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家的人生修養
藝人門檻這麽低。
好像是隨機的壹招。
制造噱頭
從事人際關系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但是要成為壹名真正的藝術家
沒那麽簡單
需要壹輩子的練習。
讓我們來看看吧。
陳世斌先生說了什麽?
藝術家的人生素養
——陳世斌
藝術家是用來創造美的,壹個不會創造美的人不能稱為藝術家。藝術家首先要做的是自己的藝術,中國畫通常有三個境界:景物境界、筆墨境界、人文境界。
繪畫技法和筆墨的嫻熟固然能創造出好的作品,但人文含量的多少影響著壹幅作品的最終價值。因為哪怕是壹點點的人文內容都會給人耳目壹新的效果。所以藝術家在做好藝術的同時,也要註重生活的修養。
在談到書法創作時,沈鵬先生談到“書內書外,藝道並進”,重視“書外”的修養,我對此深表贊同。壹個有成就的藝術家必須有很高的人生修養。我覺得藝術家的修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學識和人品。
陳世斌在白雲深處
知識
“不去萬裏路,不讀萬卷書,想當畫家,能得到嗎?”董其昌的感慨告訴我們壹個藝術家應該做什麽。無論是讀萬卷書的間接知識,還是走在萬裏路上的真實感受,都是積累知識的有效途徑。
中國的藝術壹直以神秘著稱。只有“神秘”沒有“神秘”不是藝術,只有“神秘”沒有“神秘”在中國也不是藝術。但要想在紙墨之間鋪展這些境界,首先要對中國古典文學有壹個清晰的把握。藝術在古代是壹種高雅的東西,畫家向來最怕自己的作品被別人批評為“俗”。繪畫可分為工匠風格和學者風格。壹旦到了“庸俗”的匠人風格,再仔細畫也沒用。所以,要想進入學者風,必須要有文化。
中國畫家都是“三分作畫,七分讀書”。中國的書畫最終取決於書畫家的人文素養。蘇:“退筆如山還不夠,讀萬卷書才能明白神。”王銘畢在《字畫書》中說“胸前要有百家書,方能下筆不俗。”明代的李日華在《竹嫩與莫峻碑記》中也說“壹切濁可除,多讀書,多探奇山水。”畫和詩是相通的,要書卷氣,才能畫。
詩書畫理論對藝術創作具有指導和規範意義,藝術家需要多學習。齊白石喜歡讀書,他的閑適篇有壹句“壹息尚存須讀書”。所以他雖然是農民木匠,卻能做好創作,成為壹代人。黃是壹位學者。他在美術編輯工作過,讀過很多書。目前書畫界的沈鵬先生和程大利先生也是從事編輯工作幾十年,讀了無數書的人,所以他們的作品都看到了很高的人文境界。
只有繼承前人的成果,從古詩詞中汲取營養,立足於詩詞的立意,才能創作出立意崇高的作品。比如畫家喜歡畫壹些唐詩宋詞。在2011的秋拍中,王逸的《唐代詩圖》以1.2億元成交。傅抱石的《杜甫詩意圖》在2009年秋拍中以6002萬港元成交。天價反映了古典文學滋養的旺盛的藝術生命。當然,讀書不僅僅是文學,音樂、舞蹈、科學文章也能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萬卷書裏讀書的同時,還要走萬裏路。在行走中錘煉人的氣質,加深對人生、社會、自然、宇宙的理解。途中,我觀察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風土人情,在風雨中為自己驕傲。北宋郭《山水訓》曰:“四季各有體驗,春山輕如笑顏,夏山青翠,秋山明如妝,冬山蕭瑟如眠。”他能把四季的景象把握得恰到好處,與他經常深入觀察群山是分不開的。只有宗炳遊遍名山,名作《畫山水序》才能流光溢彩,流傳千古,晚年才能躺著暢遊。
石濤的山居圖
石濤尋奇峰畫稿,黃七十歲遊巴蜀創作速寫。傅抱石率團在萬裏寫生,邊走邊想邊寫,體驗生活,走進自然。山川無垠的氣象滋養了畫家的氣質和筆墨,隨著時代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他的展覽《山川新貌》在畫壇引起轟動。
種種事實表明,只有走進社會,走進自然,走進感受,走進傾聽,才能有真實而獨特的感受,才能有所創造。壹味的照搬過去,關起門來,就算再像,也還是活在前人的陰影裏。張大千的臨摹水平可謂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尤其是他對石濤作品的臨摹欺騙了多少行家的眼睛,但在今天,我們看重的是他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和表現。
石濤竹菊石圖
當然不是說為了“走萬裏路”而刻意去完成,而是側重於壹個心路歷程,壹個感知外界的過程。壹個人在縣城,不壹定局限在自己居住的縣城。八大山人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他能克服超越空間的局限。他壹生沒有離開過江西,卻有如此高的藝術造詣。
這種整合知識的能力從何而來?壹個在看書,壹個在散步。我們壹般理解走路太膚淺。其實,散步有很多含義:壹方面,可以簡單理解為散步、旅行;另壹方面,也可以引申到生活經歷和感受。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抱著遊戲的心態去玩,就算環遊世界幾次也不會有太深的感受。走萬裏路,可以把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學習和培育藝術家的高尚精神。
黃的“擬孫之筆意”
某人的道德品質
王宇強調:“學畫者,先立品。為產品挺身而出的人,在筆墨之外,有自己光明正大的想法。不然畫的雖然給人印象深刻,但是有壹種不正之風。所以‘正確’二字壹直都是極其重要的。”藝術家也要有培養崇高精神的精神自覺。正如陳傳席先生所說:“我們的時代需要漢唐的豪氣、威猛、大氣、豪爽、健康,更需要陽剛之義。
“氣是人生之本,也是學藝之本..畫家胸中有氣,畫中才有氣,胸懷大,才能呈現大景觀。”爬山時感慨萬千,看海時海滿溢”(劉勰《文心雕沈龍四》),“望秋雲,神飛;面朝春風,思緒萬千”(王巍《畫》),壹切好的藝術作品都會充滿豐富的情感,激蕩胸中的空氣。
繪畫不能不強調筆墨技巧和書法技巧。但是,這些技巧都掌握了之後,就不壹定是優秀的藝術家了。
黃的《河圖》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雲:“玉壺買春,茅屋賞雨。坐在鐘石,修剪竹子。白雲在楚清,飛鳥在互相追逐。睡在琴蔭下,上面有瀑布。落花無言,人輕如菊。”突出人的優雅飄逸的性格。
倪瓚有雲:“蘭生谷中,倒影猶自照,無人為美園,春風笑。”山谷中的蘭花獨自盛開。雖然沒有人欣賞他們,但他們並不沮喪。它清新脫俗,思路清晰,面向春風,綻放自己的微笑。
石濤說:“十次吐血不如壹次咬雪。”他強調,寫字畫畫不是靠技巧,而是靠智慧。不如吞下壹團雪,苦練技能,耗盡心智,培養壹顆清明高遠的心。
黃的《湖雪與晴嵐》
正是這種脫塵去濁的心識,才懂得了味,才懂得了天地之美,包括道和物,才從技術進步到道。道是人生修煉的境界,對道的理解程度反映了人品的程度。人品的問題會影響繪畫,以至於“人品不高,墨水滴不掉。”
子曰:早上聽道,晚上死。顯而易見,開悟是珍貴而難得的。啟蒙的目的是了解天地自然的意趣,畫山水是觀察天地以達到心靈修養的方式,更接近繪畫的藝術本質。
藝術家也要有敏銳的感受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並以此為靈感產生持久的創作欲望。藝術家也要有勇氣,李可染也強調了勇氣的價值,要有覆蓋整個世界的勇氣和整合過去和現在的心。文人情懷,文人使命,“獨善其身”與“兼濟”的和諧統壹
倪瓚的《讓膝齋圖》
藝術家的修養,對於中國畫來說,主要影響的是人文境界,對筆墨神韻也有影響。中國畫本身就是寫意畫的哲學,是畫家的人格化,是藝術家靈魂反思的產物。誰的畫人文含量高,誰就更能引起審美情趣。曾先生的壹個觀點是,它能更深地“傷害”觀眾。這裏的人文內容主要是指碑刻、書法、詩詞、印章等人文性的東西。,於是真正的人們終於在人文領域沖刺,超越了很多平庸的人。
人文修養不僅在作品裏,也在作品外。如果兩個畫家在風景和筆墨上旗鼓相當,那麽風格和人格魅力高的那個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陳世斌的《春風,雪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