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怎麽理解?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第壹層:學習在增加,知識的增加需要每天學習。因為道是每天的損失,要獲得人生的終極智慧,需要每天觀察自己的內心去貫徹。簡而言之:越學越多,越學越多,越輸越多。
第二層:隨著妳知識的增加,妳的方式往往會減少。簡而言之:學的越多,學的越少。
越學越多,意味著自己的知識在不斷豐富,但結果往往是“害了道”。
很多人都在為“學而時習之”辯護,各種和諧完全是在褻瀆老子的清言。
很多人把增加學習理解為積累知識。把道之失解讀為煉法。因此,兩者並不矛盾。這樣的解釋是弄巧成拙的誤導,是自欺欺人的欺騙。
對於道的失落,是什麽?失去的是堅持,失去的是知識。當然,如果要非常精確的話,用佛教的術語來說,叫做已知障礙。《楞嚴經》說:知所見,則知所知,即無明版。
當然,準確地說,知識不等於知識的壁壘,也就是說,知識本身不是壁壘。
但是,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幾乎可以說,已知的就是障礙。因為,普通人接觸壹個事物,認識壹個人,學習壹門知識。在形成某種認識的瞬間,這種認識也被某種力量保存了下來。換句話說,無論妳學到什麽,都會在當下形成壹種潛在的認知力。
這樣的情況在世俗界叫第壹印象效應,在佛教裏叫單獨執法,還有更深壹層的普遍執法,這裏不討論。
這種第壹印象效應有什麽壞處?可以說弊大如天邊!
我們的習慣性思維從何而來?正是源於這種第壹印象效應。慣性思維,又稱思維陷阱,是人類創新的根本障礙。
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權威科學家必然會站在習慣傳統的壹邊去打壓所謂的新奇理論,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玻爾茲曼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幾何、...,都被前任批評過。所以,習慣性思維害死人,難免有當局者迷,何況普通人。
這個時代是壹個越學越多的時代,知識越來越多,壞處也越來越多。
首先,多面手很少,而且已經不在了。有很多人進了家門,離開了奴隸。這個通行證不是多學多懂的通行證,而是打通的通行證,融會貫通的通行證。
第二,學的越多,越堅持,越慢。學了很多,大多是兩條腿的書櫃,完全沒有消化。我該如何吸收它們?就像某省2020年高考作文,淪為笑料,滿篇都是讓人看不懂的話,以示深不可測。
第三,用有極限的人生去追求無止境的學習,是壹條沒有希望的路。
再說說吧。
對於道的失落,這是壹條返樸歸真之路。
道是什麽?形而上學就是方法。
道在哪裏?道在時間和空間的每壹點。
成為道就是尋求道。每天的損失就是每天練習,減少自己的堅持。
怎樣才能做到日虧?以兩張圖片為例。
先看圖1。拿這張圖來說明學習越來越有害。
女士們先生們,上面的中心是壹個東西。妳能看到上圖中間的是什麽嗎?
這張圖揭示了壹個關於人的理解的大秘密。妳的知識、觀念、感知形成之後,妳會發現很難去消解。
就像這張圖中的東西,當妳找不到圖中的東西時,妳就壹直在苦苦尋找。圖中的東西在哪裏?為什麽我沒發現?
壹旦找到了,就找到了,就形成了知識。這個時候,每次看這張圖,妳都會發現壹些東西是那麽清晰明了,突然就在畫面裏了。為什麽當時看不出來?
最奇怪的是,妳想回到妳沒發現的狀態,而妳不知道的時候又回不去了。
舉這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麽在學習增加的同時,為道做事卻往往是虧損的。(這是開頭提到的第二個意思)妳應該能理解。另壹方面也能理解“為道害人”的難處。
在這幅圖中,道的失落意味著回到了沒有知識時的狀態。妳發現妳已經失去了這種自由。妳被這種知識所束縛和束縛。不能隨心所欲的切換觀看。要重獲這種自由,妳需要做功夫,這在佛道裏叫修行。
需要強調的是,道的失落並不意味著無知,而是保持高度的靈性,擁有隨意切換的自由。佛教稱之為消除執著。
為道之失,失也失,以至於無所作為。這些附著層,比如附著的東西,是血肉相連的,非常難去除。
比如上圖,認知有很多層,壹層比壹層微妙,壹層更接近生活的真相。
壹樓:圖中央的雪茄。明確這個認知,回到第二個層面。
二樓:圖中的磚塊。明確這個認知,回到第三個層面。
第三層:圖片的顏色。明確這個認知,回到第四個層面。
……
第n層:清除妳所知道的,回到知道的頭腦。
……
層∞:歸道,歸無為。
圖2,這張圖是想說明很多人的認知根本就是錯誤的。
例如,在圖2中,正方形A和B的顏色是相同還是不同?回答:是壹樣的!
這就是神奇之處。人的認知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就像上圖。上圖受圓柱體陰影的影響,導致A格和b格有區別的錯覺,也說明了很難清除錯覺。
所以,在失去和失去的過程中,需要努力和適當的方法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甚至不受環境的影響。
如果妳為了道而失去了壹個知識,妳就解放了壹分束縛,恢復了壹分靈性,獲得了壹分自由。最終回歸生活的真實。
生活的真相是什麽?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說:“當是自性,是自性清凈;什麽自性時期,這不是生滅;什麽時候是自性,就是自足;什麽時期的自性,這個沒有動搖過;自足時,可生諸法。”
我不知道!原來,生命是純粹的、不朽的、完整的、不動的、不可動搖的,它能生出世間所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