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地理”試題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壹部貫穿了多民族戰爭、沖突、交往、融合的大戲,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比如:
漢代經營西域:
胡餅就是饢,與胡餅類似的漢族餅類食品有“燒餅”、 “爐餅”,“麻餅”等。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制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也被稱為“胡餅”。
元末農民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軍事調動:
豬肉燉粉條子,該菜是東北菜,發源於四川,在唐朝期間薛仁貴非常喜歡四川菜,薛仁貴奉命征討高句麗,他也把四川菜帶來東北,並根據當地的風格將其發展成了東北菜系。
茶的普及:
我國是茶的原產地,據國內外研究證明,我國種茶最早的地方是在巴蜀地區和今雲南省境內。早在秦代以前,巴人和蜀人即已種茶、飲茶。秦滅巴蜀,將巴蜀之茶傳入中原,陜洛之地才逐漸開始飲茶,故顧炎武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至魏晉時期,長江流域已普遍種茶。而早在兩漢之時蜀人已將茶作為商品。唐開元以後因修禪而掀起的飲茶熱,將茶飲之風在全國推開。從而使茶成為“國飲”,並傳播於日本、朝鮮等國。之後又傳至世界各國,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壹。蜀茶西傳至青藏高原,使茶成為藏、羌等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並繁衍出我國各民族的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我國各民族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所起的偉大作用總是伴隨著國家統壹興盛、民族間的友好交往而發展的。歷史上的漢唐盛世,由於各在區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頻繁的交流,也使各民族的飲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大大發展。漢武帝通西域,開西南夷,致使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許多創造成果傳播於中原乃至全國。例如音樂、樂器、舞蹈、服飾、風物、宗教等等。其中在飲食方面亦吸收了不少。
《搜神記》說:“羌煮,貊炙,翟食也,自太祖(漢武帝)始,中國尚食之。貴人富室,必言其器;吉享嘉賓客,皆以為先。”可見漢時少數民族的飲食和食具、食法已成為中原地區的時髦飲食風尚。因張騫通西域而引入內地的食品,如胡餅、大蒜、葡萄、馬潼等都成為後來我為人民普遍喜愛的食品,大大豐富了我國飲食文化。
將小麥加工成面食,是秦漢以後由西域民族傳入內地的。胡餅、搭納等食物在唐代的長安就很流行。契丹人統治西域時也把西瓜從中亞、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傳到內地。胡蘿蔔、石榴、葡萄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起就開始從西向東傳到中原,現在已成為內地的常用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