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與利他沖突,應該如何明智選擇?
當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發生沖突時,往往是利他主義而不是利己主義。而且,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比較大。
因為如果壹個人對他的心理有好處,他在做選擇的時候會優先考慮利他主義。很多時候,如果他做了過多的利他行為,就會產生“惰性”。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中,已經有很多支持的例子。
但是,當我們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來實現利他行為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激烈的沖突。這個時候,是最艱難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選擇余地很小,我們很容易做出選擇,但如果真的發生沖突,就需要衡量了。
以“扶老人”這個案例為例。是自私還是利他?妳如何選擇?
利他主義會告訴妳,老人摔倒了,妳壹定要趕緊扶他起來,帶他去醫院看看有沒有事。否則妳會“良心不安”。
利己主義會提醒妳,現在的老人跌倒了碰瓷太多,壹不小心被敲詐,就要遭殃了。不能隨便幫助老人,保護好自己很重要。
這個時候,沖突就非常明顯了。
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當然不能坐視不管,更不能為此承擔不必要的風險。我會在利己和利他之間找到平衡。
找身邊的人作證,或者找人幫忙,減少“利他行為”帶來的風險。同時,這是壹種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實現了“利人利己”,減少了矛盾心理。
然而,盡管如此,風險依然存在。還是有承擔壹定損失的可能。
但是,既然選擇偏向了壹方,我們就需要更加勇敢的承擔選擇的後果。
智慧不僅體現在做出選擇,還體現在承受選擇的影響。
選擇之後,不要後悔,不要患得患失。沒必要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質疑自己的選擇。
妳為什麽自私?是不是太自私了?為什麽要利他?如果妳出了什麽事怎麽辦?
沈浸在這些煩惱中,我們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很難真正體驗和感受到自己的美好生活。
就像有些人把錢都花在做公益上,我們覺得他們很傻,但他們樂在其中,能在這種行為中得到滿足和內心的平靜。這有什麽不好?
比如有的人很自私,做什麽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但並不害人。為什麽不呢?
利己也好,利他也罷,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愛是什麽就是什麽,不要被社會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