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歷史評價
李鴻章的歷史評價;
李鴻章竭力維護中國的利益,使洋務更加強大,卻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他主張簽訂不平等條約,但國家弱小,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和曾國藩領導洋務運動,是他進步的標誌。他也有外交上保衛中國的事跡,比如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獨自去談判,最後平息事端不割讓領土;甲午戰爭處於不利局面時,他主動以最小的代價達成和解,這壹切都有利於他保衛國家。
然而,後人也對李鴻章的錯誤決策提出了批評。如果過於註重避戰和海防,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新疆防禦;1885年日本徹底戰敗時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特別條款,賦予日本出兵朝鮮的權利。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與日本的指揮失誤導致戰艦在阿哈瓦全軍覆沒。中法戰爭勝利後,改為簽訂不平等條約。雖然這些不利的條約和慣例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但他仍然要為這些事件的不法行為承擔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他殺的人太多了。這也涉及到對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壹系列舉措並沒有改變中國持續衰落的局面,他的貢獻並不顯著。
個人資料:
李鴻章(1823二月15—1901 11.07),晚清名臣,洋務運動主要領導人之壹,安徽合肥肥東人,俗稱李,本名。
作為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建者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晚清重要官員,官至直隸總督,北洋貿易大臣,曾獲文華殿學士學位,曾代表清政府簽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和《中法簡明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他為“大清帝國唯壹有能力與世界列強抗衡的人”,慈禧太後視他為“再造黃之的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