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孟子的重民輕君思想有什麽現代意義?大家幫幫忙,快!推薦壹篇文章也可以,謝謝。

孟子的重民輕君思想有什麽現代意義?大家幫幫忙,快!推薦壹篇文章也可以,謝謝。

孟子思想的現代啟示(王其鈞)

(2005-7-8 10:47:15)

作者:王其鈞

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儒學大師,在先秦儒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影響和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哲學、倫理、心理學、美學、民俗等。,並產生了陶冶情操、崇尚個性、尊老愛幼、穩定家庭、協調社會、治國安邦、順應自然、天人合壹等諸多功能和影響,為形成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和優良傳統作出了貢獻。在現代生活中,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壹定的現代價值。

筆者曾指出,孟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追求個體人格的完善、社會的協調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見《聖人智慧新論——孟子》壹書,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65438+2月)。從某種意義上說,孟子堅持了和諧哲學。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略述我的見解,以教學術同仁。

在個體問題上,其中孟子強調追求高尚的獨立人格,建立不會被他人奪走的人格尊嚴,以及不屈不撓的高尚氣節和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這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關心仁人、廣泛關心群眾、親近仁人的思想,把關心仁人與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提倡不關心他人的政策,強調“行善天下”,成功時“讓人民為所欲為”。失意時,要堅守仁義原則,“獨善其身。”在這裏,孟子的愛就是尊重人,承認人的尊嚴和價值,表現了推己及人的人道主義和為公犧牲的精神。孟子的《情人》強調個人與社會群體的統壹,強調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壹,把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社會群體中。這種個人與群體相統壹的人生觀,既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又重視社會群體對個人的重要作用,從而將個人對社會群體的強烈責任感與社會群體對個人的關心緊密聯系起來。在這裏,孟子所倡導的在貧困中堅守仁愛、保持高尚人格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個體自我價值的過程;在成功的時候對人民表現出善意,造福世界的過程,就是追求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社會價值的過程。

又如,孟子在生死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見解。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舍身取義的思想,認為“生為我所欲,義為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孟子·高姿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對生與死的深刻理解告訴我們,生與義,即人的生命價值和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價值,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但是,當我們不能同時得到這兩者時,我們應該致力於堅持正義和正直。這說明人的道德精神價值高於生命價值。孟子的這壹光輝思想,被後世無數思想家、仁人誌士繼承發揚。南宋文天祥的千古絕唱“自古無人死,吾當存心,照吾史”,就是以孟子的思想為基礎的。孟子舍身取義的思想,提升了不屈的人性尊嚴,積澱成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精神。在民族危亡、生命處於危急關頭的關鍵時刻,它成為無數仁人誌士堅守節操、抵抗侵略、英勇就義的道德精神力量。在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中,吸取孟子思想的精華無疑是必要的。

追求社會和諧是孟子思想的另壹個重要內容。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天下有道、近在眼前、天下為仁的思想,大力追求政治清明、天下大同、仁義廉恥、君民同樂、尊賢重道、道德高尚、民風淳樸、關系密切的美好理想社會。同時,他還提出了壹套治理國家、平天下的仁政,如使政府仁政、任用賢人使人能幹、減輕刑罰、控制人民財產、節用賦稅、加強教育、贏得民心、移風易俗等。其中,他強調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如君臣之和、君民之樂、父子之孝、夫妻之和、兄弟之敬、朋友之信。他認為,只有人們按照不同的等級履行自己的職責,盡最大努力履行對其他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才能保持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和諧,才有利於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這種社會和諧思想不僅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而且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精神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於我們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仍有積極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我們知道,社會穩定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壹。只有在穩定的環境中,社會才能進步和發展。孟子倡導和諧共處、以正為中的原則和方法,揭示了對立統壹的關系,對於我們不斷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保持上下級、行業、部門之間的關系處於和諧狀態,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同時為社會和諧提供了壹定的心理基礎。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君子之防,修身齊家,天下太平”(《孟子》)。這樣,孟子就把個人、家庭、國家、世界看作壹個緊密聯系的整體,表現出壹定的系統觀念。這種和諧思想強調自我和諧是家庭和諧的基礎,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形成壹種心理積澱。

二是有利於培養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民為國之本,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壹。他強調,治國就是政治家要愛民、護民、惠民、安民、富民,與民分憂,贏得民心,進而穩定社會,統壹天下。他主張君主應視民為三寶之壹,提出了“民為貴,國為次,君為天子”(《孟子》)的傑出觀點,深刻闡述了民。後世封建社會的經驗教訓證明,如果我們正確處理君民關系,關心民就苦,發展生產,疏於賦稅,人民就安居樂業,社會就穩定發展;反之,統治者暴虐無情,殘害人民,掠奪人民的財富和精華,人民怨聲載道,就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激起人民的反抗。在現代社會,能否正確處理政治家與人民的關系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問題。我們應該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孟子民本思想的精華,不斷培養熱愛人民、信任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感情,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

第三,有利於經濟發展。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統壹,孟子提出了壹套對社會進行經濟約束的思想。這主要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制度、控制人民永久生產的土地制度、“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和節稅的財稅制度,以及以窮人為主的養老制度。近年來,孟子思想與企業管理成為國內外文化研究的熱點之壹。孟子的壹些管理思想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這裏,吸取孟子經濟管理思想的精華,對於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提高現代管理水平無疑是必要的。孟子思想的現代啟示(王其鈞)

(2005-7-8 10:47:41)

作者:王其鈞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孟子思想體系的又壹重要內容。我們知道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無數的朋友。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和調查,自人類誕生以來,已有4萬至5萬種動物滅絕。在過去的兩千年裏,壹百多種哺乳動物滅絕了。目前,許多動物瀕臨滅絕,每天都有壹種動物從地球上消失。壹些科學家認為,隨著生物的大量消失,人類將失去越來越多的自然夥伴和資源。據《光明日報》2月25日1997大陸西部豐富的資源盡人皆知,但西部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長期違背科學的掠奪性開墾,嚴重惡化了這裏的生態環境。165438+10月27日上午,都江堰市聚源鎮數百只烏鴉集體死亡。據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專家分析,“現在壹個生物鏈的惡性循環已經基本形成。由於烏鴉、貓頭鷹等益鳥銳減,蛇被大量捕殺,田間老鼠、害蟲失去天敵,十分猖獗。最近正在播種小麥種子。經常被老鼠吃光。因此,許多農民被迫將小麥種子與老鼠藥混合。雖然這解決了暫時的問題,但它也毒害了環境,減少了有益生物的數量。”報告指出:“烏鴉的大量死亡顯然是因為農田汙染...烏鴉的死亡也證明了農田汙染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災難。在全球生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日益流失的困境中,烏鴉發出哀鳴,以生命警示人類。這份報告只是當前生態危機的壹個例子。當前,生態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重大社會問題,引起了各國的重視。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揭示人類與環境的辯證關系,把握環境變化的內在規律,調整人類與環境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建立結構和諧、生產力高的生態系統,成為壹個重要課題。在這裏,孟子天人合壹思想的啟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有助於維持生態平衡和控制汙染。在孟子看來,壹切自然事物的生存和變化都是自然的,具有壹定的規律性和必然性。人們遵循天道的自然性和規律性,按時辦事,合理從事農副業生產,就能獲得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他說:“不反農時,就沒飯吃。”:不算的話,魚和甲魚都不能吃。斧金及時入山,木木不能用。谷與魚龜不能搏食,木與木不能搏用,使人失去生命,無怨無悔。養生死而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最初提出的人與自然是壹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和諧整體的觀點,對我們維護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汙染具有深刻的理論思考和積極的借鑒意義。在現代經濟建設中,發達的工業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工業發展的消極方面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我們要學習孟子的天人合壹思想,既要看到我們從自然中獲得了什麽,也要看到人類給自然增加了什麽。如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人類造成危害,就會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第二,有利於我們對自然的關心和愛護。孟子指出,君子要“與民為善,與物為愛”(孟子盡心)。在孟子看來,愛是可憐的愛,也就是說,人先愛自己的父母,再把自己的父母和天下愛別人的人由近及遠推下去。在這裏,孟子對自然物的熱愛帶有泛人文主義傾向,類似於現代西方生態倫理學家所倡導的“新生”命題,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人類沙文主義”。他強調人類要有寬廣的胸懷和寬厚的道德,把自己的愛擴展到自然界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物。孟子曾贊“牛山之木味美”,表現了他對自然美的喜愛、欣賞和依賴的思想感情。在我國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片面強調對自然的征服、改造和勝利,移山填海、圍湖造田等。壹些人濫殺野生動物,破壞了原始資源和自然生態的平衡,結果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在現代經濟建設中,很有必要以史為鑒,重溫孟子愛護自然物的思想。

第三,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我們知道,生態環境的變化有壹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對自然的需求不能違背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否則,人類對自然的粗暴幹預和改造會使生態失去平衡,從而損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這裏,孟子的合理開發、合理利用事物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孟子曾指出:“不逆農時,五谷不能打糧食。”不算的話,魚和甲魚都不能吃。斧金及時入山,木木不能用。"(《孟子·惠亮·王上》)孟子的主張告訴我們,在生產活動中,人們的捕魚和伐木要有利於魚類和植被的生存和繁衍,向大自然索取壹切要有節制。否則,資源枯竭的捕撈,爭分奪秒的伐木,會危及萬物的生息和生態平衡。在這裏,多年前的梁淦古人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彌足珍貴,至今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孟子追求人格完善、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和啟示。繼承這壹寶貴的歷史遺產對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