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是鬼節嗎?
在古代,上巳節的名氣不亞於其他節日,歷史悠久。周代就有了,每天都要去水裏清洗。《論語》中“浴於釋,舞於風,吟於背”為上思風俗,意為春末在沂水洗手、洗腳、洗衣服,而不洗澡。這就是“繈褓”
“劍”是壹種消災的儀式,“劍”是指用水清洗、洗滌。如果我們查閱漢代以前的史籍,經常可以看到“劍”字,說明這個習俗已經被重視很久了,從晉代著名的蘭亭集勢就可以看出來。
蘭亭之會發生在上思節。王羲之《蘭亭集序》第壹句“晚春初,修會稽山中蘭亭。”即指此事,亦稱“除草”。原來是春末三月初的第三天。魏以後定為農歷初三。人們聚集在水邊洗去汙垢並祈禱。
蘭亭之會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在魏晉時期,上思節發生了壹些變化。這壹天不再僅僅是“修東西”的事情,還增加了文人聚會、寫詩、宴請皇帝等活動。究其原因,壹方面確實與人們思想的轉變有關,另壹方面主要是受當時的大背景影響。
正始年間,也就是齊威曹芳在位期間,由於國內諸多不穩定的政治因素,很多文人被迫害致死,其中壹部分人投奔了林泉。這壹時期以“竹林七賢”為代表,言和、夏侯玄、王弼等人之間的議論之風始於三國魏,東晉時期也愈演愈烈。
所謂“清談”,也叫玄言,指的是魏晉時期壹種強調口才、主張辯論的氛圍,大家都很享受。上思節的“病”正好給文人墨客們提供了壹個相聚的機會。他們可以在壹起談天說地,品評人物,吟詩作賦,極其優雅。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上思節有壹種流行的占蔔習俗。魏晉時期,統治者附庸風雅,經常與百姓同樂。蘭亭雅社確實在上思節前開了壹次大規模的文人聚會談詩。這個雅社辦得很成功,贏得了大家的贊賞,王羲之的地位再次得到認可。
但是到了宋代,上巳節突然消失了,因為上巳節、清明節、寒食節三個節日是相似的,有沖突的內涵。上思重視狂歡,寒食重視祭祖,清明重視養生。唐高宗曾寫信批評:“寒食入土,又是樂。坐在松樹對面,毫無羞恥之心。”隨著唐朝的興衰,禮教的壓迫越來越嚴重。三節融合後,上位的因素逐漸被洗去,寒食的因素占主導,清明成了掃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