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享|米飯和面食
米飯和面食經常用來比較哪個更滿足,或者說更解餓,代表了南方和北方主食的比較。在人們的常識中,南方人認為米飯比面食更令人滿足,北方人認為面食比米飯更令人滿足。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甚至歸結到卡路裏等具體數值的理論層面。其實大家都承認,這裏的面包包含了很多飲食習慣。
南方人常吃米飯,北方人常吃面食。至於食物的量和大小,他們早就形成了壹個公式,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飽了就行。作為北方人,通常以面食為主,但也不排除米飯。相反,經常吃米飯。可以說,大米也是很多北方地區的主食之壹。因為經驗,我見過南方人離不開米飯,和北方人不壹樣。在進食過程中,他們會主動避開面食,選擇米飯。
城市化,學習,就業等。,在加速南北人的流動和融合方面,我們不必在壹個單位裏談四面八方。南北方的人還是很常見的,大家壹起吃飯的機會很多。全國這麽多菜系,似乎沒什麽可挑剔的,區別就表現在主食上。在北方,主食是最後上的。在合適的時候,服務員會提醒妳選擇什麽樣的主食。南方人壹般不選擇面食等主食。
在此基礎上,妳說北方人對米飯和面食不挑剔,似乎比南方人適應能力強,那就錯了。前面說了,北方人在北方,自然不能吃面食,怎麽選都無所謂。南方人來到北方,估計會明顯感覺到主食選擇面臨困難。作為北方人,我去過南方,不是幾天,而是兩個月。這種體驗和南方人去北方是壹模壹樣的。壹開始只吃米飯沒什麽感覺,後來就不行了。沒有壹些意大利面我做不到,所以我改吃面條。南方有很多面,這不是問題。後來吃面不行了,就想著有沒有煎餅和饅頭吃。不好意思,在我呆過的南方城市,真的沒有餃子,曾經找了壹個油條的地攤。只是煎法和北方不壹樣,類似於北方做煎餅的時候用面粉做細面(bó miàn),而北方的油條是用油做細面。壹個是幹的,壹個是油的,但是味道基本壹樣。
回到北方,經過壹番遺憾和大補,心情會好壹點。但如果常年呆在南方,這個只能克服。久而久之,必須以當地大米為主食。克服人的心理反差的大小和程度就看這個時候了。在這個時間範圍內,我們盡力去適應。我們越接近預期時間,反彈就會越大,幾乎無法承受。這個時候環境已經普遍恢復,我們又回到了從前,壹切都很愜意。
這種不同的習慣總是這樣嗎?在價格的影響下,可能會慢慢變化。
最近,油價又上漲了。漲價後,加滿壹箱油要比以前多花2.5元。人們並不在乎2.50美元,但對大部分時間的上漲趨勢有點接受不了。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油會提高標號和質量,但壹升油就是壹升油,數量不會變,價格會變。
大米和面食在價格上是另壹種形式。他們壹般是不分輕重,不分碗的。同樣,價格上漲時,饅頭可以做小壹點,不漲價,也可以漲價。饅頭不能再小了,可以蒸大壹點。現在發酵技術越來越高,饅頭可以做的很軟。但是,不要過度,過度是不對的。我現在覺得飽了饅頭。看看米飯,不管怎麽蒸,米粒都那麽大,發酵過程好像幹擾了蒸出來的米飯,米飯還是壹樣的米飯。還有人說,大米不是也漲價了嗎?我的感覺是,大米好像漲的很慢。北方人壹直以北方大米為榮,說這北方大米生長期長,米飯好吃,等等。但這北方大米是碗,大小可以變,價格可以變。我們連這個都不談,我就說,誰見過北方飯在飯店隨便吃的?說到這,我很懷念南方大米。北方人形容的那種“壹粒壹粒”的米飯有點硬,但是在南方,在飯店裏,還是隨便吃的。
在物價上漲的大趨勢下,只能是這樣的結論,南方大米更飽滿。不知道為什麽,南方的大米打不通,北方的大米打不通。是因為運費會導致漲價,失去原有優勢嗎?還是人固有的飲食習慣互相排斥?妳可以想象壹下,如果妳在北方開壹家南方餐廳,隨便吃點飯,我想肯定會被人翹首以待。但是為什麽沒有發生呢?北方的米不能去南方,南方的米也不能去北方。每個人都認可自己長期的飲食習慣以及由此產生的固有認知是阻礙南北大米交流的重要因素。南方不缺米,北方不認南方的米。因此,交流受阻。
在當前機器設備逐漸取代人工的環境下,勞動強度逐漸降低,經濟的提高促使人們追求食物的質量,而食物的量變小。在講究的飲食下,壹杯米飯也不算少。但是,人們擔心短缺和饑餓,還在想著無限供應,這就得回到舊框架,關心價格和數量,最好少花錢或不花錢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