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壹個盛世的幻滅。
1796年初,故宮舉行了隆重的禪定大典,乾隆將皇位傳給嘉慶,宣布明年全國免除俸祿糧食。
這是乾隆壹生中最完美的大結局。自從他掌權以來,國家享有和平與穩定,所有國家都來到朝鮮,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今天,他能順利交接帝國最強大的權力,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甘龍之傲氣十足,武功應該已經超過了歷代所有的皇帝,真正是千古第壹完人。
但是,打臉總是來得快。大結局後的第六天,在川楚邊境爆發了大規模的安百裏起義。這次起義徹底撕碎了康贛盛世的夢想,甘龍的所有心血化為烏有。
這次起義爆發的原因,似乎是乾隆末年清政府吏治懈怠,腐敗嚴重,導致官員造反。但本質原因應該是人口增長超過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可容忍水平,導致國家生活極度困苦,為社會動蕩提供了適宜的溫度和水分的土壤。
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省,中國內戰告壹段落。此後,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中國人口猛增,先後突破2億和3億。英國雜誌使團副大使斯滕登甚至估計中國人口達到3.5億。
人口的野蠻增長固然是清政府的顯著成就,但也為清政府埋下了壹顆隨時爆炸的地雷。因為中國的人口是幾何增長,而糧食只能是算術增長。粥吃多了會導致糧價和地租價格大幅上漲。早在1709年,康熙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在免天下錢糧的詔書中說,“雖然戶口增加了,土地增加了,但壹個人的財產怎麽能分給幾個家庭呢?”。
第壹年,他說,“故未盡之人,必然久有好戶口,富戶籍,不增其地,不增其產,不賜之。”我期待著這個隱藏的洞,我深深地懷念它。"
但是人口壓力在康熙年間並沒有成為主要的社會問題,因為全國口才剛剛過了6543.8億,清朝還在擴張。領的擴大可以給中國帶來更多的耕地,更多的耕地可以帶來更多的糧食產量。這就像美國的進步運動。東部沿海三個州的農民可以去廣大地區開墾土地,緩解東部地區的壓力。所以康熙時期,只有江寧、蘇州、上海、福建成為缺區,需要從外省調撥糧食。
但康熙晚年,人口壓力導致的貧困問題日益顯現。雍正壹上臺就對各省督撫說:“幾年來,國家休兵,戶口眾多,土地卻有此數。要帶領全世界的農民翻壹番,收兩倍,要有壹個健康的家庭。”
然而,雍正帝緩解口腔壓力的方法,在乾隆初年是昂貴的,現在已經遍布全國。良田天府之國四川,雍正九年(1730,1731)每價4至5元,乾隆三年(1748)每1增至2元,至少8、9元。四川這個產糧區的價格甚至翻了壹倍,其他產糧省份的價格更是可想而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登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清代糧價數據庫”,搜索1736之後各省上報給皇帝的主要糧價,對清代糧價上漲有更具體的了解。
到乾隆晚年,人口壓力已經成為朝野的常識。1793年,乾隆在上諭中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出身的人少,出身的人多,關系到顏路的誠意。”如果老年再富足,狼再兇猛,人再懶惰,畝再貧瘠,勢必難以為繼,效益吃緊。我很擔心!"
那麽,乾隆有辦法解決嗎?
乾隆年間,江蘇著名學者洪提出了解決中國口問題的新方法。他認為中國人口過多造成了規劃上的困難。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壹勞永逸的案例,只有兩種稍微緩解壓力的方法。
壹種是調理天地的方法,即依靠自然力,如瘟疫、天災等,造成口的批量死亡,以減輕口的壓力。但通過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他認為“受旱災和疾病之苦的人是不幸的,只是他們太累了”,這無助於人口的迅速增加;二是調節君臣的方法,即最大限度地開發資源,政府要制定刺激生產、發展生產、改善工作的政策。雖然洪沒有提出解決方案,但仍被稱為“中國的爾薩”。
清政府在《君相調整法》上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清政府鼓勵開墾。據統計,從順治初年到康熙末年,全國主要省區開墾了四三萬公頃。雍正五年,政府允許各地前往雲貴兩省墾荒,並賦予拓荒者科舉權。乾隆三年,政府鼓勵各地去新疆開墾土地;
其次,清政府大力推廣紅薯和玉米這兩種美洲作物來養活百姓。這兩部魔幻作品對土地沒有要求。它們可以種植在貧瘠的地區,丘陵和山坡上,永遠不會占用主要糧食作物的地盤。在乾隆皇帝的信號下,各地政府規定種紅薯的土地永遠免稅。
第三,清政府不遺余力地治理喜歡興風作浪的河流,如淮河、永定河等,各省政府也不遺余力地疏浚主要河流。洪水得到有效控制,農產品安全得到極大保障;第四,清朝代皇帝恪守“永不加稅”的祖訓,在“量出”的財政原則下,壹再免除天下錢糧,以減輕負擔。光是乾隆朝減免的農業稅總額就有2.0275億兩——在這種情況下,易中天教授關於乾隆是王卵的結論還有待商榷。
然而,正如洪所料,清政府的這些政策措施只能緩解人口壓力,而不能徹底解決人口壓力。第壹,大清帝國的疆域雖然空前,但相對於3億人口還是捉襟見肘。到乾隆後期,能耕的地都耕了,不能耕的地都辛苦耕了,還是不夠。道光年間的專家王鐸曾說:“害多,頂已破。河中有洲,川中有老林,苗中有深洞,我仍不能養。”根據洪的研究,壹般農民需要3到4畝地,才能維持最低生活。冉幹隆(1753)年平均畝僅3.86畝左右,三年(1766)為3.56畝,嘉慶七年(1812)為2.19畝,道光三年(65438)同期英占10畝
雖然美洲作物得到了廣泛推廣,但據學者吳輝估計,其產量僅占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全國糧食產量的4.63%。侯楊芳教授多次強調“美國的農作物使清朝人口大大增加,超過兩億、三億到四億,但養活中國幾億人口的仍然是傳統農作物”。事實上,這壹論斷沒有歷史證據也可以推斷出來。妳覺得那些地區的丘陵坡地能積多少?他們能種多少紅薯?
促進發展,培育利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農業生產的成果,但不能增加糧食的原始產量;普遍免除天下的錢糧,可以減輕老百姓的經濟負擔,但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更有甚者,乾隆晚年,清政府日益腐敗,地方政府苛捐雜稅,地主豪強肆無忌憚地吞並土地。百姓只能手捧窩窩頭,菜裏壹滴油也沒有,根本活不下去。再加上江漢連年決堤,導致當地百姓要麽抗租暴動,要麽另謀出路。英國加尼訪華代表團成員約翰·巴羅(John Barrow)記載:“無論在舟山,還是在河邊去北京的三天裏,我都沒有看到任何豐衣足食、農村富裕繁榮的跡象...我摸到了貧窮落後的景象。”這絕對不是偏題。
鄂、川、陜三省交界地帶,有原始森林,起伏交錯,地勢險要。他們統稱為巴林。土地貧瘠,天氣惡劣。如果妳不得不,妳不會想在這裏定居。但乾隆三十七年後,四川、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帶了許多家眷,來此開墾土地,絡繹不絕”。連教起義爆發前,巴林人口不下百萬。
在這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封閉的地區,聚集了如此大規模的人群,非常適合民間宗教在這裏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此時只需兩只狂臂壹呼,便會有百萬信眾砍柴成兵,揭桿為旗,天下群起響應,不大鬧壹場,燒死燕子,絕不罷休。乾隆皇帝嚴厲打擊異教,於是不惜掀起暴恐狂潮,連涉嫌傳播邪教的精神病患者都不容忍,年中下令處死。但乾隆皇帝的周密考慮和防範最終失敗,蓮花教派在巴林建立了壹個秘密的宗教王國,即將卷起。
要解決巨大的壓力,消除隱藏的不安定因素,乾隆帝唯壹的選擇就是推動國民經濟的徹底轉型,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與歷史潮流接軌,使生產力發生質的飛躍。
康、甘、雍三代是歐洲高速發展時期,工業生活、交通生活、政治生活蜂擁而至,哲學、經濟、政治、科學等方面的新理論、新思想、新發明、新差異不斷湧現。在英國,隨著紡織業的發展,成千上萬的農民離開家鄉來到城市成為產業工人。純農業人口從15世紀的90%下降到17世紀的50%,大大減輕了農村人口壓力。1795年,英國政府還推出了“斯賓漢姆制度”,為收入水平不達標的產業工人提供財政補貼。同時,政府還積極幫助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逐步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大量農民流入城市,導致英國出現了許多人口眾多的特大城市。比如倫敦的人口在17年末達到57萬,壹直在歐洲各地伸指。龐口這個城市需要更多的奶酪、雞蛋、黃油等畜牧產品和附近農村的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促使很多農民轉型種植附加值更高的畜產品和乳制品。由於畜牧業需要的數量有限,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而快速發展的產業完全可以吸收這些持續湧入的勞動力。康乾盛世,中國城市化水平不到7%。
由於其規模優勢和相對較低的價格,生產的棉紡織品是大多數人買得起的。其他工業品和農產品也是如此,使得英國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提高,生活水平提前進入小康。據記載,在他職業生涯的初期,英國漢普郡壹個農場的普通員工有以下三餐:早餐是前壹天剩下的牛奶、包子和鹹豬手;午餐是小圓面包、奶酪、少量啤酒、腌豬、鐘形土豆、蔬菜或胡蘿蔔;晚餐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妳可以吃到新鮮的豬。職業生涯結束時,英國的工作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會增加2.3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脫淡啤酒、半磅油和糖、1盎司茶。我看著同時期中國老百姓餓死的各種記錄,真的很難平靜。
英國普通民眾消費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的擴大和就業的增加,進壹步消除了英國的人口壓力。
以美國為例。18年底,偷英國,開始職業生涯。1810年美國人口724萬,然而隨著工業的發展,我國勞動力嚴重不。所以美國吸收了海外移民。從1820到1910,美國移民人數達到2792萬。大量的移民不僅解決了美國工業匱乏的問題,還帶來了各種新技術,使美國工業迎頭趕上。
在壹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低成本的勞動力不是負擔,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壹個封閉的農業國家,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不僅是社會進步的引擎,也是社會動蕩的文化媒介。這個道理,古今中外,勝過。
最近印度為什麽要在中印邊境挑事?深層次原因是印度的嘴是金字塔結構,質數勞動力占絕對多數。如果印度政府能夠解決這些剩余勞動力,那麽印度未來的發展將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如果印度政府法律為這些提供了足夠的工作崗位,那麽印度社會很可能會分崩離析。
因此,印度政府覬覦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希望取代中國,為印度解決就業問題,穩定國內不穩定因素。
當然,我們要求乾隆皇帝跟上世界潮流,推動經濟轉型。這是壹個後攻的思路。作為兩個世紀前中國的領導人,他很難超越傳統觀念的束縛,維持執政的慣性。我們不能對他太苛刻。
而且,就算乾隆皇帝願意在加尼訪華後解除貿易管制,有限度地效仿,估計也來不及了,因為連教起義還沒幾年。安百裏起義撕破了康贛盛世的面紗,也毀掉了清朝為維護專制統治而采取的壹切防範措施。從我們未來的角度來看,乾隆皇帝阻止聯教起義的唯壹途徑是開放、研究和參與世界貿易。
試想壹下,中國挖幾萬塊地,中國解決多少剩余勞動力,中國幾萬艘貨船駛向碼頭,中國裝滿多少糧食,中國幾千座超級城市拔地而起,農村經濟作物得到多少推廣,中國幾千件棉紡織產品流向市場,中國不再穿破衣爛衫...
可惜這壹切都只是想象。已經老態龍鐘的乾隆皇帝坐在太上皇的椅子上,默默念誦著域密咒,而且是電閃雷鳴,希望能詛咒這位蓮教起義的領袖。
坐在乾隆皇帝旁邊的嘉慶皇帝壹臉不解。
參考資料:
1、曹、陳以信、爾薩斯理論與清代以來的中國——評近年來美國學者的相關研究,《歷史研究》,2002年。
2.丁廣陵《清初的增量與壓力》(1644?1820),復興幫學報,1993。
3.羅毅對清代數字的重新估計,經濟科學,1999。
4.《饑餓盛世——乾隆時代張洪傑的得失》,重慶出版社,2016。
5.侯楊《史聖抗感》,中信出版集團,2019。
6.韓毅《美國工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2007年。
7.侯家駒《中國經濟史》,新興出版社,2008年。
8.吳迪《清代流域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華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
9.何炳弟:《1368-1953年中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