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秋季養生,秋季正確冷凍是第壹步。

秋季養生,秋季正確冷凍是第壹步。

#清風計劃# #秋季養生時#

“春捂秋凍”是壹個耳熟能詳的詞,但妳知道什麽是“秋凍”嗎,怎樣才能健康?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人體和自然是壹個有機的整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人體的變化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壹致或同步時,人體就會保持健康狀態。這個規律壹旦被打破,就意味著人體健康的平衡將被破壞,如果任其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疾病。秋季如何用中藥調理身體?

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難沾”,秋凍就好過冬。“春捂秋凍”是中醫提倡的養生方法。“秋凍”是指秋季氣溫略涼,不要過早加太多衣服。適當的冷凍可以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力,從而逐漸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逐漸適應寒冷的天氣。當然,“秋凍”要有個“度”,不能盲目。如何合理、正確、健康地“秋凍”,大有學問。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南方的秋涼來得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即使入冬後也不太冷,不必過早或過快添衣,適當延長“秋凍”時間。北方秋涼來得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要及時添加衣物,防止著涼。

“秋凍”的本質是壹種抗寒運動,但不代表妳就該受涼。壹般來說,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時,可以適當“秋凍”。外出時最好穿不出汗、略感涼爽的衣服,這樣可以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從而有效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進入深秋,臨近初冬,不建議“秋凍”。

秋季,尤其是深秋,氣溫、風速、氣壓變化大,不利於壹些疾病的控制。對於患有壹些慢性疾病的人,如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患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老寒腿患者等,“秋凍”要適度。

此外,老人、小孩、體弱者也不宜“秋凍”。這部分人群抵抗力比較差,容易因著涼引發感冒等疾病。

秋凍雖然好,但人體的某些部位是凍不住的。第壹,腳上穴位多。壹旦受涼,就會引發感冒、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這就是“腳冷會全身冷”的原理。兩個肚臍,肚臍不能著涼,否則很容易腹痛、腹瀉,甚至導致慢性疾病。三、頸部,有風池、風府、大椎等穴位的地方,不能著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四肢不溫不火的人,或者易受寒的人,尤其要警惕。第四是內臟。從保護胃的角度來說,愛吃水果和冷飲的人要註意適量,否則已經處於虛寒狀態的脾胃就慘了。

中醫認為五行、五色、五音、五臟、五味、情誌相互對應,相互影響(詳見下表),所以在用中醫調理的時候,要按照這個原則來調整飲食和情緒。

飲食調理。秋季飲食應以“養陰潤燥,陽燥護陰”為原則。出現皮膚口幹、咳嗽、脫發等“秋燥”現象時。,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選擇滋陰潤肺的藥物或藥膳進行調理。中醫認為黃色入脾,黑色入腎,可以多吃黃色和黑色的食物。黃色食物主要指大豆,包括豆類和豆制品,以及黃色的水果、蔬菜和雞蛋。豆芽、金針菇、橘子、南瓜都是不錯的選擇。黑色食物是指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香菇、烏雞、烏魚、黑米、黑豆等。建議少吃苦瓜、西瓜等寒涼易傷脾氣的食物;少吃肥肉、糯米等厚膩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物;還有面條、餅幹、餃子等面食,以及辛辣的食物。

建議的藥膳

(1)芡實茯苓粥:芡實15g,茯苓10g,大米適量。將前兩味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至軟爛,再加入適量大米,繼續煮至粥爛,分次服用。有健脾祛濕的功效。

(2)蓮子芡實粥:蓮子15g,芡實15g,粳米100g,補骨脂5g,水煮食用。能健脾益氣、養胃補腎、固精。

(3)山藥薏米粥:山藥50克,薏米15克,粳米100克,煮成粥。能益氣健脾和胃。

(4)八寶粥:蓮子、芡實、薏苡仁、山藥、桂圓、紅棗、白扁豆各5克,粳米100克,煮熟後食用。能益氣養血,健脾強身。

(5)人參大棗粥:黨參15g,大棗10枚,粳米100g,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氣。

(6)薏米赤小豆粥:薏米15g,赤小豆15g,粳米100g,水煮食用。能滲濕利水,健脾益氣。

(7)蓮子豬肚湯:蓮子30克,豬肚1,煮成湯吃。能暖胃健脾,益氣補虛。

保證充足的睡眠。入秋後,很多人會出現“秋乏”,身體虛弱,嗜睡,連續打哈欠,精神不佳。對此,我們需要調整作息時間,從夏天的晚睡早起改為早睡早起。建議晚上入睡時間為22點,早起時間為6點;午睡時間從11到14,半小時為宜。

加強鍛煉。秋天是鍛煉身體的最佳季節,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調節和改善心理狀態,使人心曠神怡。散步,慢跑,八段錦,簡單拉伸,地方運動都適合。登山作為古人秋季的“主要運動”之壹,也是壹個不錯的選擇。

心理咨詢。養生第壹養心,中醫認為思維傷脾。秋天容易“悲秋”,重要的是少想,保持快樂。因為五音調理五臟,所以可以聽聽《月兒高》、《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琴打坐》等宮調、羽調音樂,有助於安神助眠、健脾滋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