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淡水魚類
1.中華鱘 體呈梭形,為溯河產卵的回遊性魚類。平時棲於近海,春夏生活於河口,秋季生殖季節親魚成批上溯長江、西江上遊產卵。該種為大型經濟魚類,系國家2級保護的珍稀動物,見於福建沿海。
2.胭脂魚 俗稱雷公魚。體側扁,背部隆起,成熟個體呈胭脂紅色。為江河中下層魚類,攝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及藻類,大者重達30余千克,系國家2級保護的珍稀動物。分布於閩江中上遊。
3.鰣 俗稱鰣刺。體呈長橢圓形,有回遊習性,生殖季節親魚入閩江口產卵。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素被譽為名貴的食用魚。分布於沿海及閩江口。
4.斑 俗稱油 。體呈長橢圓形。生殖期親魚進河口產卵,該魚含油脂較多,味鮮美。分布於閩江口、九龍江口。
5.風鱭 俗稱黃刺。體側扁而長,為常見的小型魚類。棲息於港灣和河口附近,見於沿海、閩江口、九龍江、晉江、木蘭溪。閩江最多。
6.香魚 俗稱溪鳁。體窄長。為溯河產卵的回遊性魚類,秋冬季於中下遊淺灘產卵。肉細味美,具特殊香味。分布於沿海、閩江、九龍江、交溪。
7.花鰻鱺俗稱鱸鰻、溪滑。體重達30~50千克,為大型經濟魚類。棲於山澗、溪流和水庫的亂石洞穴中,主食動物性食料,營養豐富。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鰻鱺、短頭鰻鱺和烏耳鰻鱺均為福建省特有種。
8.青魚 俗稱烏溜草。棲於水體中下層,主食螺、蜆、蚌等。為國內傳統淡水養殖四大魚類之壹。
9.草魚 俗稱鯇、草鯇。生活於水體中上層。草食性魚類,生長快,為省主要的養殖魚類。
10.長江 體長,側扁。溫水性魚類。分布於閩江上遊山區的冷水澗中,是該魚分布緯度最低的記錄。
11.赤眼鱒 俗稱紅目鲀。形態與草魚相似。主要棲於靜水或流速較緩的水域,省內各水系均有分布。食物以藻類和水生植物為主。在福州地區,該魚為池塘混養對象。
本屬還有高體赤眼鱒,是福建省特有種,分布於九龍江和晉江水系。
12.鳡 俗稱竿魚。壹種生活於水體中上層、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因食其它魚類而被列為害魚。省內各水系均有分布。
13.鯮 俗稱尖頭魚感。體形與魚感相似。性兇猛。主食魚類,吞食大量其它魚苗,對養魚業危害較大。分布於閩江水系。
14.鳤 俗稱金刀。體細長,略呈圓筒狀。僅見於閩江水系。
15.銀飄魚 俗稱更薄條。體長,極側扁。江河的上層魚類,喜成群在水面上飄遊。分布於各水系。本屬還有寡鱗飄魚,見於福建省九龍江水系。
16.似鱎 俗稱鋸齒鯿。體形頗似銀飄魚。分布於晉江水系。
17.餐 俗稱苦條仔、青條。外形與銀飄魚相似。為江河常見的小型魚類,廣布於省內各水系。
18.紅鰭魚伯 俗稱溪巴力。體側扁,棲於緩流或水草茂盛的靜水區,主食小型魚類、蝦及水生昆蟲。分布於各大水系。
19.翹嘴紅魚伯俗稱翹鼻巴力。為中上層魚。性兇猛,成魚完全以魚為食。是常見的經濟魚類。分布於閩江、汀江、木蘭溪水系。本屬還有蒙古紅魚伯和戴氏紅魚伯。
20.大眼華鯿 俗稱大目眶。體側略呈長菱形。生活於水流較緩的溪河。喜食腐殖質藻類、小魚及蝦。為山地溪河中小型魚類。廣布各水系,以閩江上遊為最多。本屬還有海南華鯿,見於汀江水系。
21.魴 俗稱鯿。體側扁,呈菱形。喜生活於有水草的地方,食性雜。分布於閩江、木蘭溪水系。
22.團頭魴 俗稱武昌魚。成魚草食,肉細嫩鮮美,名貴經濟魚類。已作飼養對象。見於閩江下遊。
23.銀鯝 俗稱厚鱗黃尾。為底棲性魚類,刮食哇藻、有機碎屑及汙泥雜食。該魚為閩江上遊產量最高的經濟魚類,現已成為池塘、水庫混養對象,廣布全省各水系。
24.細鱗斜頜鯝 俗稱厚鱗黃尾。體形、習性酷似銀鯝。為重要的經濟魚類之壹。廣布全省各水系。
25.圓吻鯝 俗稱溪勒。食性大,飼養簡易,閩西地區飼養該魚有悠久歷史。見於全省各水系。
26.刺鲃 俗稱溪魚匡。體略呈圓筒形。食性頗雜,為山區溪河中重要的經濟魚類。分布全省各水系。
27.半刺厚唇魚 俗稱石板魚。為山區常見的食用魚類。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似種有北江厚唇魚。分布於汀江水系。
28.臺灣鏟頜魚 俗稱苦威。體呈紡錘形,稍側扁。為山區溪流性中小型魚類。主食附著性藻類及腐殖質。是較重要的經濟魚類,分布於全省各水系,閩江上遊和九龍江尤多。
29.小口白甲魚 俗稱石雷黃。體形與臺灣鏟頜魚相似,棲息於水溫較高、水流湍急的溪河中,刮食底層藻類和腐殖質。分布於汀江和九龍江水系。
30.瓣結魚 為中下層魚類。喜激流清水,常出沒於石隙間,主食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見於閩江水系。
31.魚麥 俗稱雪魚。體長而側扁。底層魚類,喜清水激流,不耐低溫,水溫低於7℃左右難於生存。以附著性藻類和腐殖質為主食。個體較大、生長較快,在上杭、永定已成養殖對象。分布全省各水系。
32.東方墨頭魚 俗稱雙鼻。體前部呈圓筒形,向後側扁。為溪河激流性魚類,過底棲生活。個體不大,但體肥味美。分布全省各水系。
33.唇鳈 俗稱竹槁頭。棲息在水溫較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常見的食用魚類。分布全省各水系。
34.福建華鳈 俗稱花石斑。為常見的小型魚類。分布閩江和九龍江水系。
35.銀色頜須鮈 為常見的小型魚類,廣布全省各水系。同屬還有細紋頜須鮈和短須頜須鮈。
36.吻鮈 俗稱沙條。體細長,吻部顯著突出,為常見的中小型食用魚類。分布於閩江、汀江水系。
37.似鮈 俗稱沙鉛。體近圓筒形,為底層小型魚類。分布於閩江、汀江、晉江水系。
38.棒花魚 俗稱沙糠。體形與似鮈相似,但較粗壯。分布於全省各水系。本屬還有長棒花魚和樂山棒花魚。
39.清徐胡鮈 體形似棒花魚,見於閩江水系。
40.蛇鮈 俗稱竹竿魚。體細長,圓筒形。為底層魚類,肉質肥美。廣布全省各水系。
41.鯉 底棲魚類,棲息於底質松軟,水草茂盛的水域。食性雜,尤喜食螺、蚌及蜆等。為福建廣泛養殖的魚類。
42.鯽 喜棲息於水草叢生的淺水區,食性雜,以水生植物、有機碎屑為主,肉嫩味鮮,為上等食品。廣布於全省各水系。為全省廣泛養殖的魚類。
43.鱅 俗稱紅鰱。體側扁且高,頭肥大,體側密布黑色斑點。該魚為中上層魚類,主食浮遊動物,生長快,個體大。是淡水養殖的主要魚類之壹。
44.鰱 俗稱白鰱。體形酷似鱅。體色銀白無黑斑。棲息於水體的上層,主食浮遊植物,是養殖的重要魚類。青魚、草魚、鰱和鱅為我國著名的淡水養殖魚類,俗稱“四大家魚”。
45.廣西華平鰍 俗稱爬石魚。為福建省新記錄種。見於汀江水系。
46.擬腹吸鰍 俗稱壁虎。體前部平扁,後部側扁。為溪流性小型魚類,是福建特有種。分布於閩江、晉江、木蘭溪水系。本屬還有長汀擬腹吸鰍、圓斑擬腹吸鰍和九龍江擬腹吸鰍,均屬本省特有種。
47.縱紋原纓口鰍 為福建省特有種,僅見於閩江水系。還有裸腹原纓口鰍。亦屬福建省特有種。
48.纓口鰍 俗稱石貼。產於閩江中上遊,為福建省特有種。
本屬還有斑紋纓口鰍和花尾纓口鰍,也是福建省特有種。
49.長薄鰍 俗稱沙泥鰍。體長,尾柄較高。底層魚類,是鰍科中最大的壹種。分布於全省各水系。還有閩江扁尾薄鰍,為福建省特有種。
50.花斑副沙鰍 分布於全省各水系。
51.美麗條鰍 分布於汀江和漳江水系。同類還有橫紋條鰍和無斑條鰍。
52.泥鰍 俗稱胡溜,為最常見的小型魚類,分布廣,產量高。
53.胡子鮎 體形長,向後側扁,頭平扁。為福建省常見的中小型魚類。生活於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或洞穴內。夜間出穴捕食各種小型動物。
54.南方大口鯰 俗稱大喉鯰、大種鯰。體長,前部粗壯,後部側扁。頭寬扁。生活於江河、水庫的深水區。為大型經濟魚類,大者可達40千克。性兇猛,肉食。見於閩江水系。
55.黃顙魚 俗稱黃鮟、草鮟。體前部寬扁,後部側扁。為常見的小型魚類,可食用、藥用。
56.鰻尾魚央 俗稱黃鯰。體長,側扁。為山澗溪流性的小型魚類。分布於閩江上遊。
57.叉尾鮠 俗稱長魚安。體形與黃顙魚相似。為小型底棲魚類。常棲息於有泥沙的小溪河中。分布於閩江上遊。茭溪等水系。
58.福建紋胸鮡 俗稱菜骨。體前部平扁,後部側扁。為山澗急流中的小型魚類。貼背於石頭上,匍伏爬行。分布於九龍江、汀江、茭溪等水系。
59.黃鱔 俗稱田鱔。體細長,呈鰻魚形。喜鉆洞穴居,晝伏夜出,攝食動物性食料,該魚為常見的經濟魚類,肉味鮮美。廣布各淡水水域。
60.鱖 俗稱桂魚。吻尖,口大,肉嫩味美,是上等食用魚類。廣布於全省各水系。
61.鱸 形態與鱖近似,為近岸淺海魚類,喜棲於河口,也能生活於淡水中。性兇猛,主食魚類和甲殼類。為大型經濟魚類,分布於沿海及閩江、九龍江、木蘭溪等水系。
62.攀鱸 俗稱刺鯽。有輔助呼吸器,缺水或離水後不易死。見於九龍江、漳江等水系。產量較高。
63.尖頭塘鱧 俗稱烏豬。棲於河川及河口附近。攝食小蝦、小魚等,體肥味美。
64.斑鱧 俗稱草厲。棲息於水草叢生的淺水區。性兇猛,以魚、蝦為主要食料。因營養豐富而被視為補品。廣布於各水系。
65.大刺鰍 俗稱鋸齒泥鰍。為中小型魚類。在汀江水系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