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中秋節習俗和古代的有什麽不同?
1,賞月
中秋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有“秋暮暮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到了宋代,中秋節賞月更加熱鬧。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舊。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2.偷蔬菜
在古代,許多地方都流傳著中秋之夜“做賊”的習俗。明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未婚少女偷偷出門。他們躡手躡腳,借著月光從別人的菜地裏偷菜。
根據傳說,如果她在中秋節晚上從其他菜園偷蔬菜或洋蔥,就意味著她將來會遇到壹個白馬王子。臺灣省有句話叫“偷洋蔥,嫁個好老公;偷菜嫁好夫”指的就是這個習俗
3.觀察潮汐
“知玉兔甚圓,九月已霜寒。發消息關上門關鑰匙,夜潮留月。”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觀潮》這首詩。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中秋節的另壹項活動。
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名詩《齊發》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吃月餅
中國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起初,月餅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以圓月示人團圓,以圓月餅示人永生,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心願。月餅也被用來作為禮物送親戚朋友和聯系感情。
5.送月餅
中秋節送月餅的習俗,在現代特別流行,到了明代就開始流行了。崇禎《嘉興縣誌》說,“十五為中秋,制餅為月牙形,曰‘月餅’,有遺者取團圓之意”;田明汝城《西遊記》也有同樣的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為遺,取團圓之意。”
中秋節送月餅的習俗是如何形成的?據說是因為“月球漫步”活動。所謂“賞月”,就是在中秋月圓之際,走親訪友,贈送糕點、新鮮水果等食品作為禮物。
6.點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壹派美景。但人們並不滿足於此,於是就有了“燃燈”助月的習俗。
在湖廣壹帶,習慣在塔上疊瓦,在塔上燒燈。在江南,有制作燈籠的習俗。在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為盛行。
7.扮演男妓
清代宮廷稱月中玉兔為“太陰君”,民間卻稱之為“玉男妓”。它的外形是長著兔子嘴和兔子耳朵的人類。頭上有兩只長耳朵,嘴巴是三瓣兔嘴。其他地方和人沒什麽區別。圓圓的大眼睛,三角的眉毛,蒼白的臉,粉粉的臉,稚氣的表情和壹種英雄主義的機靈感,很可愛。
在北京周邊的民俗中,中秋節祭祀男妓反映了人們對上帝崇拜的異化。自從中秋節由祭祀月亮的儀式轉變為民間節日後,禮儀和習俗的色彩已經淡化,旅遊和享受的性質越來越突出。《男妓》中扮演的習俗可以說是這壹現象的有力佐證。
8.與月亮玩耍
中秋賞月,現在叫賞月,是古人雅俗共賞的壹件樂事。以玩月的形式,富者自造五彩樓,貪者自送酒樓,善遊者爬山或戲水,必有核菜美酒,文人吟詩作賦,俗者則述說往事,常常徹夜不眠。除了貴族和民間的玩月,還有壹種觀巡式的玩月。
當然,古人在玩月時,並不只是在中午賞月,而是經常將月亮與自然界的其他景色結合起來,如著名的景觀——盧溝小月、三灘銀月等這無疑是人們在中秋節賞月的好地方。
9.吃芋頭
中秋節是收獲芋頭的好時候。在壹些地方,家人在中秋節晚上聚集在院子裏,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下吃芋頭而不是月餅。人們煮壹大鍋帶皮的芋頭,先用芋頭祭祖,然後圍坐在壹起削芋頭,再吃削好的芋頭。潮汕有句俗話:“河對嘴,芋頭就吃。”
關於這個習俗,民間還有另外壹個流傳的傳說:1279年,蒙古軍隊消滅了南宋,殘暴統治漢族人民。後人為了不忘記胡人統治的苦難,就把芋頭作為“胡頭”的諧音,其形狀如人頭,代代相傳,至今猶存。清代《潮州縣誌》中有這樣壹句話:“中秋戲月,削芋頭而食,謂之剝鬼皮”。中秋節吃芋頭也是辟邪消災的意思,還是不信鬼,不信邪。
如今,在中秋節期間,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舞龍和點塔燈等民俗仍然流行,但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大規模和豐富多彩的群眾賞月活動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