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面條典故的由來
熱幹面不同於冷面和湯面。面條提前煮熟,過冷,上油,再撒上由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料,增加了多種風味。吃起來面條爽滑有嚼勁,醬香可口,讓人食欲大增。
吃熱幹面很精致。首選做武漢熱幹面的店,要規範,廚子要正宗;原料要正宗;調味要上乘;配菜要自然。另外,根據大家的喜好,喜歡吃辣的可以加辣椒紅油,還有鹹菜、蘿蔔幹、酸豆角等。,並加入香菜。吃之前把面調勻,麻醬撒滿面,像螞蟻爬樹壹樣。如果這個時候再吃,會特別香特別好吃。吃熱幹面時,最好做壹碗蛋奶酒或壹袋牛奶或壹杯豆漿,邊吃邊喝。如果只吃不喝,感覺口幹舌燥,吃不出最好吃的熱幹面。
熱幹面的起源有個典故:上世紀30年代初,漢口常棣街有個叫包利的菜販,靠在關帝廟賣涼粉和面湯為生。有壹天,天氣異常炎熱,很多吃剩的面條都沒有賣完。他怕面條變酸變質,就把吃剩的面條煮熟瀝幹,晾在案板上。壹不小心打翻了案上的油鍋,把香油灑在面上了。當包利看到這壹幕時,他別無選擇,只能將面條和油混合,再次風幹。第二天早上,包利把拌了油的熟面條用開水燙壹下,撈起瀝幹,盛到碗裏,再加入賣涼粉的調料,使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後來有壹個同事叫蔡,做生意老實,善於思考。為了加快出貨速度,通過反復試驗,他終於摸索出壹套“撒粉”技術——就是先把面條煮七八遍,直到熟了,然後迅速冷卻,均勻塗油,這樣賣面條的時候,出貨就快了。有壹次蔡在街上看到壹家香油作坊。看到他們從芝麻中提取香油後,芝麻醬放在壹邊,香氣撲鼻。他靈機壹動。為什麽不把芝麻醬加到面條裏試試呢?於是蔡從麻油作坊的老板那裏買了些芝麻醬回家了。反復嘗試後,他覺得很滿意,周圍的人都說很好吃。這時,他有信心推出他的新產品,並在街上銷售。武漢人最愛吃的小吃——熱幹面就這樣誕生了。(此時蔡將此面條命名為“麻醬面”,直到1950工商登記後才正式稱為“熱幹面”)。
武漢熱幹面的做法:先準備堿水面(有專賣店的);2.將辣蘿蔔或五香蘿蔔切丁;
3.將芝麻醬和香油混合,加入適量醬油和鹽,拌勻;
4.將面條搖勻,放入開水鍋中,煮至八成熟,取出瀝幹水分;
5.將面條平鋪在壹個大平板裏,澆上香油,用電風扇吹,防止面條粘連;
6.吃之前,將冷卻的面條在沸水中快速焯壹下,瀝幹水分,放入碗中。將準備好的芝麻醬和蘿蔔丁加入面條中,撒上蔥花或香菜拌勻。刀削面,又稱“削面”,在《素食簡史》中寫道“削面:面條比較硬,要多揉,越揉越好,放在手心裏當長片。用鋒利的刀切薄片,放在開水裏煮,再澆上湯或鹵水,非常有趣。”
刀削面是中國五大著名面食之壹。主要是刀工刀法,刀工刀法都很吸引人,面條筋道,咬勁十足,吃後回味無窮。刀削面的制作特別註重切飛,即快速切面,切好的面如小魚卷入鍋內,面條大小壹致,外軟內軟,滑爽咬口。
刀削面起源於山西太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傳說元朝為了防止漢人造反,把百姓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輪流用刀。壹個老人去鄰居家拿了把刀,準備回家切片。結果刀被搶走了。老人要回家,剛出大門,低頭壹看,是壹片薄薄的鐵,於是撿起來,放進口袋,回家了。沒有刀子可以切,突然他想到壹塊鐵,於是他把它拿給了老太太。老太太壹看,抱怨道:“這麽薄的壹塊鐵,怎麽割?”老人生氣地說:“動不了就用剁!”這排骨壹出,老太太才想起來,左手拿著面,右手拿著小鐵片,袖手旁觀著鍋裏的開水,把面切了放在開水裏,煮熟了撈出來,淋上鹵汁吃。"。這種刀削面的方法在晉中壹帶流傳,直到明朝以後多次改良,成為著名的面食。
刀削面傳統的做面方法是壹手拿著面,壹手拿著刀,把面切到開水裏。這種削面技藝強調“刀不離面,面不離刀,手眼線壹線,壹刃接壹刃,平刀為平條,砍刀為刃條”,所以山西有“壹葉落鍋,壹葉浮,壹葉離面,銀魚落水,柳葉微風下”的打油詩。可見道小面不僅玩得開心,而且玩得很開心。
刀削面的面團要硬,面團要充分揉搓,反復揉搓至面團光滑,再揉成條狀,用手握持。刀具有兩種,壹種是切面用的略彎的刀片,壹種是切邊用的彎平刀。同時,煮面也有竅門。山西有句話叫“第壹鍋是餃子的第二鍋面”。第壹鍋面是清湯面,第二鍋面比較好吃。煮的時候要大火,才能保持面條的柔韌滑滑。
在刀削面中,除了面的美,更重要的是醬料(包括鹵水、炸醬、炸醬、涼拌、湯料)、肉汁和配菜的搭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吃的時候很有講究,比如清蒸羊肉,西紅柿雞蛋肉汁或者炸醬都是秋冬流行的。伊夫面又被稱為“依附面”或“朝廷面”。它起源於何時何地?廣東、福建、蘇州、朝廷各種傳說都有,真的很難下定論。但據史書記載,更具體的說法是乾隆年間揚州知府易炳壽的書法家兼廚師所創,故命名為易福綿。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各地都發展了自己的風格,但基本做法都是壹樣的。它是壹種煎蛋面,由於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和改良而流傳到世界各地。還有人撰文稱贊壹夫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是方便面、泡面、泡面的“始祖”,是旅居日本的華僑受到“壹夫面”方法的啟發,創造了今天的方便面。壹夫面是先煮後炒的雞蛋面,可以儲存起來,餓了就吃。確實有它方便的特點。
其實,面的做法在明代宋衛生處就有記載,當時稱為“索面”:“將面以鹽水拌為小劑,上油臥之,繞架而漸動,架縷縷。先燒水去鹽,再做個湯調壹下,就幹了,慢慢用。”簡單來說,就是把面粉用鹽水揉勻,然後搗碎成小塊,抹上油,把面團放入有孔的壓面機(河撈機,有點像米苔機)中使面條漏出來,長條狀,放入水中煮,去掉鹹味和香味,最後取出,晾幹,儲存起來慢慢使用。仔細分析,這就是“方便面”的特點。由此可見,中國的方便面至少有近400年的歷史。挑魚面,也叫挑尖,是山西省流行的壹種煮面條。軟面團是通過戳制而成的。因為面條的形狀像壹條“魚”,所以叫挑魚,又因為有兩個尖尖的頭,所以又叫挑尖。
魚面歷史悠久,元代有記載如下:山藥魚面(白面、豆粉、熟山藥,攪拌均勻,舀入沸湯)。我也記得“精致釣魚”這幾個字。
在民間,炒魚是用高粱粉、蕎麥粉、紅小豆粉、綠豆粉、玉米粉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面粉做的。搓魚是用手揉成魚狀的面食而得名。是山西常見的面條。除了農村,城鄉的面館、大排檔也有賣的。
關於搓魚的制作記載不多。《山西面皮》壹書中只記載了八種搓面、搟面皮、水煮魚、面皮搓魚、幹炒面、南瓜燉魚、羊肉燉魚、土豆燉魚,使得搓魚在山西面皮中占有壹席之地。
搓魚的原料有面粉、蕎麥、小麥、高粱、玉米和雜糧,形狀有長方形、螺紋狀、中間寬扁、兩端漸細等。其烹飪和食用方法有煮、蒸、燉、燜、煎、炸等。這是壹種非常受歡迎的面食。它是由各種配料和面團混合而成的。口感甜滑濃郁。
面條的湯料要精挑細選香菇、蝦仁、豬肉、魷魚、筍絲、黃花菜,用比目魚、蚯蚓、香菜、韭菜、豆芽、辣椒、沙茶醬、大蒜、雞蛋絲調味。和面的湯最好是骨頭湯或肉湯。將精選的香菇、豬肉等食材倒入湯中煮透,再加入紅薯粉勾芡,再加入壹些冰糖、鹽、味精,增加香甜爽滑的口感。肉末面細長,粗細均勻。肉末面鮮香,面上飄著紅油。湯汁酸辣,韌爽,老少皆宜。臊子分肉臊子和菜臊子兩種,其中以肉臊子為主。有幾十個品種,細而硬,有光澤,酸而辣,香而香,吃起來柔韌爽滑,其中以岐山肉末面最為著名。
面條原料的做法:瘦肉150g,榨菜半根,洋蔥2根,拉面的酌情,料酒半湯匙,醬油半湯匙,濕澱粉半湯匙。
練習:
1.瘦肉切絲,拌入調味料,腌制10分鐘,榨菜切絲後用水浸泡20分鐘,去除鹹味。將洋蔥切成蔥花。
2.用3湯匙油炒肉絲,然後加入榨菜肉絲翻炒,炒勻即可食用。
3.再燒半鍋水,放入面條煮。
4.將調料放入面碗中,放入面條,鋪上少許炒榨菜絲,撒上少許蔥花。
小貼士:榨菜有兩種:老榨菜和嫩榨菜。老榨菜鹹香,炒之前要泡水。嫩榨菜不鹹。洗幹凈放在同壹個煎鍋裏就行了,但都不要調味,以免太鹹。湯色白稠,滴水成珠,營養豐富,清爽可口。
東臺魚湯面太好吃了,難怪當地人常說“吃壹碗想三年”。
相傳乾隆年間,東臺有壹家面館老板。壹天晚上,他在街上發現了壹個新的面條攤,買了壹碗。拿在手裏壹看,面湯又濃又白。過了壹會兒,碗蓋上了壹層薄膜。他嘗了嘗,鮮香,比自己店裏的強很多倍。老板被感動了,就仔細質問攤主。原來,攤主其實是皇宮來的廚師。因為有壹次湯沒煮好,被逐出宮。無奈之下,只能挑個地攤,四處流浪,聊以維持生計。老板聽說後,以為原來是禦膳。怪不得這麽好吃。於是我趕緊把攤主請到店裏,他做飯。從此,這家店的面條都是禦廚親自調制的魚湯,嘗過的顧客贊不絕口。於是壹傳十,十傳百,四鄉八鎮,遠近皆知。“魚湯面”也因此成為東臺的著名特產。
東臺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很好的養生作用,可以健脾健胃,補虛治腸。經常食用可以強身健體。這是因為東臺魚湯面采用野生鯽魚、鰻魚骨、豬骨等原料,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活性鈣和多種氨基酸。食用後不上火、不口幹,營養豐富,符合當代人追求的飲食健康。人們常說吃壹碗魚湯面比長壽。原料:羊骨頭(羊脊骨和腿骨最好)、羊腿肉、粉絲、黃花菜、香菜、豆腐絲、海帶(或木耳)、鵪鶉蛋、面粉。
配料:八角、大料、草果、茴香、鹽、味精、香油(南方稱“香油”)
練習:
(壹)、煲湯、煮肉。
1.將羊肉切成大塊,羊肉和羊骨頭用清水洗凈,用清水浸泡1小時左右,撈出沖洗幹凈。
2.八角、八角、草果、茴香用紗布包在壹起做成調料包。
3.鍋內註滿水,放入羊肉和羊骨頭,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調料包,小火煨2-3小時,至羊肉軟爛,取出調料包,加鹽調味,放涼備用。
(2)制作面團坯
1.在面粉中加入壹勺鹽,拌勻,慢慢加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蓋上保鮮膜,醒發20分鐘。然後揉10分鐘,然後蓋上保鮮膜醒發20分鐘。重復3-4次。
2.將揉好的面團揉成粗條,分成配料,將每種配料搟成厚度約1 cm的長方形面片,在面片上抹上色拉油,蓋上保鮮膜,醒發20分鐘。
(3)、準備配料
1.粉絲泡軟了。
2.香菜洗凈,切段。
3.將黃花菜和木耳泡發,木耳撕成小花。
4.海帶浸泡後洗凈切絲。
5.煮熟的鵪鶉蛋去皮。
6.切羊肉。
(4)以上程序全部完成後,即可將面條撈出煮熟。
1.將煮好的羊肉湯放入鍋中。燒開後,依次加入羊肉片、黃花菜、木耳、海帶、豆腐絲,攪拌均勻。
2.再次開鍋,開始拉面。拿壹塊面團,雙手捏住兩端,輕輕拉伸。將面團拉伸成寬約1 cm的面條,放入鍋中。重復這個動作,所有的面塊都會放進鍋裏。鍋燒開後加入粉絲,加鹽調味。面條可以煮熟,用糖、大蒜和辣椒醬調味。原料:牛肉500g、面條500g、大白菜250g、10杯水、蔥4根、姜2根、蒜8根、八角4根、辣椒1根;1杯醬油,6杯水,1湯匙酒,1湯匙麻辣豆瓣醬,少許香油。
練習:
1.牛肉洗凈切塊,焯去血水。
2.將蔥、姜、蔥、八角、辣椒、牛肉翻炒,加入1杯醬油、6杯水、1湯匙酒、1湯匙麻辣豆瓣醬,中火煮約1小時。
3.把水燒開,把煮好的面條撈出來,然後把白菜燙壹下。
4.碗裏放壹點香油,蔥花,牛肉湯,再加面條,蔬菜,牛肉。原料:面條200克,豬肉餡400克,芽菜100克,蔥花25克,姜末10克,大蒜10克,辣椒面1.5克,芝麻醬10克,油菜心1顆。
調料:生抽、老抽、料酒、米醋、高湯、胡椒面、豬油、香油。
練習:
1.鍋熱後倒入豬肉餡翻炒待用。
2.用豬油煸炒蔥、姜、蒜,再煸炒辣椒面、芽菜、肉末,加入料酒、生抽、老抽、米醋,點少許高湯,取出時加入芝麻醬、胡椒面炒勻。
3.把面條放在鍋裏煮,撈出來放在碗裏。油菜籽熟了,可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