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徐霞養生

徐霞養生

壹、西湖龍井

西湖的美景和著名的龍井茶早已聞名於世。遊西湖,喝龍井茶,是遊客在杭州最好的享受。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美觀,色澤翠綠,香氣清醇,內質醇厚,泡在杯中,嫩綠的芽葉,似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以“色綠、香濃、味甜、形美”而聞名。

龍井茶的優良品質是由精細的加工工藝形成的。以1葉的1芽和2葉的1芽為原料,經攤青、青鍋炒青、回潮、篩選、蒸鍋、篩選分選(去黃片和茶粉)、除塵、儲存等幾道工序制成。龍井茶的炒制工藝很復雜。根據不同鮮葉原料和不同炒制階段,分別采用“搖、拍、壓、攤、拋、扣、立、抓、壓、磨”十種工藝。看過龍井茶炒制全過程的人都會覺得龍井茶的確是壹件精美的工藝品。

喝龍井茶,用玻璃杯沖泡為宜。向3克茶葉中加入200毫升80℃的熱水。沖泡3-5分鐘後,即可聞香、觀色、品味。

以前西湖龍井茶分為獅、龍、雲、虎、梅五類。獅字號產於龍井石峰壹帶,龍字號產於龍井、翁家山壹帶,雲字號產於、五雲山壹帶,虎字號產於虎跑壹帶,梅字號產於梅家塢壹帶。其中公認獅峰生產的產品香氣品質最好。

二、武夷巖茶

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好的。武夷巖茶產於福建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距方圓60公裏,有36座山峰和99塊巖石。巖巖有茶,茶以巖命名,巖以茶區分,故名巖茶。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茶葉在唐代開始種植,到了宋代被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河畔設立皇家茶園,采集貢茶,明末清初創制烏龍茶。

武夷山種植的茶樹品種很多,有大紅袍、羅漢、白芨關、水井桂等,也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無形天堂、金鑰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如醉海棠、醉董斌、金龜、鳳蕨、玉麒麟、壹枝香等。以茶葉的形狀命名,如瓜子、錢、竹、金柳條、柳等。以茶樹早、晚發芽來命名,如迎春柳、不知春;以茶味命名,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紅袍”是壹種冷杉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的高巖崖上。天心寺僧人於1927年制作的“大紅袍”石雕至今仍保存在巖壁上,這裏日照短,光線反射多,晝夜溫差大,常年有小泉浸潤滴落在巖頂。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殊品質。大紅袍目前有6種茶樹,都是灌木,葉厚,芽微紅。當陽光照射在茶樹和巖石上時,巖石光被反射,紅色非常明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壹個感人的傳說。據說天心寺的和尚用九龍巖壁上的茶芽制成的茶葉治好了壹個皇帝的病。皇帝為茶樹披上紅袍以示感激,紅袍將茶樹染成紅色,故名“大紅袍”。

“大紅袍”茶樹經武夷山茶葉研究所試驗,無性繁殖技術獲得成功。經過養殖種植,已經可以批量生產了。

“大紅袍”茶的加工工藝與其他巖茶相似,但更為精細。每年春季采摘開葉3-4天的新芽,經曬幹、冷卻、蒸煮、油炸、初揉、復炒、復揉、水煮、風選、攤放、冷卻、采摘、復烤、再風選、補火制成。

第三,黃山毛峰

黃山位於安徽省歙縣、太平縣、休寧縣和乾縣之間。有巍峨奇特的山峰,有蒼勁多彩的勁松,有清澈洶湧的山泉,有起伏不定的雲海。被譽為黃山“四絕”,引人入勝。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把黃山推上了中國名山之巔,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山”的名言。

黃山地區,因山高、土質好、溫暖濕潤,“晴天時早晚霧四起,雨天時雲霧滿山”,雲霧繚繞,非常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黃山茶在400多年前就頗有名氣。《黃山枝》說:“茶養在蓮花寺旁的壹個石縫裏,清香冷冽,襲人破其腭,故稱黃山雲霧茶”。相傳這是黃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誌》記載:“黃山產茶始於宋嘉佑,盛於明代隆慶”。真正的黃山毛峰茶何時產生,據徽州商會記載,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左右)。當時壹位歙縣茶商謝正安(子敬和飾)開起了“謝裕泰”茶鋪。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清明前後,他親自率人到崇川、湯口等名山園采挖肥料和嫩葉。

黃山毛峰茶產於黃山風景區及湯口、崇川、崗村、芳村、楊村、長潭等鄰近地區,其中以桃花峰、雲谷寺、慈光閣、崗村、崇川等地的品質最好。黃山毛峰分為特級和壹、二、三級。特級黃山毛峰在清明前後采收,1芽,1葉,其他等級采收1芽,1,2葉或1芽,2或3葉。選擇芽壯、毛多的高檔茶葉。輕抹後,經高溫滅活、油炸、烘烤而成。

黃山特有的毛峰,形似雀舌,白毛外露,象牙色,魚葉金黃。沖泡後香氣高而綿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淡黃色、肥美。其中,“金黃色的魚葉”和“象牙色”是超級黃山毛峰區別於其他毛峰的兩個明顯特征。

黃山毛峰的品鑒,沖泡時水溫要在80℃左右。玻璃或白瓷茶杯都可以。壹般用水沖泡2-3次即可。

第四,欒瓜片

“唐宋編年史都在雲壽州產茶,當時的盛唐、霍山李壽州、李安風郡都在雲壽州境內。如今的土人都說壽州也產茶,名雲最好,能化滯除負重……”(清道光《壽州誌》)。唐生縣就是現在的六安縣。可見六安茶是自唐代以來所知的名茶之壹。

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和史料沒有考證。這些年來,很多茶工追根溯源,有所收獲。還有兩個比較可信的傳說。第壹,1905左右,六安市茶葉公司對制茶工進行鑒定,將收購的綠茶采摘嫩葉、去梗,作為新產品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馬寨的茶鋪聞風而動,聘請茶工,如法采茶,取名“鳳池”(意為蜂翼)。這啟發了當地的壹家茶店,把從銅頭山後山采集的鮮葉去掉莖和芽,把嫩葉和老葉分開炒。這樣壹來,成品茶的色、香、味、形都讓“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的茶農爭相學習,紛紛模仿。這種片狀的茶葉,長得像葵花籽,壹顆壹顆的叫“瓜子”。後來就叫“瓜片”。

第二,馬步附近朱家樓的財主和袁世凱有關系。用土特產祝家人孝順。袁迷上了茶,茶是必不可少的禮物。但當時的土茶、菊花茶、毛尖茶都不能讓袁滿意。1905左右,為了討好袁,在後沖聘請了當地有經驗的制茶工人,專門挑選了春茶的112嫩葉,用笤帚細細炒熟,用炭火烘烤。制作的新茶外形美觀,質量上乘,深得袁的贊賞。當地的茶店也在出高價促使茶農模仿。新茶上市後,遠近聞名,連峰翼都不如。豐翅雖然品質比大茶好,但采收技術和大茶壹樣。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昧、形各具特色,日益贏得飲者的青睞,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名茶。

時過境遷,真假難辨。不過,以上兩個傳說有三點是壹致的。第壹,六安瓜片1905左右出;其次,六安瓜片的產地在金寨縣馬步的岐頭山附近的後沖,而馬步已經隨著響洪店水庫的建成而被淹沒消失。但在過去,這裏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第三,六安的瓜片采摘加工技術,以大茶為基礎,吸收了蘭花茶和毛尖制造技術的精華,逐步創造成功。目前在制茶工具和工藝上,和大茶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目前春茶用於制作瓜片,夏茶仍用於制作大茶,形成合制。

六安瓜片形狀似瓜形單片,自然扁平,葉緣微翹,色澤翠綠,大小均勻,無芽尖和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鮮醇,湯色清亮,葉綠嫩亮。過去根據收割的季節分為三個品種:谷雨中收割的“蒂片”,品質最好;之後收集的大宗產品稱為“瓜片”;雨季鮮葉厚老,品質差,稱為“梅片”。目前“岐山名片”分為1 ~ 3,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分為4等8等。

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中獨樹壹幟。他們的挑、拉、炒、烤技術獨特,品質獨特。雖然它的生產歷史不到100年,但就目前的生產規模和技術專長而言,它是許多名茶無法比擬的。為充分利用鮮葉資源,金寨縣茶葉工作者近日將“針柄”的芽尖制作成壹種新的名茶——“岐山翠眉”,眉形靈動,形象生動,綠色清新,在農業部1989舉辦的Xi名茶評審會上被評為名茶。

五、君山銀針

“談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君山”(李白詩),“望洞庭青山水,銀盤青螺壹盤”(劉禹錫詩)。這是唐代兩位大詩人寫的壹首關於洞庭君山的抒情詩。“玉鏡嵌君山,銀盤托青螺”的確是壹個壯麗的奇觀。君山和君山名茶壹直有著不解之緣。清代《萬年春》有詩:“試食雀泉雀舌,狀如君山。”

君山所在的嶽陽市,古稱越州。北宋樊誌明《嶽陽陸生習性誌》記載了潭湖之茶。清代姜瑜《瀟湘聽雨》中記載:“湖南中產茶有異處。.....而洞庭君山的毛尖是第壹。雖然不如其他產品,但產量也不多,不足以全方位。”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茶產於洞庭君山,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子略寬,綠色,很少摘。”清代黃本紀《湖南吳芳誌》全面記述了湖南茶葉生產的概況。作者在描寫越州茶時,不僅引用了嶽陽風土人情、瀟湘聽雨、隨園而食,還引用了順南省誌,“巴陵君山產茶,嫩綠如蓮梅,五歲作貢品。”莊萬芳《中國名茶》壹書說:《紅樓夢》中的“老君梅茶”是君山銀針。

在徐克的《湘夢》中,描寫文人以品茶論茶,說茶的味道“淡而清”,太淡或太濃都不好,所以君山貴。又曰:“東坡雲,茶為白,嘗君山茶,茶為白。”君山寺有十余棵茶樹。它們發芽的時候,越州派衛兵看守,防止被盜。20歲時,它們被用作郊區日子的貢品,它們的葉子被洗幹凈了...“文中的東坡是北宋東坡居士蘇軾,可見君山產茶始於唐宋。

君山銀針制造尤為精致獨特。分為殺青、攤涼、壹次烘幹、壹次包裝、二次烘幹、攤涼、二次包裝、全火三個工序,歷時70多個小時。

君山銀針的存放很有講究。將石膏加熱搗碎,鋪在箱底,墊兩層皮紙,用皮紙將茶葉包裝成小包,放在皮紙上,封好箱蓋。只要註意及時更換石膏,銀針的品質會長久不變。

君山銀針屬於芽茶。由於茶樹品種優良,樹壯枝稀,芽肥而重。每斤銀針茶大約有25000個芽。君山銀針風格獨特,年產量少,品質優,是國家名優茶的使者。其芽頭肥壯,堅直,芽體金黃,坡滿銀,湯色橙黃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甜爽口,葉底明黃色。君山銀針產品根據芽頭脂肪程度分為特號、1號、2號三個等級。

君山銀針因其優良的品質,被譽為“金鑲玉”,在1956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其價格也是中國目前名茶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