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春捂秋凍是什麽意思?

春捂秋凍是什麽意思?

慢慢來,春天脫衣服,秋天穿衣服——對於明顯的變化,不要反應太快

“春捂秋凍”是壹句養生諺語,是人們養生的經驗,有壹定的科學道理。

“春捂”是指春天,氣溫剛剛回暖,不要過早脫下棉衣。冬天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和輻射的調節與冬天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從冬天到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很大。俗話說“春天,孩子的臉壹天變三次”。壹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身體抵抗力下降。細菌乘虛而入,攻擊身體,冬春季節容易引起各種呼吸道疾病和傳染病。

“秋凍”是指秋季氣溫稍涼,不要過早加太多衣服。適當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溫度逐漸降低的環境中運動壹定時間後,可以促進機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能力。同樣的道理,季節開始轉換的時候,氣溫還不穩定,暑氣還沒有消退。過早加太多衣服。壹旦氣溫升高,很容易感冒,著涼。

當然,凡事都有個度,“春凍秋凍”也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的體溫應該始終保持在37攝氏度左右。壹方面要靠自我調節,同時也要靠加減衣服來幫助。如果到了春末秋末人們還蓋得很多或者穿得太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3月和165438+10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壹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也和服裝調整不當有很大關系。上半身和下半身沒有區別。關鍵在於全身是否協調。

遮春寒是中國流行的壹句保健諺語,但我們經常聽到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它的適用條件和條件是什麽?對“彈簧套”的新認識

大約七年前,作者發表了《對春捂的新認識》壹文,討論為什麽秋天要凍,而春天要捂,這是壹個溫度多變的過渡季節。主要內容如下:

春天,自然界的溫度在上升,但是室內的溫度卻因為房屋的熱慣性跟不上室外,造成了室內外的溫差。這種溫差在壹天中陽光明媚的下午達到最大,往往高達3-5℃,甚至更大。特別是從溫暖的陽光下走進涼爽的房間時,老人和病人壹定要穿上衣服和春裝,以免著涼生病。由於我國同緯度的春季(秋季)氣溫上升(下降)最為迅速,因此在我國誕生了“捂春凍秋”的特殊養生諺語。

從地區來看,春捂(秋凍)在中國北方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南方。因為我國春秋兩季的氣溫速度隨著緯度的降低變化很快。華南壹般沒聽過春捂秋凍的說法。對“秋凍”的新認識

同理,秋季的氣溫處於下降階段,室內溫度因為房屋的熱慣性而滯後於室外自然,從而產生相反的溫差。從外面走進室內,溫度升高,秋天自然要脫衣服凍著,防止出汗傷害身體。

但不同的是,秋天外冷內暖的溫差主要發生在夜晚而不是白天。筆者今年9月初去過太行山。當時北方冷空氣剛到,晴天晚上氣溫低。此外,在深谷地形中,有更冷的空氣從兩側的斜坡上流下,這使得溫差更大。當時室內外溫差估計在4-5℃左右,所以,我壹進那個關著窗戶的小房間,就覺得溫暖和諧。所以北方人冬天進屋有先脫外套的習慣,因為北方室內外溫差往往能達到20-30℃,甚至更大。

春秋兩季,各類房屋室內外溫差最大,如平房、地下室或無地下室的壹樓,因為地球是壹個巨大的蓄(冷)熱裝置。春夏季,臥室地板是壹層很強的“冷空氣膜”,秋冬就變成了“暖空氣膜”。客廳墻壁的蓄熱很小。清代《聊齋》作家蒲松齡,家境貧寒,住在柏樹蔭下的黑房子裏。從他寫於1710的詩《密室》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中午從戶外回來,進入了壹個寒冷的山洞,需要在春天穿上衣服。“趕時間”是正確的做法。

但筆者認為,上述對“蓋”和“凍”的理解並不是古代養生專家的本意,雖然科學上已經找到了對“春蓋秋凍”的壹種解釋。

因為如前所述,中國是壹個四季分明的國家,季節的變化對養生保健影響很大。《黃帝內經》指出,“故智者養生必適寒暑,……”並說,“從之,不可苛,從之,必生於禍。”在中國古代養生書籍中,四季被視為養生的最高準則。那麽如何適應四季寒暑呢?

古人主張“先寒而服,先熱而解”(金、葛洪);“衣服增減,視氣候,天數變化”(清、曹廷棟);其中,阿津人李治延最為通俗易懂。古人還特別強調不要認為“只是微熱微寒卻很強。”

可見古人並不是壹般說天冷就“凍”,天熱就“蓋”。所以從古代《黃帝內經》到清代,中國的主要養生書籍中都沒有“遮春寒秋”這樣的提法。據筆者初步考證,這壹提法壹般是基於古人春秋時的衣服不能加急減衣。如元代著名養生家丘處機在《論取養生》中寫道,春天,“天氣乍寒乍暖,不能去棉衣。.....暖和了就準備衣服,就好辦了。減壹個體重,壹定不要去暴力。”“秋天”天冷了就加棉衣逐漸加厚,不能壹次多餐,但是沒有感冒。“唐代養生大師孫思邈很早以前也有這樣的說法。

但這些話恰恰證明了它們是針對溫度相對穩定的室內養生,是特定情況下的壹種養生方法。不然大自然忽冷忽熱,忽冷忽熱的天氣出門進門,還能不急不忙只加減壹件薄外套嗎?再比如,俗話說“吃了端午粽子才能送棉衣”,但如果在陽歷六月的太陽底下出門還穿著棉衣,他豈不是成了怪胎?秋天是相反的,但道理是壹樣的。也就是說,“捂春凍秋”這句諺語在很多現代養生書刊中仍然沒有被提及,但在報紙上卻出現了“捂春凍秋不適合所有人”的異常;應該是“量體裁衣”;甚至有“春捂秋凍,無病找醫”之說的道理。

筆者認為,古代養生防病的方法主要是針對中老年人和患者的。但他們適應外界溫度變化的身體調節能力較弱,而中國的天氣變化卻很劇烈。所以,沒有條件地提“春捂秋凍”肯定是不合適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遮春寒秋”只是壹定條件下的室內降溫保暖養生法,遠沒有古人無條件的“趕緊除掉”響亮好記。而這正是古人保暖養生的初衷。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還認識到了壹個更為普遍的認識,即由於我國特殊的氣候條件,冷暖空氣活動幾乎壹年四季都很活躍,室內外溫差隨時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所以,冷暖保健其實並不局限於春秋兩季:應該是老年人根據實際氣溫變化,半年甚至全年都要關註的保健事件。

=====================================================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隨著氣溫轉暖,人們會脫下冬裝,換上春裝。這個時候,愛美的年輕人會迫不及待地穿上裙子和西裝襯衫。但是年紀大的中老年人要多穿保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捂秋凍”。然後,春天來了,天氣變暖了。人為什麽要「春捂」?

眾所周知,春天和秋天都是過季,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3-5月是春天,9月-165438+10月是秋天。根據多年氣候資料統計,春季平均最高氣溫高於秋季,而春季平均最低氣溫低於秋季。根據北京氣候資料,春季平均最高氣溫為18.9 с,秋季為18.2 с,比秋季高0.7 с。春季平均最低氣溫6.1 с,秋季平均最低氣溫6.7 с,比秋季低0.6 с。這說明春季雖然白天氣溫較高,但早晨和壹個晚上還是比較低的。房子裏的溫度是保守的。春天是恢復期,屋裏的溫度沒有外面好,所以外面感覺很熱,壹進屋就感覺很冷。另壹方面,秋天是壹個涼爽的季節。雖然外面的氣溫下降了,但房間裏很暖和。

所以,如果春天不註意保暖,天熱就匆忙脫衣服,早晚都不能完全適應外面的溫度,壹不註意就會感冒發燒。還有,春季雖然天氣回暖,但冷空氣活動次數仍然比秋季多,經常有寒潮入侵,往往導致春末天氣寒冷,人很容易適應。所以春天最好不要輕易減衣,多註意保暖,多蓋壹點。做好春季保健,可以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