講;其香濃,以示名聞四方矣。簡之,徐家燒餅是瑞祥之面食也。”

1940年,日本侵略者占領範鎮後,建了崗樓設了防地,隨即派人通知徐家,要他連夜趕制出燒餅200個,來慶祝日本人占領範鎮大典時用。如不按時完成,格殺勿論。當時,第四代傳人徐兆榮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寧死也不為日本人做燒餅。為避災難,星夜推著小車,舉家逃往了濟南。日本鬼子聽說徐家舉家逃跑後,當日派日本兵、漢奸隊砸了禦賜“徐家燒餅鋪”的牌匾,燒了歷代皇帝、王公大臣所賜的幾十幅題字,把徐家所有店鋪房屋化為灰燼,夷為平地。

日本投降後,逃難在濟南的五世傳人徐連功,才得以回到了家鄉範鎮,重整旗鼓,幹起了老本行。新中國成立後,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舒同來泰安視察工作,聽說“徐家燒餅鋪”牌匾被日本人砸燒的事後,非常氣憤。為區別舊社會之個體含義,舒同以地方為題,寫下了“範鎮火燒”四個大字,贈給了五世傳人徐連功。自此,範鎮火燒名聲越來越響,技藝越做越精,市場越來越大。

肉火燒 有2種

下面介紹了回民火燒與漢民火燒的區別及制作要領,希望能幫助到妳。

==========================百度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肉火燒

肉火燒是北京人喜歡的壹種小吃。在制法上回民跟漢民有所不同。清真的肉火燒以燙面為皮,折邊、抻長後盤為圓形。而漢民則不燙面,包餡後呈桃型,再按成扁圓形。

原料

[面粉][花生油][明礬][芝麻油][羊肉][花椒水][精鹽][黃醬][姜蔥]

掌故說明

其色澤醬黃,表皮酥脆,餡料肥嫩,蔥香濃郁,鮮香可口,宜現炸現食。

制作方法

將羊肉洗凈,剁碎,和花椒水壹起放入盆內,加入精鹽、黃醬、姜汁和適量涼水拌勻,再放入蔥花、芝麻油拌勻成餡;鍋內塗上花生油,倒入涼水,用旺火燒沸,放入明礬,溶化後,再放入面粉攪拌燙熟,立即取出,晾溫後放在塗有花生油的案板上揉勻,蓋上濕布餳半小時;再將餳好的熟面放在案板上搓成直徑壹寸的圓條,摘劑摁成圓皮,包上餡成桃狀,揪去收口處的面頭,摁成圓餅;鍋內花生油燒至六成熱,投入圓餅,待浮起後,稍炸壹會呈醬色時即成。

==========================百度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肉火燒

肉火燒是東北傳統面點之壹,其口感淳厚,鹹鮮適口的特點,很受人們歡迎,尤其其餡心放入甜面醬調拌,是其更具特色.

原料:面粉500克 豬油100克 豬肉300克 鹽5克 胡椒面3克、白糖15克、醬油、料酒、味精、蔥、姜丁、香油個適量,甜面醬30克,大白菜125克,酵母5克。

制作方法:

(1)將面粉的150克中加入豬油70克調成油酥面,350克面粉用沸水100克燙制後晾涼,加入適量清水、酵母調制成燙酵面團,靜止發酵,待面團發起後,包入酥面團,進行破酥後,下成70克/2個的劑子,待用。

(2)將肉切成指甲大小的肉丁,放入甜面醬調拌均勻先行味口,再將白菜切成和肉丁壹樣大小的丁狀,然後用精鹽腌漬壹下,用清水投洗後擠去水分,與其它調味原料壹起放入肉料中調拌均勻,調制成餡料,將坯皮按扁成鍋底形狀,包入20克餡料成圓形,並用刀壓成厚約1厘米的圓餅。

(3)表面刷壹層蛋液,沾上芝麻,放在烤箱之中,用220攝氏度的溫度,烘烤約15分鐘,表面成金紅色即熟。

特點:酥、松、鹹、鮮。

驢肉火燒的來歷

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壹場敗仗。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裏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麽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壹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壹種是沿海壹帶的渤海驢,壹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壹般都是太行驢,而另外壹種驢肉火燒——河間的驢肉火燒則是渤海驢。相比來說,太行驢比渤海驢好吃壹些。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