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的處理方法
問題是鹿尾產於北方,江浙壹帶很難得到。就算來了也不新鮮。尹繼善的好朋友袁梅有壹次得到了壹條大鹿尾巴。他吃的時候用菜葉包起來,放在鍋裏蒸。味道不壹樣,最奇妙的是鹿尾巴上的壹種漿液。
《流浪記》的作者梁章鉅也喜歡鹿尾。梁章鉅在京工作時,每年冬天都有大量鹿尾捐贈,讓他有機會壹飽眼福。後來出去工作,還是有機會欣賞到鹿尾。壹般來說,梁章鉅的妻子會親自烹飪並切成薄片。
我在桂林工作的時候,離首都很遠。還好經常有人來來往往,我還能帶上鹿尾巴。梁章鉅在桂林時寫過“寒夜誰細心,這滋味春明最難忘”,講的就是美味的鹿尾,在當地被傳為佳句。
退休後,梁章鉅再也沒有機會品嘗鹿尾了。顯然,鹿尾作為壹種高級食物,是權力的附屬品,與金錢和地域關系不大。此時,梁章鉅只能在記憶中搜尋鹿尾的美妙滋味。
與鹿尾相關的還有鹿筋。制作起來比較復雜,因為鹿蹄筋不容易燉,而且氣味大。壹般要提前幾天打好,煮開,換幾次水,清洗異味。壹種方法是用雞湯或不加輔料的高湯煨制,用秋油和酒調味,稍微勾芡,最後撒壹點胡椒粉。
另壹種方法是加入火腿、冬筍、蘑菇等。,和雞湯壹起燉而不增稠做成鹿筋湯。
除了鹵味,尹繼善還喜歡吃鱘魚,他認為他家的鱘魚菜肴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袁枚曾經嘗過尹福的鱘魚,認為它不是最好的。主要問題是燉的時間太長,爛了,味道重濁。
在這裏,袁枚把鱘魚和鱅魚並稱為鱅魚,認為鱅魚的正當做法是煎槐魚片。方法是將桂魚切片,放入油中炸熟,加入酒和秋油,炸熟。調料以蔥姜為主,用量較大。袁枚曾經在蘇州壹家唐姓人家吃過這種炸桂魚片,很好吃。
另壹個是鱘魚的制作方法。先將鱘魚用清水煮熟,然後加工分離骨肉,魚肉和魚骨分別切成小塊。將魚骨用準備好的雞湯煮至七成熟,加入酒和秋油,最後放入魚,小火煨壹會兒,再放入蔥、韭菜、辣椒,倒入壹大杯姜汁。這樣就把魚骨和魚肉的熱量分開了,讓兩者煮的更均勻。
尹繼善和袁枚是壹對美食家,名義上是師生。其實他們很親近,很隨意,就像壹家人壹樣。
袁枚經常去尹府,尹繼善身邊有很多妃子。他也不避諱袁枚,經常當面問他詩歌的事,直接叫他“袁先生”。袁枚有時去尹府,遇到在衙門裏處理事務的尹繼善。他直接去了內院等,外面也沒看到什麽。
最誇張的壹次,尹繼善想邀請袁枚去自己家裏喝酒。等了很久,袁枚沒有來。他派人去催,卻找不到袁枚在哪裏。尹繼善不得不回家,不曾想袁枚已經到了尹府,他和他的嬪妃們出發赴宴,已經壹起喝了酒。尹繼善哈哈大笑,甚至還專門寫了壹首歌《山樞》。
尹舟山喜歡作詩,他和袁枚之間常有詩詞往來。每次袁枚有新書時,他都送給尹繼善欣賞。尹繼善立即回復,派人疾馳,將稿子送到袁枚手中,速度極快。
下壹次袁枚想到壹個好辦法,就寫了這樣壹首詩:“知眾則傳之,不可讓馬為先。”今日教失,新詩明年。"
詩寫完後,袁枚並不急於寄出,壹直等到除夕,將近午夜,才派人送到尹繼善手裏。此時,無論尹繼善反應多快,何英的詩都無法在午夜前送到袁枚手中。
尹繼善笑了,這樣的玩笑,他喜歡。後來,尹繼善病重時,床上到處都是他的詩稿。因為乾隆皇帝要來視察府邸,所以讓家人收拾壹下。
尹繼善死於乾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七歲。
作者:余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