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2020-10-10

2020-10-10

真武湯證

壹、? 條文

1.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2.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二、方劑組成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三、主證

1. 脈沈: 沒什麽特征的脈,或者比較弱比較細比較微比較緊或者比較浮大。

2.全身沈重的身體痛。對比:(1)附子湯:背惡寒,身體痛;(2)當歸四逆:四肢寒,身體不動不痛,壹動就痛;(3)桂枝新加湯:有明確痛點,運動後的那種肌肉酸痛

3. 小便不利: 發汗之後的發燒,感覺到排尿變得比較困難了,小便變得顏色有點白茫茫了。

4.四肢冷,沈重疼痛,腹中痛。對比:(1)真武湯:鉛筆芯的肚子,即肚臍上面跟下面最中間壹條,有壹條筋硬梆梆的,好像肚子有壹條鉛筆芯埋在裏面的感覺。(2)腎氣丸:小腹特別的僵硬,就是少腹不仁。

5. 心下悸、頭眩,身體水代謝不好。就是水氣太多胃有點脹,心跳的時候會頂到,所以心下會悸。

6. 振振欲擗的:(1)見床就想撲過去;(2)小腦平衡失調,沒有原因的容易摔跤;(3)平時不喜歡抖腿的人,變得愛抖腿。

7. 對自己的身體的敏感度嚴重的下滑,真武湯證的發燒就是自己的感覺很鈍,不知道自己在發燒。

四、現代臨床應用

1. 老年性的水毒腫,高血壓真武湯證通常腿上脹水毒腫;

2.慢性肝硬化產生的腹水,用真武湯相當有效

3.減肥,治療水肥,即水毒肥胖。減肥效果有的人比較快,也有的人幾個月才見效果的;

4.真武湯如果吃了上火,肛門熱痛,用當歸赤豆散來退火;

5. 攝護腺腫大,真武湯也有效。

6、白內障腎氣丸比較有效,真武湯在青光眼那邊比較有效。

7、腦膜炎的病人發高燒整個人昏厥。

8、帕金森癥。

9、真武湯可以扭轉各種人類的退化,能夠讓人恢復年輕。

10、眼睛瞎掉,耳朵聾掉。

真武湯

組成茯苓 芍藥 生姜各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真武名湯鎮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附術苓芍生姜***,肉惕心悸小便難。

功用溫陽利水,散寒止痛。

主治少陰病,陽虛水飲不化證。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腎陽、祛寒邪,茯苓、白術健脾利水,導水下行,生姜溫散水氣,芍藥和裏,與附子同用,能入陰破結,斂陰和陽。合為溫陽利水,散寒止痛之劑。

方證要點

1.陽虛水泛證:以心下悸,頭眩,身動,下肢浮腫或痛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素來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頭面、肢體浮腫;舌質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沈或微細無力。胡希恕先生曾對此有高度的概括,“頭暈心悸,下肢浮腫或痛,脈沈”。

2.常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肺心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腸炎、腸結核、美尼爾綜合征、心臟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慢性胃腸衰弱、慢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質增生等屬於脾腎陽虛,水濕內盛者。

3.體質要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或浮腫,或腹瀉,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顫,或頭暈欲倒等。舌胖大苔滑有齒痕,脈沈無力。大多患有大病重癥,重要臟器功能常有損害。

類似方證鑒別

1.真武湯與附子湯:真武湯與附子湯相比,藥物只差壹味。真武湯以附子與茯苓配伍,附子溫陽,茯苓利水,組成溫陽利水之劑,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諸癥。附子湯倍附子、白術,加人參,去生姜,雖仍以附子為君,但以白術為臣,兩者配伍,附子溫經助陽,白術燥濕健脾,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所致的痹證。

2.真武湯與小青龍湯: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寒虛之病也;而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內外皆寒實之病也。

3.真武湯與苓桂術甘湯:真武湯治療的是附子證伴水飲者,故眩暈、心悸的同時有惡寒、精神萎靡、脈沈微弱、腹滿腹痛、四肢沈重疼痛等;而苓桂術甘湯治桂枝證伴水飲者,故眩暈、心悸的同時有氣上沖胸、心下逆滿等,且常因精神刺激誘發。

4.真武湯與五苓散:真武湯主治的是少陰水臟陽衰,氣化無力而水邪泛濫,主癥是眩暈甚至身體站立不穩,心悸,氣短,身體困重,四肢沈重疼痛,膝蓋以下清冷等;而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陽水腑氣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癥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煩等。真武湯主要解決水代謝的原動力(腎陽溫化)的問題(水泵);而五苓散主要解決水液代謝的通路問題,如堵塞、分配不均等(水路)。

原文

1.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插圖]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2.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四逆湯

組成甘草二兩,炙 幹姜壹兩半 附子壹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歌四逆生附老幹姜,炙草將將有專長,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功用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主治少陰虛寒證。

方解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陰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甘草之甘溫,溫養陽氣;臣以姜附之辛溫,助陽勝寒;甘草得姜、附,鼓腎陽,溫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關節,走四肢,有逐陰回陽之力。腎陽鼓,寒陰消,則陽氣外達而脈升,手足溫矣。

方證要點

1.少陰虛寒證:以身熱惡寒,手足冷,體痛,下利,腹部拘急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四肢厥逆,身體疼痛,惡寒汗出,下利清谷,嘔吐,唇指發紺,口鼻氣冷,小便清長,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沈微遲弱。

2.常用於傷寒陰證、五臟中寒、前列腺炎、哮喘、感冒、便秘、下利、吐瀉病、急性食物中毒、呃逆、心臟衰弱、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臟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腸炎等屬於脾腎陽虛,陰寒內盛者。

3.體質要求:形體偏胖,面色多晦暗、蒼白或暗黃,精神萎靡,面帶倦容,目睛無神或眼泡易浮腫,唇色暗淡幹枯,舌質淡胖而暗,多有齒痕,舌苔白(或黑)潤或白滑;肌肉松軟,按之無力,皮膚多幹燥,晨起面多浮腫。平時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為著,易疲倦,好靜惡動,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長,口不幹渴,或渴不多飲,或喜熱飲等。

類似方證鑒別

1.四逆湯與當歸四逆湯:都可治療下利、厥寒、脈細欲絕者。四逆湯證無汗或全身大汗,脈沈微而遲;當歸四逆湯證是其額間必微汗濈濈,脈雖細而浮數。

2.四逆湯與茯苓四逆湯:都可以治療四肢厥冷。四逆湯證重在陽虛,無水飲內停,故而無心煩及小便不利;而茯苓四逆湯證為陽虛水飲內停,故有心煩、小便不利。

3.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證是在四逆湯證的基礎上,並見脈微欲絕、面赤咽痛等陰盛格陽之癥,比四逆湯證更加嚴重,有亡陽之虞。

4.四逆湯與四逆散:都可治手足逆冷。四逆湯證是陽虛使陽氣不達四肢,故而有畏寒、怕冷等陽虛癥;而四逆散證是肝氣不舒,陽氣被郁而不能達於四肢,故而有胸脅脹滿、嘆息等肝氣郁結癥。

原文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3.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92)

4.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225)

5.少陰病,脈沈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6.少陰病……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7.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9.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10.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11.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12.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9)

豬苓湯

組成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壹兩

方歌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功用清熱瀉火,利水滲濕。

主治邪熱傷陰,水熱互結證。

方解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水,阿膠滋潤養陰,滑石能清熱、滲濕利竅,能蕩滌六腑而無克伐之弊。合起來清熱瀉火而不傷陽,利水滲濕而不傷陰。

方證要點

1.陰虛濕熱證:以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飲水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心煩不得眠,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熱,舌紅苔滑,脈浮或浮數。

2.常用於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臟結核、腎結石、膀胱結石、膀胱炎、尿道炎、淋疾、尿意頻數、排尿痛、子宮出血、腸出血、咯血、血尿、小便不利、腸炎、直腸潰瘍、下利、浮腫、痙攣、癲癇、失眠等屬於熱盛傷陰,水熱互結於下焦者。

類似方證鑒別

1.豬苓湯與五苓散:都可以治療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豬苓湯證屬陰虛而水濕內停,必有尿頻、尿澀痛、尿短赤之癥;而五苓散證病兼表裏,水濕較盛,以上沖、汗出、眩暈為特點。

2.豬苓湯與白虎加人參湯:都可以治療發熱,口渴思飲,小便不利。豬苓湯證屬陰虛而水濕內停,必有尿頻、尿澀痛、尿短赤之癥;而白虎加人參湯證為熱盛津傷,呈大熱、大汗、脈象洪大,絕無水飲停蓄證象。

3.豬苓湯與黃連阿膠湯:都可以治療心煩不得眠。豬苓湯證屬陰虛而水濕內停,必有尿頻、尿澀痛、尿短赤之癥;而黃連阿膠湯證為心腎不交,陰虛程度較甚,絕無水飲之癥。

原文

1.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2.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224)

3.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

麻黃細辛附子湯

組成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功用溫陽解表。

主治太陽少陰兩感證。

方解本方是攻表發汗、溫經扶陽、散寒之補散兼施劑。仲聖用於治療發熱而又脈沈的感寒證,以附子扶陽,細辛通陽,麻黃解表。少陰病為陽氣虛寒證,本不應當發熱,若初起而反發熱,是兼有表證,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溫陽解表。

方證要點

1.太陽少陰兩感證:以惡寒無汗,頭痛連腦,咳嗽重,脈沈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惡寒發熱,手足冷,時欲寐,惡寒甚,胸滿,喘咳,咳痰,頭疼身痛,脈沈或沈細。

2.常用於虛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氣管炎、肺炎、三叉神經痛、上顎竇炎、風冷頭痛、頭冷、足冷、寒痰等屬於素體陽虛,外感寒邪,太陽少陰兩感者。

3.體質要求:體格健壯,但有嚴重惡寒感和極度疲勞感。面色黃暗,萎靡困倦,無精打采,聲音低弱,惡寒,特別是背部怕冷。或頭痛,或咽痛,或暴啞,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脈沈遲。

類似方證鑒別

1.麻黃細辛附子湯與桂枝加附子湯:同為太陽少陰同病治方。麻黃細辛附子湯證表實裏虛,故而無汗;而桂枝加附子湯證表裏俱虛,故而自汗。

2.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附子湯:都可以治療身痛、惡寒、脈沈。麻黃細辛附子湯證為太陽少陰兩感證,有發熱而絕無水濕之癥。

原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

麻黃細辛附子湯

組成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壹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功用溫陽解表。

主治太陽少陰兩感證。

方解本方是攻表發汗、溫經扶陽、散寒之補散兼施劑。仲聖用於治療發熱而又脈沈的感寒證,以附子扶陽,細辛通陽,麻黃解表。少陰病為陽氣虛寒證,本不應當發熱,若初起而反發熱,是兼有表證,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溫陽解表。

方證要點

1.太陽少陰兩感證:以惡寒無汗,頭痛連腦,咳嗽重,脈沈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惡寒發熱,手足冷,時欲寐,惡寒甚,胸滿,喘咳,咳痰,頭疼身痛,脈沈或沈細。

2.常用於虛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氣管炎、肺炎、三叉神經痛、上顎竇炎、風冷頭痛、頭冷、足冷、寒痰等屬於素體陽虛,外感寒邪,太陽少陰兩感者。

3.體質要求:體格健壯,但有嚴重惡寒感和極度疲勞感。面色黃暗,萎靡困倦,無精打采,聲音低弱,惡寒,特別是背部怕冷。或頭痛,或咽痛,或暴啞,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脈沈遲。

類似方證鑒別

1.麻黃細辛附子湯與桂枝加附子湯:同為太陽少陰同病治方。麻黃細辛附子湯證表實裏虛,故而無汗;而桂枝加附子湯證表裏俱虛,故而自汗。

2.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附子湯:都可以治療身痛、惡寒、脈沈。麻黃細辛附子湯證為太陽少陰兩感證,有發熱而絕無水濕之癥。

原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

黃連阿膠湯

組成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壹雲三挺

方歌黃連阿膠治少陰,煩躁不寐脈數頻,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功用育陰清熱,滋陰降火。

主治少陰病,陰虛火旺證。

方解少陰病以但欲寐為提綱,今心中煩不得臥,是但欲寐之病情壹變而為心中煩,說明水陰之氣不能上交於心火。心煩而不得臥,說明心火之氣不能下交於水陰,此是少陰熱化之證。方中黃連、黃芩清心火,芍藥、阿膠、雞子黃滋脾腎之陰,使心腎得交,水火既濟,則心中煩、不得臥自愈。

方證要點

1.陰虛火旺證:以胸熱、煩悸、不得眠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久痢,腹痛下膿血,心中煩,不得眠,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幹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平時畏熱喜涼,舌紅苔少,脈細數。

2.常用於肺炎、傷寒、麻疹、猩紅熱、丹毒、腦出血、腦膜炎、癔病、高血壓病、精神分裂癥、狂躁、吐血、咯血、眼出血、痔出血、血尿、結腸炎、直腸潰瘍、小便淋瀝、皮膚瘙癢、幹癬、皮炎、神經官能癥、失眠等屬於少陰陰虛火旺者。

3.體質要求:患者形體中等,皮膚白,煩躁身熱,失眠多夢,皮膚粗糙伴有脫屑,易出血、質地黏稠,多見皮下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潰瘍,易關節疼痛。舌質多深紅如火呈草莓樣,或伴有舌體的糜爛、破潰、裂紋,舌面幹而少津,或呈鏡面舌或花剝苔,唇紅,咽紅,脈多細數。

類似方證鑒別

1.黃連阿膠湯與梔子豉湯:都可以治療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證為邪熱結於胸膈,心中懊[插圖],或胸中窒,或心中結痛,脈滑數有力等熱象較為明顯。雖言虛煩,臨床並無虛弱之狀。

2.黃連阿膠湯與酸棗仁湯:都可以治療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證屬虛勞,應有頭目昏痛,口幹舌燥,五心煩熱,不耐煩勞等癥狀。

3.黃連阿膠湯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都可以治療心煩不眠。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為肝郁化火生痰,上擾心神,多兼胸滿驚悸,脈象沈弦,或脈上魚際。

原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303)

附子湯

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方歌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沈口和陽氣殘,參附苓術芍藥***,更治妊娠腹如扇。

功用溫經扶陽,除濕止痛。

主治少陰病,陽虛身痛證。

方解附子湯參附合用,以峻補元陽之虛;術附合用,以去寒濕之邪;加芍藥以監附子之悍。諸藥***奏溫經扶陽,除濕止痛之功。

方證要點

1.陽虛身痛證:以兩寒兩痛(壹個是手足寒,壹個是背惡寒;壹個是身體痛,壹是骨節痛)為辨證要點。主要癥狀為胃虛寒飲,骨節痛,下肢拘急痛而脈沈,身體骨節疼痛,無熱惡寒,手足逆冷,口中和,可見心下痞,動悸,浮腫,小便不利,脈沈。

2.常用於感冒、流感、神經痛、風濕病、關節炎、濕疹、蕁麻疹、皮炎、下腹冷痛、腹膜炎、腎病、浮腫、腹水、口腔炎、腰冷痛、腦出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知覺麻痹、脊柱彎曲、兩腿痙攣、吞咽困難、冬季遇冷則手瘙癢、妊娠腹痛等屬於陽虛陰盛,水寒浸漬筋脈骨節之間者。

3.臨床擴展運用

(1)背惡寒。此方治療冠心病等屬胸陽不振、陰寒內盛所致的“背惡寒”常可獲效。臨床中,若舌有瘀斑者加紅花、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四肢發涼加桂枝;氣虛者加黃芪,重用參附;夾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

(2)脈沈,手足寒。本方加減治療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雷諾現象),凍瘡見手足寒和脈沈之癥者。在治療雷諾現象時加水蛭、蜈蚣、全蠍等;栓塞性病變加水蛭、桃仁、紅花等;年老體弱者酌加當歸、黃芪;肢寒甚者加細辛、桂枝。

(3)骨節痛。此方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之骨節疼痛,屬陽虛寒勝者。上肢重加桂枝;濕重者加苡仁,重用白術30~60g;寒盛者重用炮附子30~45g。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加黃芪、乳香、沒藥等益氣化瘀之品。

(4)腹痛。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周連三先生生前常以本方加減治療婦人胎脹腹痛,嘗謂:“此方為溫陽峻劑,附子又為有毒之品,妊娠三四月時要慎用。仲景在妊娠六七月時用附子是因為胎元已成,此時用附子則無墜胎之弊,何況胞宮虛寒,失於溫煦,有是證則用是藥,有故無殞也。其辨證需嚴格掌握,主要有腹痛發冷,入夜痛甚,喜按喜暖,小便清長,惡寒身倦,胎脹脈弦,舌淡苔白多津等癥,方可以本方加減施治。附子乃扶陽止痛之佳品也。”

類似方證鑒別

1.附子湯與真武湯:附子湯與真武湯相比,藥物只差壹味。附子湯以附子為君,但以白術為臣,兩者配伍,附子溫經助陽,白術燥濕健脾,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所致的痹證;而真武湯則以附子與茯苓配伍,附子溫陽,茯苓利水,組成溫陽利水之劑,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諸癥。實際上附子湯和真武湯,又是對偶統壹的壹對方子。它們都治療陽虛,都治療腎陽虛,壹個是陽虛裏有寒水,壹個是陽虛外有寒濕。臨床中,脈象不足者,用附子湯。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湯。

2.附子湯與桂枝新加湯:都可以治療身痛,脈沈遲。桂枝新加湯證為汗後表邪未解而氣陰兩虛,筋骨失養,必有發熱、汗出等營衛不和癥狀。

3.附子湯與白虎加人參湯:都可以治療背惡寒。附子湯證是整個背從始至終特別怕冷發冷;而白虎加人參湯證之背惡寒程度較微,出現於熱盛大汗之後。

原文

1.少陰病,得之壹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2.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沈者,附子湯主之。(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