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的炒面是怎麽成為軍用幹糧的
誌願軍的炒面是怎麽成為軍用幹糧的?和這個開國將軍要過飯有關系!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炒面是誌願軍指戰員的主要野戰方便幹糧。壹個炒面袋,壹支沖鋒槍,就是誌願軍指戰員的主要裝備。那麽,炒面是如何成為誌願軍的主要野戰食品的呢?
誌願軍過江作戰初期,經歷了第壹次、第二次戰役後,對於朝鮮戰地的實際情況有了全面了解,對出國作戰的困難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就後勤供應而言,過去在國內打仗,作戰物資是就地籌措,可以取之於民、取之於敵,可這次全部作戰物資都要從國內運過去,要做到這壹點,在敵人完全掌握著制空權的情況下,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前兩次戰役中,由於敵軍狂轟濫炸、晝夜封鎖,破壞我方的後勤供應,使誌願軍的口糧及副食供應難以及時得到保證。即便後勤供應保障跟上了,部隊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飯,因為敵機隨時可能來搜尋目標,加之戰事緊張,指戰員們日夜與敵人作戰,常常沒有時間做飯。
那麽,在天寒地凍的戰場,怎樣才能有效解決指戰員的飲食問題呢?什麽樣的食品才能既便於保存攜帶,又隨時能夠方便食用呢?於是,誌願軍指戰員的幹糧問題就成了牽動各位首長的壹個大問題。
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負責誌願軍後勤供應工作的李聚奎將軍也在關註這壹問題。這位參加過平江起義和長征的“糧草官”陷入了沈思。突然,壹件往事浮現在他的眼前。那是在1936年底,他所在的西路軍受挫祁連山,部隊被打散了,他不得不只身東返,沿途乞討,尋找黨。途中,他曾吃過老百姓給的壹種炒面,這炒面的特點是食用方便,易於保存,這正符合目前誌願軍作戰的需要,於是他建議誌願軍彭德懷司令員和後勤部楊立三部長,用炒面來做誌願軍指戰員的野戰方便食品。
李聚奎首先指示東北軍區後勤部按照70%小麥,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份生產加工壹批樣品,這些混合的糧食經炒熟、磨碎後,再加入0.5%的食鹽,就成了易於保存、運輸和食用的野戰方便食品——炒面了。這批樣品運到前線後,因其既可避免做飯的炊煙暴露目標,且又食用方便,頗受指戰員的歡迎。
彭德懷司令員和誌願軍總部的其他首長看過樣品後也都十分高興,炒面樣品在前線部隊試用後效果很好。彭總專門讓洪學智副司令員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了電報,告訴他們:“送來幹糧樣子,磨成面放鹽,炒時要先洗壹下,要大量前送。”並要求在每月為誌願軍準備的口糧中,要供應三分之壹的炒面。
就這樣,這位將軍要飯時看到了這種食物,隨著我誌願軍開始了爭戰十七國的歷程!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