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安排壹日三餐?
早餐要吃好,就是早餐吃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數量少質量好。有幹有瘦,主副並重的原則。最好搭配1 ~ 2種高蛋白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豆漿、花生、大豆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吃得很馬虎,甚至不吃早餐,這嚴重違背了人的生理需求規律。
充足的午餐意味著有足夠的食物質量和數量。因為上午下午活動量大,主食量要大,副食品種要多。餐桌上應該能看到肉、蛋、豆類和蔬菜。如果有壹碗營養均衡的蔬菜湯就更好了。午飯後半小時可以吃壹次水果。
晚餐要少,因為晚上活動少(不包括夜班工人),身體需要的營養少。過飽容易導致食積,影響睡眠;另壹方面,營養過剩會導致肥胖,甚至誘發疾病。目前普遍的情況是,人們生活緊張,工作繁忙。他們往往早餐吃得很差,中午草草吃壹口,晚上回家大吃壹頓,然後倒頭就睡。長此以往,很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我們必須克服這個壞習慣。
有適當的飲食
壹定要科學的吃飯,包括對吃飯的時間、數量、品種、地點、速度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壹方面保證了身體對營養的需要,另壹方面維持了人體消化器官的功能不受傷害。
固定時間間隔
壹日三餐要有固定的進食時間,保證消化器官有規律地運轉,使食物在體內有條不紊地消化、吸收和運輸。傳統上規定壹日三餐是因為兩餐間隔5 ~ 6小時,剛好符合人的生理狀態。因為食物進入胃後,壹般需要4到5個小時排空,大約休息1小時後,進入最佳工作狀態;如果壹天兩餐,間隔太長,容易出現腸胃饑餓收縮,身體會出現很多問題。按照我國傳統的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早餐應安排在7點,中餐12點,晚餐6點。這樣,無論出門與否,都不要打亂自己的習慣,讓消化器官保持最佳狀態工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想吃就吃,想吃就吃,多吃些開心的、貼近自己胃的東西。否則,他們就不吃或少吃,零食也不會離開他們的嘴。最終,他們的消化功能會嚴重受損,他們會後悔患了慢性胃腸疾病。
定量
要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成分的多少,來決定每餐要吃的食物量。食物過少會造成營養不良,食物過多會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營養過剩會造成肥胖。所以每餐吃的量要適中,以飽為好。
不是偏食
食物品種的選擇不是由個人好惡決定的,而是需要營養的迎合和多樣化,對那些挑食的“特寶”不能壹味縱容;有偏食習慣的人壹定要努力糾正,防止營養不良。
不要吃得過多
在任何時候,切記壹刻也不要暴飲暴食,尤其是在餓著肚子吃飯的時候,否則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嚴重的會導致胃脹、腸胃炎、胰腺炎等疾病,甚至很多人會因為暴食而死亡。
快餐,不是熱食。
吃飯的時候壹定要細嚼慢咽,食物太熱會灼傷食道。
合理的食品加工
合理加工就是減少不合理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的損失。
主食加工
小麥籽粒中的壹些營養成分大多分布在籽粒表面。所以加工越精細,營養成分流失越多。所以買糧不能壹味追求精米、精粉,要以細配細為好。米粉中含有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易溶於水。浸泡時間越長,挖米次數越多,營養流失越多。為了防止維生素破壞,米飯壹定不能用開水燙。當發現食物被黴菌或化肥汙染時,應在食用前小心處理。
主食產品的不同加工方式對營養的損失影響很大,所以米飯適合蒸、燉,不可取撈。粥裏加堿會破壞維生素。面食盡量蒸烤比較好。煮面會導致壹半的維生素流失。對於油條或油餃來說,維生素B1由於堿和高溫幾乎被完全破壞。
副食品加工
副食品的加工主要是防止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流失。蔬菜中的維生素B、C不僅易溶於水,而且耐溫,易被氧化。應特別註意。先洗菜,再切菜。不要將蔬菜長時間浸泡在水中,以防維生素流失過多。切菜不要太碎。切好後快速翻炒。炒菜時,水燒開後菜容易放進去,炒菜時間不容易超過1分鐘。烹飪是最好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炒菜除了維生素c損失不大,炒的又快又快,但要早點放鹽,防止不熟多汁。澱粉增稠可以使湯汁變稠,粘在菜上,有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炒菜時可以掛糊炒,保護營養成分,使原料不與油直接接觸,營養成分損失少。
調味料的合理使用
成年人每天大約攝入3 ~ 10g鹽。過量攝入不僅會增加進食後腎臟的負擔,還會增加高血壓的發病率。目前,大部分地區人均食鹽日消耗量大於規定標準。所以做菜要註意減少鹽的用量。醬油容易被黃曲黴素汙染,對身體不好。出於安全考慮,最好不要用帶白酸的醬油,尤其是涼拌。烹飪時加入適量的醋,可以減少維生素的破壞,促進鈣的吸收。過量容易傷腎傷牙,對筋骨不好。不能用青銅做飯。做菜加酒可以去除腥臭味等異味,壹般用黃酒。烹飪時註意油溫不要太高,少用動物油。油反復高溫油炸會產生致癌物。不要用帶有辣味的老油,以防食用後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