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麽?

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麽?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俗稱石鼓和七月三十日,佛教稱為笠原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壹起,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也是漢字文化圈流行於各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佛教徒稱之為“蘭花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曾壹度“處於頂峰”。

中秋節的起源:

正月十五,漢人稱為上元節,慶祝元宵,自古就有。7月15日,漢族人把中元節稱為祭祀祖先的節日。10月15日,漢族人稱下元節,是紀念先賢的寒食。

中秋節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在那壹天所有的鬼魂都被釋放到冥界,人們壹般會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有新葬禮的地方,人們會去新墳,但壹般會在當地祭祀鬼神。因此,它是壹個以鬼神崇拜為中心的節日,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秋節這天,地宮打開鬼門關,也是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團聚的日子。因此,它也是鬼節。所以人要設道場,給鬼放饅頭。這壹天,他們要祭祖,上墳,點燈籠,為逝者照亮回家的路。道觀舉行盛大儀式,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超度逝者靈魂。

中原禮是為死者贖罪,但不能完全減輕罪過,只能減輕。希望他們能早日安息。在儀式中,他們不僅要為死去的靈魂翻身,還要從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人手中救出自己的朋友。儀式中獲得的香油錢主要用於購買祭品。

中秋節起源的傳說

壹說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木蓮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冥界。看到死去的母親被壹群餓鬼折磨,木蓮把碗裏的飯給了她,但被餓鬼搶走了。目連只好向佛祖求助。佛陀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頒發了《蘭花經》。根據佛經上的指示,慕蓮每年七月十五日祭母,餓鬼從此不敢再劫母。佛教徒為了紀念木蓮的孝心,每次都會舉行盛大的“盆景”。道教也在這壹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燒紙,讓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飽餐壹頓。

另壹方面是從古代的“城郊社會”演變而來的。夏收後,農民利用農閑時節舉行祭祀田地和祖先的儀式,以回報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拓農村的祖先,也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在古代,中秋節只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這是壹個素食盛宴,並規定人們不能在別人家過夜。後來從吃素發展到食肉,從祭祀田地和祖先發展到超越中的“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疫情多,死人多,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叫做“鬼月”,需要紀念,“七月半”也就演變成了“鬼節”。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三十”是繼清明節之後的又壹個重要節日。最大的不同在於:清明節往往是合家祭,而“七月半”多是合家祭。從七月初開始,妳可以在市場的街道上看到堆積如山的祭品,包括紙,長袍,鬼屋,香燭和鞭炮。從農歷初十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廳堂,在神龕前擺上香案,立起祭祖牌位,準備好酒、菜、品供數日,迎接先人。家庭成員不允許吵鬧和裸體。他們在家裏看到蛇,青蛙,蝴蝶,鳥,都不能殺,還要燒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上改的。13日焚燒喪服、錢、靈宅,祭奠剛去世的長輩。十四是送別祖先的日子,把祖先的名字寫在紙上,在戶外焚燒,祭奠祖先。燒紙錢不僅是為了妳死去的親人,也是為了那些沒有後代的死者。否則必然不會為難陰間的祖先,所以有給孤兒十五晝夜“燒孤衣”的傳統。

中秋節的習俗

第壹,犧牲?祖先

祭祖的節日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日,所以它被簡稱為“七月半”。民間認為,祖先也會在這個時候回鄉看望兒孫,所以需要祭祖。崇拜儀式通常在七月底前的晚上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壹天。根據舊習俗,中秋節時要給祖先燒香燒紙,以祭奠死者。住在家裏的老人們會在自家門前或卷首屋前擺好桌椅和茶水,讓歸來的人們在這裏免費休息,以示心意。

二、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燈或者蠟燭,中秋節的時候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據說元宵節是從元宵節(元宵節)習俗演變而來的。按民間說法,上元是人節,中原是鬼節,人是陽,鬼是陰,地是陽,水是陰,所以上元燈在陸上,中原在水中。水下神秘的黑暗,讓人想起傳說中的地獄,鬼魂沈淪的地方。所以上元的燈籠在陸地上,中原的燈籠在水裏。

第三,面團造型

七月十五日以前,面塑活動在民間婦女中很流行,尤其是在山西北部。壹家包子店,鄰居過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際人數,先給每個人壹個大包。給晚輩的包子要揉成扁扁的形狀,叫做面羊。希望後輩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給老壹輩的花包子,要塑造成人的形象,表示子孫滿堂,長命百歲;給同行的包子要做成魚的形狀,叫面魚,意思是壹年以上。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它包含了中國幾千年來孝順的傳統美德。它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