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冰箱,但可以自制“天然冰櫃”進行冷藏。他們是怎麽做到的?
在古代,人們有在十二月儲存冰塊的習俗。在臘八之前,人們必須鑿冰,切成壹英尺見方的塊。臘月初八,把冰放進冰室,冰室有兩尺深。然後把開春後才會在市場上出售的食物放在冰上,最後把冰庫封起來。
這樣,水果等易腐食品就能保持新鮮。之所以把冰存放在臘八,是因為臘八周圍的冰質最好。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居然有人想出這種冷藏保鮮的方法,真是太神奇了。
到了清代,蓄冰成為朝廷的習俗。清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冰的儲存,工部負責冰的儲存。當時故宮有五個冰庫,其中四個冰庫各儲存5000塊冰,另壹個冰庫儲存9226塊冰。
到了夏天,冰塊會被拿出冰庫,呈獻給皇宮,這就是所謂的“進冰”。統治者把冰藏起來,是為了在春夏天氣轉暖後拿出來降溫。所以他們夏天也可以吃冰鎮水果,甚至用冰塊降溫。
事實上,冰室在清代廣泛存在。比如蘇州有24家冰庫,有專門賣冰的。冰商冬天儲存冰塊,夏天批發給小商販,小商販再零售給千家萬戶。在古代,沒有冰箱的時候,人們把買回家的冰塊放在壹個內襯厚麻布的方形小櫃子裏。這種“保溫冰櫃”可以讓壹塊重五六公斤的冰塊整夜不融化。
京山西門外的冰室,是清代皇家冰室,又稱雪池冰室。它位於今天北京北海公園東門外的雪池胡同。現在看起來很破舊,但還保留著清朝的樣子。
總結:古代科技不發達,夏天不可能制冰。即使我們去北極把它拉回來,冰也融化了。於是,聰明的古人想出了壹個辦法,用冰庫把冬天的冰保存到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