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的發音
麻池源的發音:m ǐ ch ǐ yu à n。
馬齒莧、糜子、馬齒莧科,全株無毛;莖平臥或斜倚,平展,多分枝,圓柱形,淺綠色或帶紅色。
葉互生或近對生,扁平豐滿,倒卵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或帶紅色;花瓣黃色,倒卵形;萼片綠色,盔狀;果卵球形;種子小,斜球形,暗褐色,有光澤;花期5-8月,果期6-9月。因其葉如馬牙,性滑如莧菜,故名馬齒莧。
馬齒莧性味酸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本草綱目》和《新修本草》中記載的熱毒痢疾、熱毒潰瘍、崩漏便血。
馬齒莧起源於巴西,後傳播到世界各地,多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地區,我國南北方均有栽培。馬齒莧喜高濕,耐旱耐澇,積極向上,生存能力強;生於菜園、農田、路邊,是田間常見的雜草;喜歡肥沃的土壤,中性弱酸性的土壤更好;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
形態特征
馬齒莧、糜子、馬齒莧科,全株無毛;莖平臥或斜臥,平展於地面,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淡紅色。
莖紫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平厚,倒卵形,似馬牙,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部鈍圓或截平,有時略凹,基部楔形,全緣深綠色,底部淡綠或淡紅,中脈微凸起;葉柄粗而短。
生長習性
馬齒莧喜高濕,耐旱耐澇,積極向上,生存能力強;和肥沃的土壤壹樣,適合在各種田地和坡地種植,中性和弱酸性土壤更好。其發芽溫度為65438±08℃,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氣溫超過20℃時,可以分期種植,陸續上市。保護地栽培可以進行周年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