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於哪裏?
道教在其形成初期的稱謂是不壹樣的。先秦諸子百家中的許多人習慣把他們的理論和方法稱為“道”。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以各種理由自稱“道”。儒家最早使用“道”這個詞,把王之道和孔子的學說稱為“道”。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所以也叫“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五門道學(石天道學),自稱“道”,取“道善”之意。從那以後,為了顯示與眾不同,其他學派不再自稱為“道教”,而成為五鬥米道(石天道)的專名。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現在指的是以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為基礎,繼承了方、黃等壹些宗教觀念和修行方法,逐漸形成了以“道”為最高信仰,以老子、元始天尊為龍頭,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仙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仙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
教學和教義
石天道教從壹開始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基本經典,以“道”和“德”為基本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由“道”演變而來的。而“德”就是“道”的體現。三清尊神是道的最初人格化,也代表了宇宙創造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誕生了天地宇宙和自然之神,被稱為首天尊神,由道演化而來,道與道是內在壹體的,而道則無限充滿宇宙。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佛)為教主,即老子。在臺灣省,以太上老君為代表的道教派別為道教太乙派,各教派以太上老君為創始人,與正壹派並列為道教兩大派別。此外,歷史上不同教派的道經中還有其他關於道教最高神的說法。第壹,玉清的神是最高的神;第二,上清中的靈寶神是最高神;第三,清神是至高無上的神;最後演變成“壹刷三凈”三位壹體的神學理論。
在修身方面,道家講究“天人合壹”、“天人相應”、“無為而治、無言而教”,講究“謙和正直、終歸性命”、“根深蒂固”、“長命而見”、“知足而不辱、知其不危、能長久”等等。
道教重生恨死,追求長生不老。它相信人的壹生可以自己做主,不必聽命於天。人們認為,只要人們善於培養健康,就可以長生不老,長生不老。所以修煉方法有很多:煉丹、取食、呼吸、胎息、按摩、指導、房間、避谷、思考、奉符、誦經。
明代道士張三豐認為道教的作用是修身、利人,而儒者行於道紀,佛者道悟,道者道悟。道教修仙。張三豐把培養人性作為提煉成仙之道的基礎,強調只要妳賢惠、善良慈悲、忠孝、真誠,都是關於人性的,離成仙之道不遠。“人若能端正身心,便真的會專心致誌,大才大德便由此而出。”
道家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壹種宗教學說,可能並不完全壹致,但兩者的異同值得玩味。但是,祖先被稱為老子、莊子的道教,推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諸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和繼承了不少道家思想。此外,它還受到了易經、陰陽、儒家、中醫保健、佛教和古代神話故事的影響。
起源
道教雖以老子為祖,但其思想與老莊思想並不完全壹致,更多的是得益於漢初黃利用老子的名言修養養生。道教的另壹個源頭是方仙道,始於戰國,盛於秦漢。房仙道分三派:氣派(含引導派)、上鉤派、房中派。風格尊彭祖、王翹、紅松子為祖;誘餌派以仙門、安七生為代表;內務派以榮成和吳為代表。此外,還可以追尋商代的鬼神崇拜。
關於道教的內容,南朝梁、劉勰的解惑說是以老子為標誌,其次是神仙,攻擊。馬松段林在《文獻通考》卷二二五中說:道術是雜而多樣的。在早期的道教典籍中,道教壹詞最早見於張魯《老祥子二註》:“藏真,刊邪,世人常佯稱道教,皆虛妄無用。”然後,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說。內章。明本:“惟道術之教,使人專壹,動而無形。”
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當時正在傳入中國的道教與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道教對佛教中國的影響)也值得關註。
[編輯]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時期:漢魏晉的起源、唐宋的興盛、元明全真教的產生和清代以後的衰落。
道教的形成是壹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壹是《太平經》的流傳,二是張道陵的《五鬥米道》(石天道)。漢順帝年間(126-144),廣為流傳的《太平清錄》(即所謂《太平經》,據信出自漢武帝時齊國甘仲克編撰的《保元太平經》)。到了漢靈帝時,張角在太平清領署傳教,綽號太平道,自稱大德老師,追隨者遍布九州,已經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漸衰落。同樣是在東漢末年,順帝時,張道陵在蜀郡學道,招募弟子傳教,信眾分出五米,故稱五門米道(也有研究稱之為五門米道,是因為信奉北鬥、南門等五星,與蜀中米教結合,故稱五門米教)。他的孫子張魯守漢中多年,後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五鬥米道的影響從西南角開始在海上傳播,發展成為道教正宗的石天道。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入,道教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同時,道教也吸收了當時流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系統論述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撰寫了《抱樸子》,這是道教理論的第壹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在北魏太祖的支持下建立了“北”道,陸建立了“南”道。
唐宋時期,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二為祖,宋真宗和宋徽宗也極度信仰道教,宋徽宗甚至自稱“道君皇帝”,道教因此備受推崇,成為國教。這時,茅山、格致等派系出現,石天道也重新崛起。自漢晉以來,道家但丁學派壹直隱匿不露。在韓中立、呂洞賓等人的大力倡導下,內丹學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出現。在理論上,陳摶和張伯端的“內丹說”很受歡迎。
在這個階段,道教不僅在中國發展,而且通過遷徙和文化交流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比如東晉末年,五鬥米道在中國南方發動起義失敗後,魯迅率兵到了越南(交州)。越南人李陀幫助魯迅攻打膠州府城,失敗後自殺。這是道教傳入越南的最早記錄。
宋末元初,王重陽倡導的全真道在北方出現。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在蒙古為成吉思汗傳教,受到元朝統治者的信任,掌管天下道教。同時,為了應對全真教的迅速崛起,將原來的龍虎山石天道教、茅山上清派、格竈山靈寶派合二為壹,將張天師視為正壹派的創始人,從而正式形成了全真教在北方,正壹派或兩派在南方的道教格局。
明朝永樂皇帝朱迪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犧牲真武的張三豐和吳唐壹族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此時,道教在中國各種宗教中仍占主導地位。
清朝以來,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打壓以漢人為主的道教。道教從此衰落。
道教是多神教,最高神靈是源於道教的三清之神(“壹招三清”),即元始之神、靈寶之神和道德之神,其中道德之神是太上老君。此外,壹些道家還按照人間秩序發展出了天庭、玉帝等壹系列官員,並吸收了佛教的地獄、海中世界等概念。作為天庭的附屬,他們還開發了閻羅冥界、龍王水晶宮的神仙官系列,再加上四值功勛、山神、城神、土地神、竈神等地方神仙系列。還吸收了中國很多古代神話,比如西王母,九天玄女。所以道教中有很多神仙,凡是當地人創造的神仙,以及他們崇拜的名人,比如媽祖、關帝,都可以隨時吸收到道教神仙體系中。所有的神都可以自己建廟,但是大型的宮觀必須拜三清像。
此外,道教認為人體也是壹個小世界,所以人體上的各種器官,如頭發、五官等。,也都是神仙駐防,也有相應的修行方法。
道教戒律是約束道教思想和行為的壹些準則。道教戒律根據不同教派有不同的內容。總的來說,全真派的戒律比左夫派嚴格。戒律的主要內容是不殺生,不喝酒吃肉,不偷盜,不通奸等等。戒律是信徒必須遵守的,道士要有成年禮才能算作信徒。根據戒律的嚴格程度,戒律可分為上品戒律、中品戒律和下品戒律。按戒數分,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先生二十七戒”。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奸淫”、“不說謊”、“不飲酒”。
八戒的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通奸”、“不亂說”、“不喝酒”、“不睡覺坐豪華床”、“不畫畫”、“不看不聽歌舞”。
除了戒律,還有道規,道規是對違反戒律的道士的懲罰手段。具體規定不同派別有不同規定。
道教戒律在吸收了佛教的壹些內容和儒家的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了壹套自己獨特的內容。道教的條條框框也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當與政權的法律相沖突時,會進行適當的調整。
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作為最重要的兩部經典。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道教模仿佛教大藏經,創作了《大藏經》【1】,該書匯集了歷代道教著作,不僅包括哲學和道教理論,還有煉丹、養生、醫療、氣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統道經、道藏、萬歷道經續。目前流傳的只有明代正統道經,其他版本均已失傳。現存的道教經典大多收錄於此。道經的數量非常多,各派的主要經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參同契是最早的單晶,被稱為單晶的始祖。此外,《抱樸子》也是道家但丁學派的基本經典。《太平經》和《老祥子朱爾》也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黃庭靖和《上清大東真經》是上清經左派的主要經典,茅山派也很重視。杜和文是靈寶派和派的主要經典。《陰府經》和《昌景清經》也是道士們必誦的兩本非常重要的道經。此外,玉皇經和心印妙經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課之壹。
道教南宗雖然以福永、齋誌和易科為主,但北宋以後也提倡三教壹理,修煉內丹術。於是出現了吳、和《四百字》等名著。道教北宗全真教,主張三教合壹,精氣神聚,體悟自然,融會儒道,以《道德經》、《孝經》、《般若心經》三部經典為重點,主張“孝與清凈,
宗教派別
道教有很多門派,由於分布標準不同,名稱也不同。按照學術理論分為五類:稷山學派、古典學派、福祿學派、但丁學派(當時的丹學派)和展顏學派。歷史上有正壹派(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振東派(張清智)、太乙派(黃東義)五個教派和石天道教、全真道教、靈寶道教、衛青道教四個教派。還有德、先天、靈寶、正、樸、明、玉堂、天心八派。
就純粹的宗教而言,現代道教主要分為五個派別——稷山派、古典派、但丁派、富友派和展顏派。最有影響的是復社學派和但丁學派。前者主張治病驅鬼,後者主張煉丹求仙,有別於外丹內丹。
道教的官方分布壹般認為始於宋元時期。道教歷史上有七個有影響的流派:
正義路:有靈寶學校、石天路、葛竈宗等。其道士可在家修行,不戒葷,娶妻生子。其道觀壹般稱為“子孫廟”。
全真路:有南宗、北宗兩個學校。部落眾多,有龍門派、遇仙派、凈明派、那摩派、綏山派、廬山派、華山派、靜派等。
真正的道教:創立於金朝,元朝以後逐漸衰落。
太乙道:由晉代韋州人蕭寶楨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落。其宗教主要崇拜“太乙神”。
景明道:創建於南宋。明朝以後,這種宗教逐漸落入正統。
上清派及其分支茅山派
吳唐氏:張三豐,創建於明代湖北省浚縣武當山。拜真武大帝為主。
明代以後,道教主要分為正壹派和全真道,其他各派都歸在這兩個門派之下。目前,北京白雲寺收錄了所有真教派的總經,列出的道教宗譜流派有87個。其實有些只是家譜的續字,並不是獨立的學派。(按照教義應該是三十六天教和七十二地教,總* * *應該是108門派。)