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書法資料
1 2 3 4 5中國茶文化與書法的關系
壹般認為,在唐代以前,“茶”字是用來表示茶的,所以茶學家對“茶”字的討論、研究和發展壹直抱著濃厚的興趣。目前看來,“茶”字的早期遺存是《古篆編》等古篆書中收集的三個古篆字。應該是先秦時期的書跡,稀有珍貴。唐代是書法盛行,茶葉生產發展的時期。書法中關於茶的記載越來越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草書家懷素的《苦筍貼》。這是壹封信,上面寫著:“苦筍和茶葉格外好,可以陸路來,去懷素。”全帖雖然只有十四個字,但整體風格生動,光芒四射。可見懷素對茶的渴望。
說到懷素,我自然想到了對茶文化有傑出貢獻、被譽為世界“茶聖”的陸羽。《懷素和尚傳》是陸羽寫的,其中有幾段是關於懷素、吳彤和顏真卿討論書法藝術的。懷素和吳彤是表親;常聰通收筆。童曰:“張旭長史又壹次私喚童,曰:‘孤鵬自振,飛沙走石,學而優則仕。“草聖人都在。”晚年顏真卿問懷素:“老師如何能從壹個古簪的腳如漏中學習?”又問:“老師也沾沾自喜嗎?”蘇曰:“貧道見夏雲奇峰多處,特來取經。其夏雲因風而變,無常,似斷頭路,壹壹自然。”這種書論中提到的“漏痕”、“斷頭路”等比喻,啟發了書法家理解書法的妙法,至今仍為書法家所津津樂道,對書法創作和理論影響很大。魯豫還有壹篇文章《論嚴旭的兩封信》。他認為學書要重在神似,不應拘泥於外貌,也頗有見地。歷史學家魯豫從小就刻苦學習。“竟陵西湖無紙,學書之言,以竹繪於牛背。”他過去與顏真卿關系密切。他曾以《人間奇泉》為題,曾在廬山與摯友黃福然談書法。縱觀陸羽壹生的種種成就,《茶經》無疑是第壹位的,但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陸羽還是壹位有成就的書評家。
宋代是中國茶產業和書法史上極其重要的時代。可以說有很多茶人和書法家。飲茶由實用性向藝術性轉變,書法由重法向重意轉變。許多茶專家也是著名的書法家。蔡莫,“宋四家”之壹,更具代表性。蔡襄壹生好茶,寫書必有茶相伴。當他被任命為福建路轉運大使時,他改進了制茶技術,並用更嫩的原料制作出精美精致的黃金價值的小龍團尚品龍茶。宋代詩人樊雄說:“自小龍團出,龍風次之。”歐陽修在《龍茶錄序》中也說:“仁宗尤惜。雖是輔相大臣,卻不曾賜之。”其珍貴可見壹斑。蔡襄不僅在制茶實踐上獨樹壹幟,而且有壹部頗有影響的理論著作《茶記》。
《茶記》是對《茶經》的發展。而且蔡襄的《茶記》本身就是壹部著名的傑作,歷代書法家都有所稱道。除此之外,蔡襄還有《北苑十首》、《精品茶貼》等關於茶的書籍,代代相傳。宋代《宣和樸樹》對蔡襄書法的評價是:“大字幾尺,小字毫發無損;筆力的位置,大的細致,小的大方。.....尤其擅長,在前輩中自有壹番風味。”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系更加密切,以茶為內容的作品也越來越多。流傳至今的名作有蘇東坡的《壹夜情》、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支竹詞》、王超林的《遊府齋領航敬仙茶》等。其中壹些作品是在品茶時創作的。至於現代產品,就更多了。
歷代書裏都有茶事,歷代茶事裏都有作家。“酒造英雄勇,茶畫學士思”,茶能引發文人創作,提高創作效果。但茶與書法的聯系更為本質,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征,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相同的民族文化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將兩者永遠聯系在壹起。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從治病的良藥、提神的佳品、交友的雅物上升到了造藝的清品,並衍生出了壹系列的茶藝活動,具有特定的思想內涵,這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而來的。尤其是魏晉以來,“以茶代酒”、《張侄兒》等佳話的出現,以及茶與佛教的結合,逐漸呈現出淳樸、清廉、寧靜、典雅、淡泊、除欲、和諧、互尊等壹系列象征意義。所以,茶藝的精神及其審美愉悅總是離不開這些內容。說到底是對人的性格和道德的壹種培養。中國書法的創作心態和藝術特色與此有許多相通之處。中國書法藝術註重在簡單的線條中尋求豐富的思想內涵,在簡單的色調對比中尋求豐富多彩的效果,就像茶和水壹樣。不求外表之美,註重內在的生活感,從簡單中彰顯魅力。對於書法家來說,就是要以壹種平靜的心態進入創作,排除壹切雜念,把精神保持在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