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保健 - 請詳細介紹達芬奇睡眠法

請詳細介紹達芬奇睡眠法

達芬奇睡眠法

1、測量妳睡眠周期的長度。90分鐘是壹個平均值,但是對壹些人來說它是不壹樣的。我自己的睡眠周期長度在這幾年來已經從90變成75了。現在,如果我在晚上 7點開始小睡,我會在晚上8:15起來,從來不需要用鬧鐘。因為睡眠周期長度的改變,我壹天睡4個周期長度,晚上長睡3個周期,傍晚小睡1個周期。

2、關鍵是,要把壹天的睡眠分成2個階段,如果妳壹天只睡4.5小時然後說“我今天的睡眠已經完成了”,也許妳在剩余的19個小時會受不了。妳必須把它分成2個或2個以上的睡眠階段。妳要把小睡間隔開來,才能發揮它恢復妳大腦功能的作用。

==case 2==

本文重點並非關註是否缺乏睡眠,而是關於如何更聰明地睡覺,討論什麽才是符合我們自然天性的睡眠方式

我總是和別人說,每天只需睡6個小時,甚至僅僅4個半小時就足夠了。個中的秘密並非緣於睡眠的質量,而在於睡眠的時間本身——如果睡眠時間為90分鐘的倍數,這將會改變妳的人生。

1個半小時

3個小時

4個半小時

6個小時

7個半小時

上面這些數字應該就是妳所應得到的睡眠時間,這也是妳身體自然的生理需求。我向毛主席保證,如果關掉鬧鐘後去睡覺,醒來時再看壹下鐘,妳會發現壹***睡了90分鐘的倍數時間。而這個90分鐘,便是所謂的睡眠周期。

壹般來說,我在晚上睡3個小時,並會在傍晚打盹小憩90分鐘。加起來壹***也就4個半小時,而我的頭腦能夠壹直保持清醒,感覺睡眠充足且精神飽滿。如果想了解原因,就看看下面這些科學的解釋吧……

“哈佛大學的研究組對誌願者們進行了針對壹項視覺任務的特殊訓練,任務要求誌願者從屏幕上快速轉變的壹些圖案中,指認出特定的圖案。10小時之後再次進行測試時,休息過90分鐘的誌願者組要比那些沒有休息過的完成得好。而事實上,他們和那些休息了壹晚的誌願者們幾乎完成得壹樣棒。”

“研究指出,睡眠時間並不是醒來後是否清醒的原因,關鍵則是睡覺時所完成的睡眠周期個數。每個睡眠周期都有五個明顯的階段,分別顯現出不同的腦波征象。從我們研究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平均每個睡眠周期有90分鐘:65分的正常睡眠期,或者說非REM 期(REM:快速眼球轉動);然後是20分鐘的REM睡眠期(此時大腦做夢);最後的5分鐘又是非REM期。壹般來說,REM期在較早幾個睡眠周期中,持續時間較短(少於20分鐘),而在後幾個周期中為時更久(多於20分鐘)。假使我們在沒有設置鬧鐘,並且沒有任何其他外界幹撓的情況下自然睡眠,平均會在 90分鐘的倍數時間後醒來——舉例子來說,就像4個半小時、6小時、7個半小時、或者是9個小時等,而非7個小時或 8小時後醒來,因為這些不是90分鐘的倍數。處於兩個周期之間的時間段,我們並未真正處於睡眠狀態:該時期人的意識朦朧模糊,如果此時未被幹擾(如光、寒冷、尿急、噪音等刺激)的話,將會進入下壹個90分鐘的睡眠周期。壹個只睡了四個睡眠周期(即6小時)的人,通常比那些睡了8至10小時但未完成(最後)壹個睡眠周期的人,感覺休息更充分。”

於是這也解釋了,即使睡足8小時後,我仍舊感到疲憊、暈乎乎的,又或者說睡了4個鐘頭時,是幾乎不可能醒得過來的。作為普通人,我們幾乎從小都被教育過,要“睡足8個小時”。盡管這樣(的教育是錯誤的),仍然還是會有壹些人感覺睡得比別人好。這是為什麽呢,難道說上述理論有誤?當然不是。真實情況是因為那些看上去並未完成最後壹個睡眠周期,但是仍然感覺休息很充分的人,實際睡眠時間大都接近7個半小時,或者9個小時(還有壹個原因,即每個人的睡眠周期時間長度亦有不同,這點在文章最後有說明)。

打盹是直接改善θ腦波的關鍵。

θ腦波,即超意識腦波。在清醒時,更多的θ腦波,就意味著擁有更高的創造性智力

據說歷史上那些“高產”的名人,絕大多數深諳此理並恪守之。列奧納多?達?芬奇、托馬斯?傑斐遜和巴克明斯特?弗勒都壹直使用這個的“技巧”,另外還有諸如尼科拉?特斯拉、托馬斯?愛迪生、拿破侖和溫斯頓?丘吉爾等聰明的“大腦”們更是同時利用打盹休息獲益不少。

另外打盹似乎還有長壽的好處,弗勒活了87歲,達芬奇到60多歲才掛點——他們都活了各自所處時代男性平均壽命的兩倍!

趣味知識:當大腦處於θ腦波狀態時,腦細胞會重組鈉鉀比率。鈉鉀比與滲透作用有關,滲透作用即各種化學物質出入腦細胞的化學過程。在壹個長期的 β腦波狀態後,鈉鉀比就會失去平衡,這就是造成所謂的“精神疲勞”的主要原因。而壹個短暫的θ腦波期(約5 至15分鐘)便能夠恢復正常的鈉鉀比,也就是說恢復精神狀態。

人類原始天性更適合於多相睡眠,而非我們所習慣了的單相睡眠行為

單相睡眠,相當於人們普遍的睡眠行為,即晚上睡覺,白天幹活。

多相睡眠,則是指在壹天內分布存在多次的睡眠/清醒事件。如果壹天睡眠計劃中含壹次午睡,那就是壹個多相睡眠的例子了。

首先,自然界中幾乎所有動物的行為都是多相復雜性的。而且多相睡眠是人類嬰兒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睡眠方式,只有在稍年長後,兒童才逐漸被斷絕了午睡的概念。此外,當人們與外界環境隔絕聯系後——保證無法從自然因素(如陽光),或人為暗示(如鐘表、電視節目)來判斷實際時間——將傾向於表現出更多的短暫睡眠行為,而非保持只“夜晚”才發生的單相睡眠。最後壹點,小睡打盹——即短時間的睡眠——比起長時間的睡眠來說,在提神醒腦方面更為有效。

但是很遺憾,我們似乎都已“忘了”這種符合生理自然天性的睡眠方式,維持著壹塵不變的9點睡5點起的作息習慣。

從單相睡眠習慣轉變到多相睡眠

並不是壹件很困難的事——但是要循序漸進

逐漸減少夜間睡眠,並且在傍晚小睡壹會——關於小睡,妳應該只選擇兩種時間長度:要麽20分鐘,要麽90分鐘(或者90分鐘的倍數)。因為打盹20分鐘能讓妳只進入睡眠的第壹階段,而不會跌進深度睡眠,才能在醒來後能夠獲得壹定的休息效果。

對於如何使自己轉變並適應多相睡眠這樣的睡眠方式,有兩點很關鍵:

1、測量妳自己的睡眠周期長度。90分鐘只是壹個平均值,不同的人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我自己前些年還是90分鐘,而現在已經縮短為75分鐘了。因此假如我現在7點鐘時壹頭栽倒在床頭上,在不使用鬧鐘的情況下,第壹次醒來時時針就會指在8點15分。

2、每天必須至少有兩個分界明顯的睡眠階段,這壹點非常重要。如果只連續睡4個半小時就說“我今天睡夠了”是絕對行不通的,這樣的話這壹天剩下的19多個小時的非睡眠狀態時間裏,妳會感覺自己如同身處地獄中壹般。壹天的睡眠必須被分成2個(或更多個)階段,這樣才能把睡眠REM期所達到的效果,充分“滲透”到這24小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