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是哪個時代的?多久以前?
超過2140年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37年。在他執政期間,中國歷史上出現了50年的盛世。
漢初,劉邦分封部分同姓子弟為全國之王,希望以此確保劉氏天下。被封的諸侯權力很大。他們可以擁有軍隊,收稅,鑄造硬幣,任命和罷免其管轄範圍內的官員。後來諸侯勢力太大,嚴重影響了中央的統治。
漢武帝在位後,允許諸侯將自己的封地重新分配給子孫,建立諸侯國。這就是“恩寵法令”。當壹個王國分裂許多侯耀宗國家時,其直接管轄的領土將會很小,而且不會有反對中央政府的力量。後來漢武帝先後取消了大量的君王和侯爵的稱號。這樣,經過長期鬥爭,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終於解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漢武帝時期,儒生董仲舒為了適應專制集權政治的需要,發展了儒學。
第壹,主張天是萬物之主,皇帝是天子,即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所以全國人民都要服從皇帝的統治,諸侯也要服從皇帝。這叫“大壹統”。
其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張只提倡儒家,禁止其他壹切學說傳播,以達到思想上的統壹,鞏固政治上的統壹。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學說,很多信奉儒家的人在漢室做了大官。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武帝生於公元前156年,其父為漢武帝劉啟。恰好這壹年是景帝登基之年。當他出生時,他已經是壹個王子了。武帝的母親是王美人,和美人是壹個級別的妃子。後來據說是武帝的母親懷孕的時候,夢見太陽往懷裏鉆。漢獻帝聽說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壹個吉祥的夢,預示著孩子將來會大有作為。
然而,劉徹的母親不是女王,所以根據封建法規,她的兒子不能繼承王位。然而,他最終如願成為王子,最終登上王位。
四歲時,景帝封他為膠東王,其弟劉榮為皇太子。後來,武帝的命運轉向了景帝的妹妹長公主的幫助。皇家公主有壹個女兒名叫陳阿嬌。起初,長公主想把女兒嫁給容。將來,當王子即位時,她的女兒將成為王後。但是王子的母親李記卻不領情,這使得長公主非常生氣,從此與李記反目成仇。這使武帝成為壹個有利可圖的漁夫。
長公主把目光投向了武帝,武帝平時也很喜歡他,但是他的父親景帝不怎麽支持他。長公主試圖讓這壹切發生:有壹次,她故意在景帝面前問武帝是否願意阿嬌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歡阿嬌。當他姑姑問起時,他大方地說:“如果將來我能娶阿嬌為妻,我會親手為她蓋壹座金屋。”景帝父親看武帝和阿嬌也很般配,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命運變成了王子。
長公主不是普通的公主。她在景帝時就是壹個很重要的人物,對景帝的影響不容忽視。由於她的大力策劃和幫助,以及武帝本人的表現,景帝最終選擇了有才華的兒子武帝為太子,同時把武帝的母親王美人提升為皇後。此時,漢武帝剛滿七歲。
武帝成為太子後,更加努力學習,景帝請了很有學問的魏婉做他的老師。漢武帝學習的範圍很廣,包括騎馬、射箭、經學和文學。
改革受阻。
到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正式繼位。他雄心勃勃地要延續文景統治的盛世,但在初期遇到了阻力。這主要是當時的竇太後,即漢武帝的祖父漢文帝的皇後。她當上皇後已經40年了,我們家在朝廷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按照規定,有些分封的王侯要去他們在各地的封地,但竇的親戚不願意去那些偏僻的地方,留在了京城。官商勾結、違法違規的情況時有發生。對竇來說,她的治國思想也與武帝有很大的不同。
竇最喜歡的是漢初非常流行的黃老思想,即古代黃帝和現代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這是漢初“與民同息”政策中的基本治國思想,恢復和發展了國家的經濟,促成了“治文景”的盛世景象的出現。但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封建諸侯反對中央,迫切要求加強中央鎮壓地方勢力的力量。這就是武帝和竇太後的思想差異。
漢武帝即位後,開始推行自己的政治策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執掌朝中大權,比如讓自己的叔父田粉當大尉,掌握軍權。同時,很多儒生也被他看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梁武帝還下令全國官員向中央推薦人才,這在當時被稱為“賢能正直”。著名的董仲舒在這次推薦考試中獲得了第壹名。漢武帝召見他,詢問治國良策。董仲舒把自己的壹整套發達的儒家治國思想講給武帝聽,武帝非常欣賞。
然而,此時的武帝已無力與他的祖母都史抗衡,當他任命的重要官員趙婉建議都史不要幹涉國家事務時,他惹惱了都史。竇逼迫武帝廢除了剛剛實施的壹系列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太尉也被迫免職,壹些大臣被迫死在獄中。然後,竇最喜歡的人接管這些重要職位,並服從竇的命令。這對武帝是個打擊,但武帝有年齡優勢。他沒有沮喪,而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四年後,在公元前135年,都史去世了,這壹時刻終於到來了。漢武帝立即遣散了所有都史的人,重用田蚡做了宰相。治國理念也采納了儒家思想,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對付地方豪強。
從儒家學說中驅逐百家
董仲舒的儒學對原有的孔子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並融合了法家、陰陽家等學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統壹,即獨尊儒術的學說。還有的主張主權來自天賜,神化皇權,實行仁政,強調法制,即“道德為主,刑罰為輔”,先教育人民,教育失敗再用刑罰鎮壓。這是壹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策,被漢武帝采納後成為漢朝的法律指導思想。
武帝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漢武帝的政績主要包括加強中央集權、官僚制度改革、經濟制度和對外關系。
加強中央集權
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漢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當時宰相掌管著文武百官的行政,權力很大,所以皇帝有時候權力還不如宰相,這是皇帝所不能承受的。因此,武帝即位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主要是削弱相對權力。
武帝削弱宰相權力還有壹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以前的宰相都是建國功臣,現在基本都老了或者死了。漢武帝利用這個有利時機,讓很多儒生代替長輩掌握國家權力,同時通過打擊宰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公元前124年,漢武帝讓出身平民的儒生公孫弘做宰相,改變了以前貴族總是宰相的慣例。
另壹個眾所周知的措施是頒布“恩寵令”。漢高祖、劉邦時期,封了很多姓劉的王,稱同姓王。但後來,這些王的同姓子孫在農村橫行霸道,與中央作對,不服從中央的命令。為了徹底削弱藩王的影響力,梁武帝頒布了這道命令,其主要內容是,藩王的皇位可以由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可以以“推恩”的形式分封在這個國家(即傳播恩讓更多的人享受特權)。新的侯爵國脫離了原來王國的限制,在地理上獨立,基本上被剝奪了政權,歸地方縣官管轄。這樣,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就自動把權力交給了國家。之後,地方國王和王子只享受物質特權,即享受其封地的稅收。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
為了進壹步加強君主的權力,漢武帝派禦史監督地方豪強和官員。公元前106年,梁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區,每個監區稱為部,每個監區派出壹個刺史,中央刺史稱為李思校尉,其他十二州稱為刺史。刺史從六個方面監督地方,即“六問六則”:壹是豪強多占土地,欺行霸市;二是縣令不遵守詔令法令,欺壓百姓,橫行霸道,腐化墮落;第三,縣令審理案件不體恤百姓,漠視人命隨意賞罰,被百姓痛恨;四是選官用人不公,排斥人才,任用小人為官;第五,長官的子女欺負別人,長官也為自己的子女向下屬求情,使他們枉法;第六,縣令不忠於皇帝,與地方豪強勾結,搞權錢交易,損害了國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郡守與地方豪強相互勾結,與中央對抗,重演同姓王作亂的局面。同時,秘書處也要負責向中央推薦被認為比較好的官員,也可以召回政績不好的官員。
刺史在當時的地位相當高,相當於欽差大臣,而且常年在外,在當地也有自己的辦公室。就“歷史秘書處”這個名稱本身而言,已經具備了這種特征。“刺”的意思是刺死,也就是調查不法行為,“史”指的是皇帝派出的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