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在哪裏?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中。”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和神秘,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勝地。
當山上到處都是藏族寺廟,道路很差的時候,他們又遇到了和尚。
普陀山是中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以追溯到秦朝,山上隨處可見原始道教和神仙煉丹的遺跡。唐朝元年(公元847年),壹位梵天和尚來到陰超洞,感受觀音的化身。為了講述奇妙的方法,靈跡開始了。唐憲宗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華匯大師邀觀音像從五臺山乘船回國,行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而在陰超洞邊留下聖像供奉,故不肯前往觀音。經過幾代人的建設,有許多寺廟。全盛時期,全山有寺廟3座,寺廟88座,毛鵬128,僧人4000余人,歷史上被稱為“震旦第壹佛國”。每年農歷2月19日,觀音生日,6月19日,觀音道學日,9月19日,觀音出家日,各國信眾齊聚佛國,普陀山燈火輝煌,香煙繚繞。誦經拜佛,徹夜不眠,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大典,天降祥瑞,信眾為之祈福,功效反復。延續了壹千多年的佛教活動,使鐘靈美麗凈土普陀山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觀音大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佛,家家戶戶是觀世音菩薩”。觀音信仰被學者們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以山海之勝推普陀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景秀麗,幻象獨特,被譽為“人間第壹清凈地”。山石樹木,雕塔斷崖,梵音濤聲,都充滿了佛教的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富,長滿了古老的香樟樹和鮮花,被譽為“島上植物園”。全山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這裏不僅有千年香樟,還有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掌楸。島的四周,壹望無際的沙灘,白浪環繞,漁帆競放。清豐崔巒和殷桃金沙被大量的古剎環繞,構成了壹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巖石和山谷非常美麗,盤陀石、二桂聽法石、心形石、梵音洞、陰超洞和朝陽洞都令人著迷。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夢幻,或奇特,給人無限遐想。許多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精彩動人的傳說。
普陀山三大寺
主要景點有普濟寺、法雨寺、惠濟寺三個。普陀山的象征是南海的大觀音銅像、紫竹林和集自然景觀和寺廟於壹體的西天景區。每年夏季來臨,來浦避暑的遊客聚集在浙江省第壹海水浴場百步沙,為普陀山增添了又壹道亮麗的風景。
五代對四海第壹山給予了無與倫比的尊重。
普陀山以其獨特的山海風光和神秘幽靜的佛教文化,長期以來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隱居、修行、遊覽。據史料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就是道教修行者修行的寶地。秦安齊聲,漢甄,金傳都來此山修行。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的必經通道和停泊地。至今山上仍有朝鮮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朝鮮民族英雄張寶浩等故事。自觀音道場創立以來,遊客絡繹不絕。歷代名人,如宋代的陸遊、明代的董其昌等,都曾先後登山、遊歷。歷代名人、文人墨客,或歌或作,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詞歌賦,使普陀山的文物古跡極為豐富。唐、宋、元、明、清五代近20位皇帝專程到普陀山拜觀音,帶著沈甸甸的禮物,為的是祈求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也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以禮贈金、紫衣、字、佛經。新中國歷屆中央領導人也曾親自到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代恩寵,千年復興,佛國香火鼎盛,聲名遠播。
佛心藏於眾生心中,改世為馬列,建天。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景區管理日趨規範化、制度化,景區旅遊秩序井然,社會穩定。先後獲得“全國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保護示範單位、全國文明景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
優越的人文環境,壹流的旅遊服務,讓普陀山壹年四季遊人如織,佛教壹年四季延續。2004年,它接待了230多萬遊客。每年三大香火節,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的春天”旅遊節,遊客多,香火多。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膜拜,壹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的莊嚴繁華景象
普陀山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集拜佛、避暑、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影視制作、民俗風情為壹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普陀山十二景
普陀是山海兼備的勝境,風景獨特,四季變換,早上各不相同。景點成百上千,可謂風光無限。和其他著名景點壹樣,普陀山也有它的“風景中的風景”。
歷代遊覽普陀山的名人,根據自己的印象,曾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贊
明代文學家屠龍,吟誦“普陀十二景”;
梅灣春曉,茶山薄霧。古洞滿潮聲,龜塘寒碧,門庭清梵清,金沙千步。
蓮花正午,香爐飄香,珞珈燈火,靜室茶煙,盤陀蕭日,缽盂。
清代半求《普陀山記》十二景:
短谷聖碑,佛指名山,兩洞潮聲,千步金沙,華鼎雲濤,梅岑仙井。
朝陽日出,盤陀日落,法華嶺東,照雪霽,寶塔鐘,蓮塔夜月。
壹、荷花海洋正午穿越
蓮花洋即蓮花洋,位於舟山島的少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接普深水道。海洋因傳說日本人要迎觀音像回國,海牛和鐵蓮花阻止其渡海而得名。康熙《定海縣誌》引用普陀誌說:“宋元時,後羿人進貢,欲載往本國,但海上生鐵蓮花,船不能,恐歸之,故名。”
蓮花洋是攀登普陀山朝聖的必經之路。如果乘客的船到了海洋,如果趕上了早潮,就能看到海洋上的波浪微微起伏,像風中的千萬朵荷花,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遇有大風天,更是壹派波瀾壯闊的壯觀景象。
壹位漁夫曾唱到:“蓮花海裏有大風暴,無風海裏有蓮花。壹朵荷花開十裏,花瓣尖如穗。”
第二,短命的神社
進入佛國大門,向東南約300米,便是矮姑路的頭。沙灘上有“大小不壹,形狀各異,寬十余米,長數百米的巖石,小石子相互附著”。有的石頭上刻著“矮古碑”四個字,在舊日的潮汐和海浪中出沒,成為天然的港口。船到了段古路頭,卻到不了岸邊,只得用不超過壹尺長,不超過三尺寬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普陀山住持余、連禪因潮水漲落無法上岸,遂以長11米、寬8米的巨石底座籌款。在普陀山客運站建成之前,任何來普陀山朝聖和攬勝觀光的人都要在那裏上岸。
相傳壹個大媽和壹個小姑子發願拜佛。幾年後,他們湊錢買了壹條船,船就停泊在路的頭上。可惜小姑覺得羞恥不潔,不敢下船進山。他嫂子去朝聖沒有加持,就叫他在船上等她,自己壹個人去山上拜佛。不想臨近中午,漲潮了,船離了岸,嫂子在船上坐久了,餓得吃不下飯。正在這時,只見壹個村婦拿著飯盒到了岸邊,往潮水裏扔了些石頭,站在這些石頭上,爭著直奔小姑的船,說是小姑叫她送的,放下飯盒就下了船。過了壹會兒,小姑進香回來,問起往事,母親嚇了壹跳;突然想起剛才拜佛的時候,看到觀音大師的衣服是濕的。我突然意識到這是觀音菩薩的作品,就沖進山裏拜觀音。因為小姑在碼頭“缺大媽”,從此大媽的鋪位就叫“缺大媽頭”。路頭旁邊的潮水裏掛著石頭。傳說這些石頭是送飯時扔進海潮裏跺腳用的,所以被稱為“矮姨媽聖碑”。
第三,梅灣肖春
灣內春曉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也叫梅岑,因為西邊的山灣是梅灣,也叫前灣。據說這裏野生李子很多,寺廟和尚都很會養李子。格蕾絲。初春,春歸大地,人避山野梅,清香滿谷,青山綠樹,映襯著點點小紅點。這真是壹個美麗的場景,它曾被譽為“海上浮動”。
每天太陽無風時,站在西山之巔;俯瞰荷花海洋,只見漁船競駛,鷗鳥雲集,海中波濤,路光閃閃,山外青山,美不勝收。如果是在月夜,枝疏月淡,島礁朦朧芬芳,更是醉人。
四、盤陀的夕陽
“盤陀趙茜”指盤陀石周圍的夜景。
在梅福安西行不遠處可以看到潘拓實。盤陀石由兩塊石頭拼成,底部寬,頂部尖,周長20多米。中間凸起的是上面的石頭,叫做巖石。在壹塊巨石的頂端,有壹個平底尖,高3米,寬近7米。它是壹個菱形,被稱為陀。上下石頭的縫隙像壹條線,亮亮的,好像不相連,好像壹塊石頭掛在壹塊石頭上。
每當太陽落山時,石頭就披上壹層金色,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如果此時人們能登上石頂,環視山海,景色壯美,將成為普陀山的壹大奇觀。
動詞 (verb的縮寫)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色。海印地位於福賽基山前,又名“放生池”、“荷花池”。原來是佛家放花的池塘,後來種了荷花,稱為“荷花池”。
“海印”是佛陀所獲得的三摩地的名稱,例如大海可以印出壹切,湛然,佛陀的智慧海,可以印出所有的法律。海印池占地約15畝,建於明代。池上有三座石橋,中間壹座叫平橋;北接扶桑寺中山門,中間為八角亭,南面為禦碑亭。謝蓓亭、八角亭和扶桑寺建在同壹中軸線上。古老的石橋橫臥在水波上,遠處矗立著壹座雄偉優雅的石橋,透出壹種美好的精神。這裏真的像是皇宮中的仙境。
蓮花地三面環山,古樟樹環繞,池水由山泉蓄積,清澈如玉。每當盛夏,池中的荷葉田和荷花亭映著古樹、梵文人物、拱橋、佛塔的倒影,構成壹幅非常美麗的畫卷。夏日月夜來此,或風平浪靜天高雲淡月映池;或清風徐徐,荷香襲人。
蓮花,佛教徒稱之為蓮花,是聖潔和純潔的象征。佛教稱極樂世界為“蓮花之國”,以為他地的人永遠住在蓮花裏。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但因為被生死煩惱所困擾,沒有煥發出自己的佛性,所以仍陷在生死煩惱的汙泥中。而蓮花則是“渾而不汙,澄漣而不妖”,所以佛教用蓮花比喻“佛性”。觀音菩薩是死於連邦的普渡眾生的“蓮師”。
第六,法華靈動
法華嶺東的奇特景觀在這裏,方圓的巨石自立,形成數十個洞穴:有的隨意雕刻,隨意行走;有些像房間壹樣寬,裏面有石像;有的在頂上豐沛,泉水涓涓而下,從石垛中流出,傾入壹池。普陀山的洞穴雖然很多,層次千奇百怪,但這是最多的。洞外有“清大福地”、“普陀巖”、“東南柱”等碑刻。
七、古洞穴潮汐聲
洞穴半淹沒在海水中,深度約30米,從懸崖到洞底深度約10米。這裏海岸曲折,怪石嶙峋,怪石嶙峋。洞底通海,頂部有兩個缺口,稱為天窗。
潮汐洞口面朝大海,張開大口。日夜被海浪拍打,潮水沖入洞口,如蛟龍,聲如雷鳴。風大的話,水花飛濺,水花直奔“天窗”。如果是晴天,山洞裏五顏六色的霓虹虛幻而嘆息成奇觀。
據報道,在宋元時期,來普陀進山朝聖的朝聖者經常在陰超洞前請菩薩保佑。明朝以後,我要去梵天洞敲觀音的土。朝聖者經常跳崖而死,為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生活。於是定海縣命項英在岸邊建亭,並親筆書寫《戒》壹書,立碑禁止戒。
八、朝陽沖日
過了仙井,向東望了幾座寶山,只見山上有壹塊巖石像大象壹樣斜倚著,伸著鼻子仰望著東海。這是大象石。像巖石的上邊,還有壹個像兔子壹樣溫順的兔子巖。在項燕東邊的海邊,有壹個天然洞穴,不超過十英尺寬,但深且幽。洞外巨石參差不齊,堆成人山人海。洞朝東,左右持百步沙,千步沙。每當陽光明媚、清晨時分,妳都可以在這裏看日出和海景,景色壯美。初升的太陽“像輪子壹樣,紅得像沙子,突然從海底升起,耀眼奪目,散射著海水。以前很少想到曾光耀。”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朝陽洞”,並將“朝陽日出”列為普陀十二景之壹。普陀山看日出,以朝陽洞為首。
朝陽洞也是聽潮的好地方。朝陽洞上有最初的朝陽寺。據書上說,置身於此寺,浪嗚於下,如成千上萬種音樂交響,別有壹番情趣。
潭下亭又名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臺,臨崖臨海。每當太陽升起,陽光普照,景色美麗。
九、金沙千步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柔和,寬闊坦蕩,柔中帶剛,猶如金印定座,走在上面,不墜不沈。這裏,海浪日夜停靠,濤聲不絕於耳。潮水在沙灘上嬉戲,像瀑布壹樣來,像阻力壹樣停止。每次大風大浪,都是雷聲成雪,令人嘆為觀止。當妳在流浪的時候,它是奇特的,不尋常的,奇特的景觀是無法形容的。千步沙沙坡度平緩,海面寬闊,水中無巖礁,常為遊泳健兒所青睞。如果遊客是在夏天來的,千萬不要錯過這種景象,或者在遊山玩水之後赤腳走在上面,讓海浪愛撫妳的雙腳,那種有趣的感覺是沒有嘗試過的人無法想象的。或者在沙灘上靜靜地坐壹會兒,聽聽潮水的聲音。或者幹脆換上泳衣,跳進佛海的波濤裏,帶給妳無限清涼。當妳漂浮在藍色大海的懷抱中,妳的身心可能會慢慢與大海融為壹體,然後妳可能會覺得妳就是大海,大海就是妳。
金沙千步不只是白天好看。每到月夜,單鵑緩緩移動,微風習習,濤聲不時,其寧靜的景色更具詩意。因此,有人曾把它與壯麗的日出結合起來,稱之為西陀山。
X.廣西薛稷
廣溪峰位於佛頂山東南,壹座“蓮花石花”,又名“石屋”。遠遠望去,綠樹叢中,峰巒疊石,美不勝收,像荷花,像白雪皚皚的山峰。
“廣西薛稷”是指普陀十二大景觀之壹的桂峰雪後的景色。普陀山很少下雪,冬天安靜而奇妙。但如果妳運氣好,趕上壹場大雪,登上佛頂山,遠眺廣西峰。仿佛玉雕,銀裝素裹,吹開萬株梨樹的花瓣,山色混雜,海低連凍雲。這時候妳會覺得自己的心是清澈幹凈的,就像置身於純白佛國的凈土。
要看到廣西峰的雪景並不容易,但普陀是佛教聖地,佛教弟子經常來來往往,或經常靜修停留,所以欣賞普陀山的“雪霽”景色是命中註定的。
十壹、茶山夙霧
茶山位於佛頂山後面,自北向西綿延。山川遼闊,溪流眾多。而每次日出前,茶林都彌漫著薄霧,時而如絲,時而因姻緣。這壹刻,如果妳置身其中,就像做夢壹樣,讓人無限遐想。
在古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己種糧。種茶是住在山裏的僧侶的壹項重要任務。每到采摘季節,眾僧齊出,山上立即出現壹派繁忙景象(童詩),“山野爭采香芽,推霧穿雲得信貸”。
普陀茶山的茶叫“雲霧佛茶”,因為這種茶樹多為僧人所植,所以僧人說起“茶山霧”也是別有壹番風味。
十二、天門清帆
天門清帆說的是普陀山最東端的梵音洞的景觀。從法雨寺到沙飛坳、香會安,是普陀最東端的顧青雷山。綠鼓基地插入普陀海洋。這壹定是因為這個地方經常有驚濤駭浪拍打懸崖。潮湧震孔,日夜打雷,猶如擊鼓,故又稱“震天鼓”。在山東省南端,有鼓基的地方,有壹個很大的天然洞穴,是用巖斧劈開的,高100米。兩邊的懸崖形成壹個門,被稱為梵天洞。在普陀山眾多壹直被人感嘆為神奇的洞穴和山谷中,梵天洞的雄偉氣勢和險峻險壁是其他洞穴無法企及的。梵音洞山明水清,貴州清,蒼崖聳立,距崖頂數尺之遙的洞腰,嵌有壹橫石如橋,恰似黑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之間有壹石臺,臺上有雙層佛龕,名為“佛閣”。任何人想看梵天洞,都要先從崖頂繞道走下石階,然後來到佛光閣。據說每個人在這裏看到的都是不壹樣的佛,即使是同壹個人也會隨之改變,這是極其奇怪的。這個地方也是梵天洞觀潮的最佳地點。佛屈滄海,浪打馬立克奔騰,龍吟虎嘯晝夜。聽到的人無不驚心動魄。此時,佛教信徒樂於在洞口膜拜,祈求觀音菩薩的出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禦書“梵音洞”的額頭就掛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