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養生智慧

養生智慧

在古代,原始先民住在山洞裏,吃野食,生活環境險惡。疾病和野生動物隨時威脅著他們的生命。“隋人鉆木取火,炮初烹食,人無腹疾。”有了火,人類不僅迎來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了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們結束了像動物壹樣吃東西、喝血的歷史,徹底改變了食物的味道,縮短了消化時間,提高了利用率,改善了人類的營養狀況,增強了免疫力,減少了疾病,大大增強了人們在自然界的核心競爭力。

從此,人類更健康、更長壽、更智慧地發展,躍居“萬物之靈”的位置,開始書寫地球的文明史。

“神農嘗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使民知所忌。”原始人通過長期的嘗試,逐漸將動物、植物、礦物等天然產物分為食物、藥物、毒藥,開啟了古代養生營養的研究。

奴隸社會,人們改進了炊具,發明了湯,湯藥也就應運而生了。至夏在商朝時,釀酒業發達,“酒”能活血導藥,被稱為百藥之術。在公元前5世紀的周朝,就有從事食物準備的“食醫”。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師,負責君王的飲食設計,制作各種美食和保健飲食,主持“養生之道”。當時這個職位的地位在“疾病醫生”(內科醫生)和“醫學博士”(外科醫生)之上。

周秦時期的《周易》、《尚書》、《山海經》先後提出了飲食控制的觀點,甚至收集了幾十種保健飲品和食品。

戰國時期撰有《黃帝內經》,對飲食養生和食療作了系統的闡述,強化了飲食節制和五味調和的觀點,主張“氣味相合以補精”,提出違反飲食禁忌原則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具體提出飲食調理和飲食衛生,為後世飲食養生理論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的醫生非常重視飲食,以預防和治療疾病。扁鵲的觀點是:“作為醫生,要知道病源,知道是什麽病,用食物治療,飲食不愈再點藥。”。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約有1/3的藥膳、食補全部藥物。書中有許多由食物和藥物組成的藥方。《漢書·神農本草經》載有365種藥物,其中大棗、蓮藕、山藥、蜂蜜、薏苡仁等多種食物被列為強身益壽的上品藥物。

漢代醫聖張仲景註重“祛邪扶正”,在治療中常以食物為用,“存津液,護胃氣”。比如他的代表作《傷寒論》中的第壹方“桂枝湯”,就含有大棗、生姜、桂枝、甘草等食物成分。他讓病人在服用這個藥方後喝熱粥來幫助他們服藥。在他著作中的300多個方子中,約有1/3含有食物成分。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其《備急千金藥方》中有“以食治”專章,詳細介紹了飲食的理論和谷類、肉類、水果、蔬菜等154種食物的保健防病作用。他鍛煉身體,保持健康。他100歲以後,機警而明察秋毫,著書立說。《食療本草》收錄了227種食物,詳細介紹了食物的性能、效用、烹飪方法和食用原則。宋代《太平盛輝方》的“食療”理論記載了28種疾病的食療方法。

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飲食保健書籍。《食本草》、《趣味生活飲食譜》、《園中飲食菜譜》、《膳食指南》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食物的性能、功能、主治及膳食結構。《救災本草》和《野菜小冊子》擴大了食物的來源,《本草綱目》收錄了1000種食物,其中具有保健、藥用性質的食物不少於200種,養生、食療方劑多達數百種。

藥食同源,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