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保健 - 島嶼人類學漫遊丨日本二神島:曾被時代裹挾,終將歸於自然

島嶼人類學漫遊丨日本二神島:曾被時代裹挾,終將歸於自然

王新艷/中國海洋大學

十年間輾轉去了中國和日本大大小小六座島嶼,有隨意造訪短短壹兩日的,有帶著目的和問題入島數次的,亦有為了服務島嶼 社會 而留島居住壹段時日的。與高度老齡化的日本愛媛縣瀨戶內海的二神島(Futakami shima)相遇,屬於最後壹種情況。大概正是因為最初的目的是服務(對二神島的墓碑群、二神家檔案資料進行文字化及數字化處理)而非個人的調查研究,入島後反而有了更多自由的觀察和思考,這些觀察和思考與我後來其他的實地調查不斷形成對話。於是,雖然距離我第壹次登島已近十年,距第二次登島也已五年有余,但它仍不斷出現在我後來的島嶼調查視線和思考中。這也是小文選它作為本次記錄對象的原因。

碧波萬頃的瀨戶內海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所攝。

二神島,位於愛媛縣松山市西北20公裏處,北緯33 55′48.4″,東經132 31′53.4″,隸屬日本瀨戶內海的忽那群島。忽那群島位於瀨戶內海安蕓灘和伊予灘之間,由中島、津和地島、怒和島、二神島、睦月島、野忽那島、由利島7個有人居住的島嶼和22個無人島組成。整個區域屬於瀨戶內海國立公園,自然環境優美。二神島便在此群島的西南端,東西狹長,海岸線長9.9公裏,面積2.15平方公裏,海拔90.8米,截至2021年12月,島上居民僅有98人,其生產生活地集中在島嶼北側,主要從事柑橘種植和海洋捕撈,是鮮美柑橘汁和優質海鮮的寶庫,島嶼南側則是懸崖。周圍有由利島、小市島、中島、橫島、鴨背島等附屬的無人島。

據島上漁民介紹,二神島的得名壹說是因為島上有兩座圓錐形的山,這兩座山都供奉著神,且是漁民出海航行用來定位的標誌,故稱二神;壹說是因為在 歷史 上二神島的領主曾是二神氏。總之,命名的由來就帶有濃厚的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意味。1972年,世界權威地理雜誌——《國家地理》(5月刊)曾用26頁的文字專門介紹過二神島,美國高中的世界地理教科書中也記載了二神島。它被描述為“未被現代化的、保留了日本古老美麗的天堂之島”,而今雄偉的自然風光和古老的島嶼文化散落在島上的各處角落和不足100人的漁民生活中。可是,在高度老齡化的離島上,未來這些自然的、文化的遺產將會以怎樣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呢?

寂寥的高濱港

二神島這座“離”島,真走壹趟才感受到這份與世“隔離”的交通上的周折和環境上的寂寥。從東京羽田機場出發,約1個半小時後到達松山機場,從機場乘坐大巴前往松山市高濱港,與東京的繁華不同,這座日本四國最大的城市街頭依然是行人寥寥,時值9月,植被茂盛,倒是車窗外飛掠而過的帶有南國風味的高高低低的植被更熱鬧些了。約壹個小時後到達高濱港, 我們將在高濱港乘坐從三津港至中島方向的高速汽艇前往二神島,在港口等待的人稀稀落落,去掉我們壹行十余人,同乘人員大約七八個人的樣子,這包括前往航程途中經停的神浦、上怒和、元怒和、津和地等島嶼的乘客。二神港是二神島居民與外界連通的唯壹出口,從松山市的三津濱港-高濱港出發,每日有輪渡或高速汽艇到達,往返輪渡每日上午、下午各壹班,往返高速汽艇每日上午下午則各有兩班。我們乘坐11點40分的高速汽艇,當日風浪不大,瀨戶內海碧波萬裏,每隔20或30分鐘左右就會在忽那群島的某個島嶼港口停靠幾分鐘,偶爾會有壹兩個或帶魚桶、或渾身上下做足了防曬的零散遊客上上下下,但人數太少,乘客的增減絲毫引不起任何喧嘩。看著遠方時隱時現的島嶼,我竟昏昏欲睡起來。終於在1小時40分鐘後,我在大家收拾行李的聲音中醒來,迎面看見岸邊“歡迎來到二神島”的廣告牌了。除此之外,別無他人。站在小小的港口往島上望去剛好是漁村的光景,壹色的日本傳統壹戶建民居,街道整潔,漁村再往上的陡坡上有著小片小片的柑橘園。島上漁民大部分都是半農半漁,是典型的離島生產生活文化。

(左)空蕩蕩的高速艇內。(右)二神島港的“歡迎來到二神島”的標牌

二神島街景

二神家檔案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島嶼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維護和整理是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常民研”)的例行工作。據田上繁教授與當地漁民介紹,1952年至1954年是關於二神家檔案資料的第壹次調查。當時,常民研借用了二神家檔案資料,運至當時位於東京的月島分研究室進行分類整理,1968年歸還給二神島。但1982年常民研移交給神奈川大學時,在整理資料時發現了歸還時遺漏的部分檔案。研究員網野善彥當即決定赴二神島親自送還。但時過境遷,此時二神島的檔案持有者考慮到資料保護條件有限,便拜托常民研來代為保管所有資料,即第壹次收集到約1000件關於日本近世(16世紀中期至明治維新)的檔案資料。第二次調查是在1996年,在此之前1995年進行過壹次預備調查。就在這次預備調查中新發現了大量包括各類賬簿在內的近世和近現代檔案資料。這批以近現代檔案為主的資料***有6000多件。兩次調查所得的7000余件檔案資料經過整理,如今已編成《二神家檔案資料目錄》的《中世·近世編》(***計四冊)。這些檔案資料成為後世了解和研究二神島 歷史 及 社會 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但很長壹段時間裏對於這些檔案資料的研究和利用非常不充分,除《愛媛縣誌》和網野善彥曾介紹過中世的檔案資料外,關於近世以後的資料研究幾乎為零。於是,2008年始常民研以《瀨戶內海的 歷史 民俗》為題,開展了壹系列以二神島為中心的瀨戶內海的聯合調查和研究,繼《目錄》刊行後陸續出版《研究編》《史料集》等成果。為更好、更全面地展現二神島的 歷史 ,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此行的主要服務內容就是聯合調查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墓碑資料文字化、圖像化調查現場

有以上背景,參加這次服務的人大部分都輕車熟路,直接自行去民宿投放行李、去民宿的餐廳用餐。民宿經營者是壹對年過八十的老夫婦,世代居住在二神島,但而今這對老夫婦的子女已經沒有壹人在島上生活了。我們十余人的壹日三餐就由老奶奶負責,老爺爺負責去海裏捕撈準備食材。所以從早餐開始,幾乎每餐都有新鮮的魚、貝等海鮮,無論是生食還是蒸、煮、炸、煎,味道都極為鮮美。

海味滿滿的壹日三餐

從這對老夫婦那裏得知,不單是他們的子女已經離開二神島,當年(2012年)全島最年輕的人也已經48歲了,近八成的居民年齡超過60歲。後來,我特意查了壹下二神島的人口變化數據,2007年島上還有3名兒童,但到2009年島上唯壹的壹所學校——松山市立二神小學關閉,預示著島上至今沒再有過出生人口。2010年島上居民有166人,2015年是127人,2021年就僅剩98人了。如果按照此人口減少趨勢,在未來的5到10年內,二神島幾乎毫無疑問會成為無人島。只是,人口的減少主要在於老年人的去世,年輕人離開二神島的過程是早在20世紀初就基本完成了。人口的高度老齡化和“離島”的交通條件也阻礙了島上的生活設施更新。從我們的壹日三餐中可以看出,島上海產品雖極為豐富,但日常蔬菜、畜類肉卻是稀缺食物。包括油鹽醬醋、柴米紙張等日常生活用品,島上並不能自給自足。因為全島除了壹家特別迷妳的小賣部外,並沒有超市、飯館等,連全日本最普遍最日常的便利店也沒有,日常生活用品只能靠每周壹次入島的經由大船裝載的“移動超市”(裝有各種雜貨的大卡車)。

(左)裝滿蔬菜的“移動超市”。(右)逛完“超市”街頭小憩的居民

這天,島上居民就如同趕集壹樣,相約去“移動超市”上選購商品。而唯壹的這家迷妳小賣部則充滿了昭和味道。壹位老爺爺安靜地坐在僅有的壹排小貨架前望著門外的海和偶爾過往的鄰居,有個小小的櫃臺,上面放著壹個年歲已久的算盤。我們買了幾袋抹在墓石上以辨認風化後的文字用的澱粉後,老爺爺用算盤計算了價錢報給我們,連普通的計算器也沒有。而類似學校、幼兒園、保育園、醫院、診所等這些公***服務機構也都沒有了,只有壹家定期才開放的郵局,若是有哪位老人生病了,也只能乘坐每天僅有的幾班船只到松山市內就醫。在路邊偶遇的那些健談的老爺爺老奶奶總會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甚至拉著我們的手隨意往路邊壹坐就聊上半天,若不中途打斷,他(她)們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全然不像其他地方總是與人保持距離感的日本人,大約也是所說的“保留了日本古老美麗”的原因之壹吧。從與這些“老”島民的交談和整理的檔案資料中,我們大概了解到二神島迥異於今天的繁榮歲月,以及二神島與其附屬無人島之間的協同關系。

正在用算盤算賬的小賣店老板

在二戰爆發以前,二神島盛行捕撈沙丁魚、章魚和鱔魚,尤以前兩者為盛。明治41年(1908年)9月二神島漁業合作社的資料記載:當時二神島上從事漁業生產的有163戶、1008人,除此之外同屬於壹個漁業合作社的還有在由利島上居住的5戶、26人。當時專門用於沙丁魚拖網捕撈的漁船有9艘,但僅這9艘漁船就能獲得3600日元的收入,垂釣沙丁魚還有1940日元收入。當時1日元的價值是現在的壹萬日元,也就是說二神島漁民從沙丁魚身上獲取的收入約5500萬日元,占當年島內所有漁業捕撈收入(21857日元)的四分之壹還多,是二神島漁民的第壹大產業。在距二神島約8公裏處的由利島是其附屬島,駕駛小漁船大約30分鐘就可以到達,而今已是名副其實的無人島,除了偶爾會有參加野外生存研修活動的人登島外,再也沒有人來島上生活。但在20世紀40年代,這座由安山巖構成的小島大大支撐了二神島的發展。很大壹部分的沙丁魚捕撈都依賴於由利島。據漁民介紹,他們記得自己的父母每年7月末8月初的沙丁魚捕撈季節會去往由利島,至10月24日的沙丁魚秋祭節前夕才會返回二神島的事情。渡島時往往以夫婦為單位,最多的時候超過80對夫婦。女性主要負責煮沙丁魚制作罐頭,單身年輕人渡島時往往會找個女性為伴,不少人因此而結為夫妻。壹般要帶被褥、味噌、醬油、柴、糧食、衣服等3個月的生活必需品。當然自然條件允許的話,隔天也會有往來船只,女性可以隨船回母島——二神島取所缺物品。為方便來由利島捕撈的漁民居住,漁業合作社還專門建了四棟可容納100人集體居住的長棚,而今只剩下斷壁殘垣。這三個月孩子就被留在二神島,當起“留守兒童”。二神島漁民在二神島和由利島之間形成了“季節性打工”壹樣的生存模式,像由利島這樣在特定季節才會有人登島從事生產生活的小島被稱為“季節性遷移聚落”。海水會倒灌到吃水井裏,夏天居住在蚊蟲肆虐的棚戶等等,由利島並不適宜居住,但因為這裏有豐富的沙丁魚等資源,因此二神島漁民壹直對由利島心懷感激。

建於1094年的宇佐八幡神社,***有170個臺階

每年10月24、25日,二神島居民都會舉行盛大的沙丁魚秋祭活動。說到秋祭,二神島漁民表現出深深的遺憾:“現在再也不能舉辦了。沒有年輕人了。”因為在秋祭時需要年輕人從宇佐八幡神社中擡出神轎進行島上巡遊,最盛時有三臺神轎。還要選用兩艘沙丁魚捕撈船進行舞船儀式。跳舞的是30名左右20歲以下的初高中學生。女性則身著華麗的和服,進行太鼓伴奏和吟唱。其余島民則會給舞船的人獻花等。最後再由年輕人將神轎擡回神社。從留存的視頻資料上來看,秋祭的具體活動要更加復雜得多。這兩天,全體島民團結壹致,慶祝沙丁魚豐收。第二天又投入到農業活動中。

(左)二神島漁港停泊的漁船。(右)現在回二神島從事農業生產的夫婦

農業活動原本並非二神島居民的重要產業,因為二神島可種植的土地有限。但在二戰前後,日本普通百姓同樣面臨戰爭導致的糧食短缺等問題。加之作為離島的二神島、由利島是廣島、松山等用來防衛的重要據點,就派駐了海軍。國家也下令國民要進行糧食增產,於是島民不得不思考如何為軍隊提供大量的糧食。在去往由利島進行沙丁魚捕撈的過程中,島民也發現了在由利島開墾耕田的可能性。於是在戰爭期間,二神島居民在由利島上開始耕田種植小麥、芋頭等可飽腹的糧食作物,並大量提供給駐軍,以至於當時外地的軍隊都覺得由利島上的軍人臉色紅潤。但由於是軍事基地,島上經常有戰機通過、炮彈、槍機的聲音也很常見,二神島島民被迫卷入戰爭,幾乎是冒著生命危險為軍隊開墾農田、提供糧食。

然而,至20世紀60年代,無論是曾經為二神島居民積累了大量財富的沙丁魚捕撈,還是在戰爭中解決糧食問題的土地開墾,都漸漸成為 歷史 。由利島的沙丁魚產量逐年下降,以至於與高濱地區進行了捕撈權爭奪戰。戰後受美國影響出現了柑橘種植熱,但隨著美元市場的變化,至20世紀60年代價格暴跌。於是1960年開始二神島漁民的生產逐漸從由利島撤回,至1996年再也沒有居民登島種田。這段母島與附屬島之間的合作歷經半個世紀後畫上了終止符,由利島逐漸回復到原始狀態。

但離島居民隨機應變的生活智慧也在兩個島的親密關系中得以體現。而今漫步在二神島著名的景點之壹——阿拉爾海灘,大小不壹、五顏六色的圓石被海浪沖擊著發出悅耳的聲音,海灘的正前方便是由利島。

島上的巨大仙人掌

見證二神島繁榮的不止漁民的回憶和檔案資料的記載。還有島上的自然人文風物。在島上壹位島民家中有壹棵樹齡超過130年的巨大仙人掌,旁邊立著壹塊紀念碑,記載了1967年日本高松宮殿下前來觀賞的輝煌 歷史 。還有梨岡素嶽的漢詩碑,這位日本代表性雕刻家在關東大地震後,來到她妻子的故鄉二神島隱居,並在此成立了工作室“臥雲山房”,以風月為友,留下諸多作品。

島上的墓碑群之壹

更有在島嶼東西兩側的幾片墓碑群,紀念著曾經在二神島上耕海勞作的世代島民。而今余下的不足百名的漁民就在島上日復壹日地打漁、種橘,和壹片壹片祖先居住的墓碑壹起,靜靜地走向生命的終點。就如同二神島的漁民在談起由利島的 歷史 時所說的壹樣,“由利島在慢慢恢復到她本來自然的樣子”,那落寞的語調壹直回響在我耳邊,而二神島的命運隨著島上居民的極度老齡化也不可避免地在“有人”的生命歷程中邁入遲暮之年,又帶著它自身的風光和人所留下的痕跡靜默地迎接著“無人”階段的新生。未來的某壹天我們也許只能從這進行了70多年的檔案資料中尋找二神島先民的身影。這大概也是很多離島的命運和我們進行資料收集的意義之壹。

參考文獻:

野地恒有, 「移住開拓島の民俗學ノート」『日本文化論叢』 2012 年第 19 期、愛知教育大學日本文化研究室,2011。

宮本常壹『離島振興実態調査報告書』第 1 集、全國離島振興協議會,1960。

宮本常壹『瀬戸內海の研究 島嶼の開発とその 社會 形成-海人の定住を中心に-』未來社,1965。

木下修次『無人島が呼んでいる』ハート出版,1999。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