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藥的種類及臨床使用註意事項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喜燥而惡濕,愛暖而悅芳香,易為濕邪所困,濕困脾胃(又稱濕阻中焦)則脾胃功能失常,化濕藥能宣化濕濁,醒悅脾胃而使脾運復健,故在臨床應用上具有重要意義。
化濕藥主要適用於濕困脾胃、身體倦怠、脘腹脹悶、胃納不馨、口幹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膩等癥。此外,對濕溫、暑溫諸癥亦有治療作用。
化濕藥性味大都辛溫,歸入脾胃,而且氣味芳香,性屬溫燥或偏於溫燥。
化濕藥應用註意事項
1.化濕藥的功效有化濕、燥濕之不同,說明作用有緩弱、強烈之異,應根據濕阻中焦之程度適當選用,以免病重藥輕或病輕藥重之弊。
2.化濕藥主要用於寒濕中阻之癥,常配合溫裏藥同用;如為濕熱之癥,須配合清熱燥濕藥同用。此外,如兼氣滯,可配行氣藥;脾胃失運,可配健脾和胃藥;如濕邪較重,還可與利水滲濕藥相配伍。
3.化濕藥功能化濕、燥濕,易於耗陰傷津,故陰虛津少,舌絳光剝者宜慎用。
4.化濕藥物多含揮發油成分而氣味芳香,煎煮過久可降低或喪失療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則應後下。
藿香
藥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廣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化脾醒濕,辟穢和中,解暑,發表。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等癥
藿香氣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濕,為芳化濕濁之要藥,故適用於濕阻中焦、脘悶納呆之癥候,在臨床上常與佩蘭等同用。用於濕溫出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用於嘔吐、泄瀉等癥。
藿香芳香辟穢濁而能和理脾胃,適用於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癥,可配蘇葉、半夏、厚樸、陳皮等同用。對於胃寒嘔吐之癥,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脾胃虛弱者,可配黨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3.用於暑濕癥。
藿香微溫,化濕而不燥熱,又善於解暑,為解暑要藥。其治暑濕之癥,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用於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等癥。
本品既能化濕,又能解表,故適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濕阻中焦的癥候,常配伍紫蘇、陳皮等同用。
此外,可治鼻淵,常可配豬膽汁等同用。
處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凈,曬幹,切碎用)
廣藿香(產廣東者,壹般認為功效較好。洗凈,曬幹,切碎用)
鮮藿香(新鮮者,洗凈,切碎用。主要用於解暑)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三錢,鮮者加倍,煎服。
按語1.藿香氣味芳香化濕辟穢而和脾胃,性味辛溫,散表邪而除表證,兼能解除暑邪,為夏令要藥,鮮者尤佳。又治鼻淵,頗有良效。而辛香而不過散,溫熙而不燥烈,故為臨床常用藥也。
2.紫蘇與藿香皆有發表和中的作用,
紫蘇長於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魚蟹毒;
藿香長於化濕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淵。
3.香薷與藿香皆為既能發表,又能解暑之藥,
香薷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水消腫;
藿香則化濕醒脾力優,且能治鼻淵。
方劑舉例藿香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厚樸、陳皮、大腹皮、桔梗、半夏、白芷、茯苓、蘇葉、甘草。治外感不正之氣,內傷飲食,頭痛發熱,或霍亂吐瀉,或發瘧疾。
不換金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法半夏、蒼術、厚樸、陳皮、甘草。治濕濁內阻兼有外感。
文獻選錄《藥品化義》:「其氣方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臟,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
《本草正義》:「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和胃,振動清陽妙品。......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熙而不偏於燥熱,能袪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乏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辟穢惡,解時行疫氣。」
「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為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鹹非所宜。」
佩蘭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佩蘭EurpatoriumfortuneiTurcz.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平。歸脾、胃經。
功效化濕醒脾,解暑。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以及口中甜膩等癥。
佩蘭氣味芳香,善於化濕醒脾,功效與藿香相似,治療濕阻脾胃癥候,兩藥往往相須為用。本品氣味清香,性平不溫,故又為治療濕溫病癥要藥,常與藿香、黃芩、苡仁等藥配合應用。此外,又適用於濕熱內阻、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之癥。
2.用於暑濕癥。
佩蘭能醒暑化濕,用於內蘊、畏寒、發熱、頭脹、胸悶、胃呆等癥,常配合藿香、厚樸、荷葉同用。
處方用名佩蘭、佩蘭葉、陳佩蘭(洗凈,曬幹,切碎用)、鮮佩蘭(新鮮者,洗凈,切碎用。主要用以解暑)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三錢,鮮者加倍,煎服。
按語1.佩蘭《本經》稱蘭草,性味辛平,氣味芳香,專入脾胃,有化濕悅脾之效,又能解暑,為治療暑濕內蘊之藥,其為脾癉要藥,亦因化濕之功。鮮品用於夏令作用尤佳。
2.藿香與佩蘭均能化濕和中、解除暑熱,故臨床往往相須配用,但
藿香性偏辛溫,又能祛風寒、治鼻淵;
佩蘭則性屬辛平,又為濕溫、脾癉之要藥。
方劑舉例芳香化濁法(《時病論》):佩蘭、藿香、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樸、荷葉。治夏月黴濕,胸腹滿悶,氣機不暢。
辛苦香淡湯(《濕溫大論》):佩蘭、藿香、川樸、半夏、黃芩、黃連、枳實、滑石、苡仁。治濕溫癥。
文獻摘錄《素問?奇病論》:「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幹也,此肥美之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本草綱目》:「按『素問』雲,五味入口,藏於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本草經疏》:「肺主氣,肺氣郁結,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谷,胃氣郁滯,則水唋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蘭草辛平能散結滯,芬芳能除穢惡,則上來諸癥自療,大多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郁結之聖藥也。」
砂仁(附:砂仁殼、砂仁花)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陽春砂AmonumvillqsumLouv.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或縮砂A.xanthioidesWall.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泄瀉等癥。
砂仁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之良藥,對於濕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嘔吐泄瀉等癥,常配合白術、陳皮等同用;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常配合陳皮、厚樸、木香等同用;對於脾虛氣滯,可與黨參、白術等同用。
2.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砂仁辛溫入脾,能溫中止瀉,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多與溫中祛寒的幹姜、熟附子,陳皮等同用。
3.用於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適用於胎動不安,妊娠惡阻等癥。臨床上用治胎動不安,常配合白術、蘇梗等同用;治妊娠惡阻,可配合半夏、竹茹等同用。
處方用名縮砂仁、西砂仁(產國外,質較差,去殼,打碎用)、春砂仁、陽春紗(產廣東陽春縣者,質佳。春砂仁,附去殼者;陽春砂,附帶殼者。打碎用)、砂全殼砂(帶殼的西砂仁,打碎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二錢,煎服,入湯劑宜後下。
附藥1.砂仁殼:即陽春砂或縮砂的果殼。性味、功效與砂仁相同,但溫性略減,力較薄弱。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惡等癥。壹般用量壹錢至二錢,煎服。
2.砂仁花:即陽春砂的幹燥花。功用及用量同砂仁殼。
按語1.砂仁氣味辛溫,氣味芳香,化濕而能行氣,故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溫中而能止瀉,故治寒濕為患,大便泄瀉。更有行氣安胎之功,能治胎動、惡阻諸癥。以其入脾胃腎經,故為中下焦寒濕氣滯要藥。
2.前人臨床處方應用熟地黃又恐其滋膩妨胃,每以砂仁拌用,誠有補而兼行之利,維亦可另用佐之,不必拘於相拌而施之。
方劑舉例香砂六君湯(《醫方集解》):木香、砂仁、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
文獻摘錄《珍珠囊》:「治脾胃氣結滯不散。」
《日華子本草》:「治壹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
《本草經疏》:「氣味辛溫而芬芳,香氣入脾,辛能潤腎,故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向導不濟。」
「若咳嗽多緣肺熱,則此藥不應用矣。」
《本草匯言》:「溫中和氣之藥也。若上焦之氣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氣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氣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蓋氣結則痛,氣逆則胎動不安,此藥辛香而散,溫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爭,通暢三焦,溫行六腑,暖肺醒脾,養胃養腎,舒達肝膽不順不平之氣,所以善安胎也。」
《玉揪藥解》:「和中調氣,行郁消滯,降胃陰而下食,達脾陰而化谷,嘔吐與泄瀉皆良,咳嗽與痰飲俱妙。善療噎膈,能安胎妊,調上焦之酸腐,利下氣之穢濁。清升濁降,全賴中氣,中氣非旺,則樞軸不轉,脾陷謂逆。」
白豆蔻(附:豆蔻殼、豆蔻花)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胸悶氣滯,以及濕溫初起等癥。
白豆蔻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功能化濕醒脾,兼能行氣對濕阻氣滯作用較好,可與蒼術、半夏、陳皮等同用。本品氣清上浮,能入肺經,又可用於氣滯胸悶之癥,可配厚樸、枳殼等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濕溫初起,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竹葉等同用;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於惡心嘔吐。
白豆蔻能溫中散寒,具有止嘔作用,用治胃寒嘔惡,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兒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研細末,常滲口中。
處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帶殼,打碎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二錢,入湯劑宜後下。
附藥1.豆蔻殼:即白豆蔻的果殼。功用與豆蔻相同,但溫性略減,力亦較弱。適用於寒濕氣滯、脘腹脹悶、胃呆、嘔吐等癥。壹般用量壹錢至二錢,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幹燥花。功用與用量同豆蔻殼。
按語1.白豆蔻辛溫而不熱,芳香而氣清,入肺經宣滯寬胸,入脾胃化濕行氣,溫中而能止嘔,為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要藥。
2.砂仁與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濕醒脾、行氣寬中作用,惟
砂仁芳香而氣濁,能溫中止瀉,且入腎經,適用於中下二焦寒濕氣滯,尚有安胎作用;
白豆蔻芳香而氣清,能溫中止嘔,且入肺經,適用於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癥。
方劑舉例白豆蔻湯(《沈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陳皮、生姜。治反胃嘔吐。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本草經疏》:「主積冷氣及傷積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玉揪藥解》:「最驅膈上郁濁,極療惡心嘔穢,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郁煩應時開爽。」
《本草求真》:「本與縮砂屬壹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壹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其它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蒼術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或關蒼術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明目。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寒濕白帶,濕溫病以及濕熱下註、腳膝腫痛、痿軟無力等癥。
蒼術溫燥而辛烈,主要用於寒濕較重的癥候壹般以舌苔白膩厚濁作為選用的依據。由於其燥濕力強,濕去則脾胃得以健運,故稱其功用燥濕健脾。臨床用治濕阻脾胃,而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膩厚濁等癥,常與厚樸、陳皮等配伍應用;用治寒濕白帶,可配白芷同用。本品雖屬溫燥之品,然燥濕力強,又每配合清熱之品以治濕熱為患之證,如濕熱白帶,又可配知母、苦參、木頭回;濕熱下註、腳膝腫痛、痿軟無力,可配黃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濕溫病證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
本品既能溫燥除濕,又能辛散祛風,散除經絡肢體的風濕之邪,對寒濕偏重的痹痛尤為適宜,可配合羌活、獨活等同用。
3.用於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適用於感受風寒濕邪的頭痛、身痛、無汗等癥,常與羌活、細辛、防風等同用。
4.用於夜盲、眼目昏澀。
蒼術生用有明目之功,為治夜盲要藥,可與豬肝或羊肝、石決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氣味芳香,又能辟穢,民間每於夏歷端午節用蒼術與白芷在室內同燃,用以辟疫。經近人實驗,此法確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處方用名制蒼術(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減少辛燥之性。)
炒蒼術(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為度,減少它辛燥之性。)
生蒼術(用米泔水浸潤,切片,曬幹。藥性較辛燥。)
茅術、炒茅術、焦茅術、灸茅術(麩皮拌炒)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蒼術苦溫,能入脾胃,燥濕健脾,以除寒濕中阻之癥;辛香且主行散,祛風勝濕,以治風濕痹痛之候。兼能發散除風濕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蒼術性偏溫燥,易於傷陰,以濕濁內阻、舌苔厚膩者用之為宜。如陰虛有熱、大便燥結及多汗者,不宜應用。然雀目夜盲之癥則不必拘於有濕才可應用的說法。
方劑舉例平胃散(《和局方劑》):蒼術、知厚樸、陳皮、甘草治嘔吐腹瀉,上腹部痞滿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蒼術、黃柏。治下肢紅腫疼痛,痿弱無力。
白虎加蒼術湯(《活人書》):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術。治濕溫,汗多,身重足冷;或濕痹化熱,以及夏秋季高熱,具頭重如裹,胸悶,口渴不欲飲,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者。
神術散(《和局方劑》):蒼術、高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生姜、蔥白。治外感風寒濕邪,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
文獻摘錄《本草通玄》:「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術,補中除濕,其力不勝白術。大抵卑堅之土,宜以白術以培之,敦阜之土,宜於蒼術以平之。」
《藥品化義》:「味主辛散,性溫而燥,燥可去濕,專入脾胃,主治風寒濕氣,山嵐瘴氣,皮膚水腫,皆辛烈逐邪之氣也。統治三部之濕,若濕在上焦,易生濕痰,以此燥濕行痰;濕在中焦,滯氣作瀉,以此寬中健脾;濕在下部,足膝痿軟,以此同黃柏治痿,能令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氣雄,用之散邪發汗,極其暢快。」
《本草正義》:「氣味雄厚,較白術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辟穢,勝四時不正之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驅除穢濁惡氣,陰霾之域,久曠之屋,宜焚此物而後居人,亦此意也。凡濕困脾陽,倦怠嗜臥,胸膈滿悶,甚則脹而舌濁厚膩者,非茅術芳香猛烈,不能開泄,而痰飲彌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濕,或為脹,或為腫滿,或為瀉泄瘧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腫,或積滯而二便不利,及濕熱郁蒸,發為瘡瘍流註,或寒濕互結,發為陰疽酸痛,但有什濁不可見證,茅術壹味,最為必需之品。是合內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厚樸(附:厚樸花)
藥用木蘭科喬木厚樸或凹葉厚樸的幹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燥濕行氣,降逆平喘。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以及氣滯胸腹脹痛,便秘腹脹,梅核氣等癥。
厚樸既能溫燥寒濕,又能行氣寬中,為消脹除滿之要藥,常與蒼術、陳皮等配合用於濕困脾胃、脘腹致脹滿等癥。本品行氣作用較佳,對氣滯胸腹脹痛,可配木香、枳殼同用;便秘腹脹,可配大黃、枳實同用;治痰氣互結梅核氣,可配蘇葉、半夏等同用。
2.用於痰濕咳嗽等癥。
厚樸又能溫化痰濕,下氣降逆,故可用於痰濕內蘊、胸悶喘咳,常與蘇子、半夏,或麻黃、杏仁等同用。
處方用名厚樸、制川樸、制厚樸(用生姜、蘇葉煎汁,趁熱拌入,細勻拌透,幹燥後用。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功。)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厚樸花:即厚樸的花蕾。功能寬中利氣,化濕開郁,適用於濕阻氣滯所致的胸痞滿及肝胃氣郁、胃脘疼痛等癥。壹般用量壹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厚樸苦溫,性燥味辛善散,能燥除脾家之濕濁,行散胸腹之氣滯,無論有形、無形,凡屬脹悶之癥鹹可用之,為燥濕行氣、除滿消脹之良藥。復能下氣平喘,以治痰濕咳喘之癥,但內熱津枯者忌用。
2.蒼術、厚樸苦辛而溫,性均溫燥,善治寒濕中阻之癥,唯
蒼術燥性較烈,燥濕而健脾,且能祛風勝濕以治痹痛、發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證;
厚樸則燥濕以行氣,除滿消脹之力佳,且能下氣平喘以治喘咳之疾。
方劑舉例厚樸三物湯(《金匱要略》):厚樸、大黃、枳實。治腹滿而大便秘者。
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半夏、厚樸、茯苓、紫蘇、生姜。治七情郁結,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悶不舒的“梅核氣”;或痰濕壅阻,胸滿氣急;或中脘痞痛,伴有嘔吐者。
連樸飲(《霍亂論》):厚樸、川連、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山梔、蘆根。治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濕滌痰。
心腹氣痛丸(《上海市藥品標準》):麝香、冰片、朱砂、珍珠、琥珀、木香、佛手、川樸、陳皮、沈香、降香、橘紅、桃仁、三棱、莪術、乳香、蒲藥、延胡索、郁金、雞內金。治氣滯不舒,胸腹脹痛,突然發作者。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氣味辛溫,性復大熱,其功長於泄結散滿,溫暖脾胃,壹切飲食停積,氣壅暴脹,與夫冷氣、逆氣、積年冷氣入腹,腸鳴,虛吼,痰飲吐沫,胃冷嘔逆,腹痛泄瀉及脾胃狀實之人,偶感風寒,氣實人誤服參、耆致成喘脹,誠為要藥。然而性專消導,散而不收,略無補益之功。」
《本草匯言》:「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於中,郁而不散,食積於胃,羈而不行,或濕郁滯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樸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胃氣上逆,惡心嘔穢,胃氣郁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藥。為其性溫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達。」
草豆蔻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行氣,溫胃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本品性味辛溫,氣味芳香,而溫燥之性較強,功能燥濕行氣,可用於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樸、砂仁、陳皮等配合應用。
2.用於寒濕嘔吐。
本品辛溫散寒,專入脾胃,又能溫中止嘔,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伍應用。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草豆蔻(打碎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豆蔻散(《證治準繩》):草豆蔻、紫蘇、赤茯苓、前胡、木通、檳榔、吳茱萸、半夏、枳實。治腳氣嘔逆,胸中滿悶,不下飲食。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補遺》:「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或濕痰郁結成病者,亦效。」
《名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
草果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果Amomumtaso-kocrevostetLemarie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散寒,截瘧。
臨床應用1.用於寒濕中阻、脘腹脹滿、吐瀉等癥
草果香濃辛烈,有較強的燥濕散寒功效,可用於寒濕阻滯脾胃、脘腹脹滿;疼痛及嘔吐腹瀉等癥,可與草豆蔻、厚樸、蒼術等同用。
2.用於瘧疾。
草果又能截瘧,藥性溫燥,以治寒濕偏盛之瘧疾為宜。對山嵐瘴氣、穢濁濕邪所致的瘴瘧尤為常用,可與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處方用名草果、草果仁、炒草果仁(炒,打碎用)
壹般用量與用法壹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果飲(《證治準繩》):草果、高良姜、厚樸、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姜、大棗治寒濕內積,胸腹脹痛。
達原飲(《溫疫論》):檳榔、厚樸、芍藥、黃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後發熱,繼而但熱不寒,或發熱傍晚益甚,頭疼身痛,脈數。
文獻摘錄《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本經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
《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藥。」
「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最傷清陽之氣。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以勝陰霾濕濁之蘊崇。草果之治瘴瘧,意亦猶是。」
《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其它具有化濕功效的藥物
1.化濕:扁豆(補虛藥)
2.化痰濕:石菖蒲(開竅藥)
3.清化濕熱:海桐皮(祛風濕藥)
4.溫燥寒濕:白芷(解表藥)、橘皮(理氣藥)、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藥)、白術(補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